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陕西省宝鸡市202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11-01 来源:要发发教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赫斯也承认,这个理论一开始只是猜想,并且与现有的理论相悖。但它确实是可以从现有知识中推断出来的最合理的理论。

赫斯的理论为魏格纳的观察提供了一种解释,也解释了不断出现的惊人的异常——根据现有理论不能得到满意解释的数据——比如岩石的磁性定向。人们发现,玄武岩(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岩石)包含磁铁矿,而正如这个名字所显示的,其行为模式让人感到它像是由小指南针所构成的。在玄武岩温度很高、尚未凝固之前,它们总是指向北极。基于一些尚未被理解的原因,每隔几百万年,北极和南极就调转方向,先前指向北极的指南针,将会在调转之后指向南极。因此,玄武岩中的磁铁矿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

此外,磁铁矿的定向不仅是水平的,也是垂直的。当它们凝固的时候,玄武岩越是接近极点,磁铁矿的“指南针”的定向就越垂直,不管是接近北极还是南极,在赫斯发表其学说的那个年代,地磁数据存在异常。大量的地磁数据表明,相较于它们现在的位置,接近于赤道的岩石是在更为接近极点的地方形成的。因为大陆运动的理论尚未被接受,所以对于这些观察缺乏适当的解释。

不过,赫斯的理论还是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的重要特点:(1)它应该能对现有信息提供更全面的解释,包含对目前尚不能理解的现象的解释;(2)它应该能够提出新的、可以被测试的预测。赫斯的理论成功地实现了这两点。美国《地质服务》上的一篇文章对此总结道:“1962年,赫斯明确地意识到仍然缺乏坚实的证据来证实他的假说,因此无法说服虽然倾向于接受但是仍然存有怀疑的人。然而一年之后,范恩·马修斯对于海底磁条带的解释,以及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其他的海洋勘测,最终提供了证据来证实赫斯关于海底扩张的模型。之后的年代测定研究表明,离洋中脊地壳越远的海底存在的时间就越长,赫斯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更完善的地震数据证实了赫斯的假说。他关于海底扩张以及洋中脊的基本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还应该指出,赫斯的理论不仅符合新的数据,而且还展现了巨大的解释力。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山脉形成以及火山现象都提出了新的解释。这样的理论是富有成果的,即一个理论具有支持很多研究的潜在能力,以及提供大范围内的解释性洞见的能力。

(摘编自莎伦·白琳等《权衡:批判性思维的探究与应用》,仲海霞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讲述了推测天花板上水印由来的过程,用有生活气息的例子引出对科学研究推理过程的探讨。

B. 赫斯基于洋中脊在延伸这一发现,完善了板块漂移理论,解释了魏格纳的观察和岩石磁性定向的问题。

C. 玄武岩的磁性定向既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也可用于测定其现在所在地与极点之间的距离。

D. 赫斯通过推理提出了海底扩张模型,之后的海洋勘测、年代测定研究和地震数据不断证实了这一理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便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仅根据当时已有知识所能做出的推断而言,赫斯的板块构造理论依旧是最合理的理论。

B. 赫斯的理论改变了板块漂移学说长期不被接受的处境,可见科学发展主要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

C. 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很快得到了一系列科学测量数据的支持,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理论的价值,而且愿意进一步探索。

D. 诸多科学事实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而该理论又为地震、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新解释,可见假说与发现的互动促进了科学发展。

3. 下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最符合文中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特点的一项是( )

A. 量子力学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并预言了新的物理现象。

B. 哈雷运用牛顿定律准确预测了1759年的彗星再现,为牛顿定律的可信性提供巨大支持。

C. 经营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评估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级别,据此开发和推销产品。

D.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模型,有力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4. 梳理文中板块漂移理论发展过程,填写下图中空缺部分的内容。

5. 以下是对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历程的简述请结合上文分析这一历程所体现的科学研究路径

20世纪50年代,疟疾重新肆虐。屠呦呦团队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团队收集、挑选方药,测试提取物效果,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改为低温提取,效果得到提升。之后成功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出青蒿素,并将其转化为药物,该药疗效明确。团队进一步研发双氢青蒿素,使疗效提高近十倍,且病人复发率低。双氢青蒿素也被发展成新的药物,尝试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答案】

1. C 2. B 3. A

4. ①观察地图进行猜测;

②不能解释板块如何漂移;

③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5. ①基于假说,进行验证,设想中草药中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通过收集、挑选方药,逐一验证,锁定青蒿提取物。

②完善假说,改变青蒿的提取方式,分离提纯得到青蒿素,并研发双氢青蒿素,提升疗效。

③发展假说,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用于治疗其他的疾病。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科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推理过程。文章开头以生活中的小例子引出科学推理的主题,随后详细描述了板块漂移理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假说的提出、验证和接受的过程。通过魏格纳和赫斯的理论演变,文章强调了科学研究中提出合理假说、验证假说以及不断修正的重要性。整体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可读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也可用于测定其现在所在地与极点之间的距离”错误,结合“当它们凝固的时候,玄武岩越是接近极点,磁铁矿的‘指南针’的定向就越垂直,不管是接近北极还是南极”可知,可用于推断它凝固时所在地与极点之间距离的远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见科学发展主要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错误。结合“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可知,科学理论的被接受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而不是“科学发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成功的新理论模型不但能够对现有现象进行解释,还需能提出新的预测。本项最符合,其它三项没有提出新的预测,不符合。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处,结合“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可知,观察地图进行猜测;

②处,结合“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可知,不能解释板块如何漂移;

③处,结合“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可知,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屠呦呦团队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团队收集、挑选方药,测试提取物效果,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可知,基于假说,进行验证,设想中草药中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通过收集、挑选方药,逐一验证,锁定青蒿提取物。

②结合“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改为低温提取,效果得到提升。之后成功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出青蒿素,并将其转化为药物,该药疗效明确。团队进一步研发双氢青蒿素,使疗效提高近十倍,且病人复发率低”可知,完善假说,完善假说,改变青蒿的提取方式,分离提纯得到青蒿素,并研发双氢青蒿素,提升疗效。

③结合“双氢青蒿素也被发展成新的药物,尝试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可知,发展假说,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用于治疗其他的疾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延河边上的黄昏

冯牧

①延安的桥儿沟在延安是个有名的地方,然而却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风景。它的两面都是布满了蜂窝似的土窑的荒山。但是,我在静静地流淌的延水之滨所度过的无数个黄昏,却是我一生之中所度过的最美好的最难忘的黄昏。

②我时常动情地亲切地回忆起延河之滨的黄昏。是的,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而是黄昏。

③除了下雨天,几乎每一个黄昏,我都会和几个知交和同学相约到延河岸边去作长时间的散步,一直到暮色四合,天边出现了星星,才回到我们居住的窑洞中去。那时,在桥儿沟的小街和延河之间,曾经有过一片相当开阔的绿色田野。每当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完毕、吃过晚饭以后,我几乎都要约伙伴穿越田间的小径到延河边去,在延河边的岩石上闲坐谈天,或者是沿着河边来往反复地漫步。在我们四面,往往会有许多青年男女像我们一样,把这片田野看作是可以使自己获得休憩和愉快的所在。在那里,沿着浅绿色的蜿蜒东流的延河向西望去,可以隐约看见遥相峙立的清凉山和宝塔山;往东看去,则是一片伸向远方的在陕北地区难得见到的平川。除了潺潺流水和被小径分割开成块的瓜田和谷地之外,这里可以说没有什么足以使人流连的景观。但在我的记忆里和梦境中,这片田野却永远是一个美好的具有无限魅力的天地。在这片田野上的每一条小径和河边的岩石上,几乎都留下过我的足迹。我在那里和伙伴们认真地谈论文学,谈论理想;我在那里向我所信赖的同志倾诉自己的希望和苦恼;我在那里和朋友们畅怀吟诵、歌舞,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欢乐。我甚至还相当清晰地记得河边一块平整如石凳的岩石的形状,我曾经长久地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把双脚放在流水中,或者望着夕阳,任凭自己的幻想驰骋。也是在这块石头上,我秘密地写下了第一张入党申请书……

④我和许多我的同代人,就是这样在延河边度过我们的无数美好的黄昏的。无论是那时候还是现在,我都觉得延河边黄昏的空气是最清新的,气氛是最和谐的,我所遇到的每个人的面孔神情都是友善的、真诚的。有一次,我和一位比我小一岁的同学在河边漫步,他挽着我的手臂,向我倾诉着他的艰难而痛苦的少年时代生活,并且和他现在正在得到的新的生活相比较,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作幸福的眼泪。他微笑着,眼中闪着泪花,向我低声吟诵着他刚写成的一首虽然不免幼稚,但却是十分真诚的诗。其中有几句的确也拨动了我的心弦,那几句诗的大意是:

我在延河边走过来,走过去,

我向人们用微笑表达我的心意,

我想向每一个遇到的人打招呼,

不论是我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

⑤大约是在差不多同时,有一天,何其芳同志为做我的思想工作找我在延河边散步。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我有一种忧郁的倾向。为了说服我接受他的思想,他掏出小本来,一边走一边向我朗读起他刚刚写完的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⑥我现在还记得,我当时确实是被触动了,就好像是心中确实有一根弦被一只轻柔的手拨动了。这首诗后来发表了,题目是《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之所以要在这里提到这首诗,是因为我觉得它确实非常真实而确切地表达了当时像我这样一代人的心灵和感情。当我们漫步在延河之滨的黄昏时刻,在我心中充溢着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境,一种绝对真挚的心境。是什么因素使我以及许多同我年龄相近的青年人产生了这样一种略带感伤色彩的幸福的感情呢?这一点,直到现在,我才逐渐为自己得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这个回答是我在努力回忆青年时期生活的过程中得到的。我时常怀着一种甜蜜的心情回想起生活在鲁艺的那些日子。我终于发现,桥儿沟和延河边的黄昏漫步之所以始终使我不能忘情,是由于它是我在鲁艺度过的四年生活的一个缩影或者侧影。将近半个世纪以前,我是一个不知世事却又有着一种执着追求精神的少年,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个“饥渴于人间爱”的人。我幻想着能够进入一个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关怀、互相友爱的社会,然而在我前进的道路上却长久得不到它。但是,我终于在延安的窑洞里,在黄昏的延河边,在鲁艺的“教堂”中发现:这正是我所苦苦追求和朝夕寻觅的地方。我在这里感到温暖,我在这里受到哺育,我在这里能够和人们像兄弟姐妹、像真正的同志那样相互看待。

⑦我找到的答案的另一点是:这是一个真正能够满足我的求知欲的地方。在我的少年时期,从来没有被看作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我却是一个有着永无止境的求知欲的人。在这一点上,我感到鲁艺是一个能够满足我的理想和愿望的地方。在那些岁月里,在鲁艺的精神食粮比物质食粮要丰富得无可比拟的环境里,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我用珍惜每一分钟时间的精神来学习,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而在延河之滨的黄昏时刻,正是可以激励、切磋、提高和检验这种文化素养的最好的最生动的也是最自由的环境。

⑧对于一个心地单纯的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这一切就足够了。

1988年4月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延安的桥儿沟“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风景”为引子,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地方,会成为作者心中“最美好的最难忘的黄昏”所在?

B. 延河之滨的黄昏没有壮丽的景色,但无论是“静静地流淌的延水”,还是“浅绿色的蜿蜒东流的延河”,都以其柔和的色彩与流动的姿态,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C. 文章对延河边一块平整如石凳的岩石展开了详尽的描写,因为它不仅是作者深情眷念的一个具体地点,更是作者青春岁月中某个重要时刻的见证,记录着作者的成长历程。

D.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延安桥儿沟度过的那些平凡而又非凡的黄昏时光,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一代人青春理想与精神追求的永恒记录与颂扬。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风景”,实则是对外在物质景观的淡化,转而强调内在情感体验的丰富与深刻。

B. 在“平整如石凳的岩石”上写下入党申请书,反映了作者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

C. 作者说自己是“一个‘饥渴于人间爱’的人”,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友爱的社会的渴望。

D. “这一切就足够了”,表明作者的要求并不高,志向也不远大,只要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就心满意足了。

8. 简要赏析“是的,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而是黄昏”这句话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9. 选文既是冯牧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是他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谈谈你从冯牧的成长经历中获得了哪些有益启示。

【答案】

6. C 7. D

8. 这句话用词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但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是的”,直接肯定,简洁明了,观点既鲜明又清晰。“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而是黄昏”采用并列复句,先否定清晨和夜晚,然后强调黄昏,对比强烈;同时,“不是……也不是……”与后文的“而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简短的排比,使得句子在节奏上更加紧凑,语气上更加坚定。

9. ①追求真挚的情感与人际关怀。冯牧在延安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互相关怀的重要性。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他也学会了珍惜和享受这种温暖的人际环境。这启示我们,在追求事业和梦想的同时,不应忽视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

②坚持理想与精神追求。冯牧少年时期和在延安时的物质生活并不丰裕,但他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没有放弃对理想和美好社会的向往。这种坚持和执着的精神是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应当学习和秉持的。

③珍惜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冯牧在鲁艺期间,充分利用了那里的丰富资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④获取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滋养。冯牧在延河之滨的黄昏时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这启示我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宁静,让自己在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中得到放松和提升。

⑤常怀感恩之心。冯牧对延安和鲁艺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他对那段时光的感激和怀念。这启示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珍惜那些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和事。

【解析】

【导语】冯牧的《延河边上的黄昏》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延安桥儿沟度过的那些平凡而又非凡的黄昏时光。文章以延河之滨的黄昏为背景,展现了作者与朋友们在此谈论文学、理想,享受青春的欢乐,表达了对那段岁月的深情眷恋。通过对具体场景和细节的描写,作者不仅回忆了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记录了一代人青春理想与精神追求的永恒记忆。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的能力。

C.“文章对延河边一块平整如石凳的岩石展开了详尽的描写”错误。根据第③段“我甚至还相当清晰地记得河边一块平整如石凳的岩石的形状,我曾经长久地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把双脚放在流水中,或者望着夕阳,任凭自己的幻想驰骋”可知,这段描述并不是详尽的,而是简洁地提到了这块岩石,用以触发作者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和情感。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作者要求并不高,志向也不远大,只要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就心满意足了”错误。根据第⑦段“……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正是可以激励、切磋、提高和检验这种文化素养的最好的最生动的也是最自由的环境”和第⑧段“对于一个心地单纯的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这一切就足够了”可知,“这一切就足够了”是指作者在延安、在鲁艺、在延河边的黄昏时光中得到的知识、友谊、关怀和理想实现的满足感,并非指物质生活条件。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语言表达艺术效果的能力。

根据第②段“是的,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而是黄昏”可知,这句话运用了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通过直接的肯定与连续的否定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作者对黄昏这一特定时段的偏好和怀念。“是的”一词独立成句,不仅加强了语气,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到黄昏这个时间节点上。“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的并列结构复句,通过否定其他时段,进一步凸显了黄昏的独特魅力和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语言处理方式,不仅使句子结构紧凑,节奏感强,而且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有效地传达了作者对延安延河边黄昏时光的深情回忆和独特感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启示的提炼能力。

根据第⑥段“我在这里感到温暖,我在这里受到哺育,我在这里能够和人们像兄弟姐妹、像真正的同志那样相互看待”可知,冯牧在延安的生活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互相关怀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事业的同时,也要重视与他人的感情交流和相互支持,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

根据第⑥段“我是一个不知世事却又有着一种执着追求精神的少年,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个‘饥渴于人间爱’的人”和第⑦段“我用珍惜每一分钟时间的精神来学习,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可知,冯牧少年时期和在延安时期,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他始终保持对理想和精神追求的执着,珍惜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我。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理想,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根据第③段“我在那里和伙伴们认真地谈论文学,谈论理想;我在那里向我所信赖的同志倾诉自己的希望和苦恼;我在那里和朋友们畅怀吟诵、歌舞,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欢乐”和第④段“我和一位比我小一岁的同学在河边漫步,他挽着我的手臂,向我倾诉着他的艰难而痛苦的少年时代生活,并且和他现在正在得到的新的生活相比较,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作幸福的眼泪”可知,冯牧在延安的时光,不仅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理想的追求,也充满了与朋友的交流和分享,这些经历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这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以及对自然和文化的欣赏,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心灵的滋养同样重要。

根据第⑧段“对于一个心地单纯的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这一切就足够了”可知,冯牧在延安的经历使他学会了珍惜当下,满足于精神上的富足。这启示我们,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该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学会在简单和平凡中寻找幸福和满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源,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 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 劳,指慰劳,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念母劳家里”中的“劳”意思相同。

D. 告,指休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告”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 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 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阵,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 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 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0.BEG 11. C 12. B

13. (1)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重视的对象,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2)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4. 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因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

“境”是“逾”的宾语,“逾境”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B处断开;

“不十日”作“期”补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故E处断开;

“不有……”“必有……”结构一致,各自意思独立,故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具体条目/眼睛。句意:能给我具体讲讲吗?/忽然回首纵目远望。

B.正确。攻克/拔起。句意:攻克了敌人的水寨。/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

C.错误。意思不同。慰劳/辛劳,操劳。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

D.正确。休假/祭告。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太庙祭告。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错误。根据原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所重”,名词短语,重视的(人);“置”,任免。

(2)“吾属”,我们这些人;“牧”,治理;“愧”,感到惭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明确“五材”的标准,再结合其执政表现,进而分析他符合了哪些标准,注意语言要凝练。

先从材料一中,确定“五材”的标准:“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再从材料二中找到“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并一一对应“五材”的标准:从王铭上书的内容看,“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这符合“智”的标准。而这全出自他为国的一片赤诚,“不足壮国威”“捍御无所”,这符合保卫国家的“忠”。

“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士女”指男男女女,泛指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疏浚壕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九日与诸季①登高

李纲②

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

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③。右持螯。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邀。

【注】①诸季:群弟。②李纲:南宋初主战派大臣。此词作于贬谪琼州(今属海南)途中。③醪(Iáo):浊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扣题,点明重九登高。因在贬谪途中,故词人自称为“客”

B. 画横线句描写高处所见之景,运用了夸张手法,所写景物层次分明。

C. 下阕首句白描,写到了茱萸与菊花,与古人“重九”佩茱萸、赏菊的习俗有关。

D. 词人饮酒品蟹,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欣赏佳节美景。

16.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起伏变化的心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 D

16. ①开篇通过重九登高所见壮阔之景,表现豪迈之情。

②回首中原,想到壮丽河山沦陷而生发感慨,情感由此下沉。

③下片回到眼前,写与众弟饮酒品螯,劝自己要忘却闲愁,继而表达对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错误,“随节物,且游遨”是虚写,是词人对收复失地后四处游历想象。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上片,开篇诗人在贬谪途中,恰逢重阳节,旅居他乡的诗人和群弟一起登高。“逼烟霄”四句,描写了重九登高诗人所见壮阔之景,抒发了登高远望的豪迈之情;

“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三句,写诗人回首中原,想到壮丽河山沦陷而生发感慨,情感由此下沉。

下片,“茱萸蕊绽菊方苞”,描写眼前茱萸绽放和菊花正含苞之景。“左倾醪。右持螯”,写诗人左手端着酒杯,右手拿着螃蟹,与众弟饮酒品蟹。“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劝自己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尽情欣赏佳节美景,要忘却闲愁;

“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邀”,则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的情感抒发“______,______”。

(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鸣为主要描写对象,抒写了诗人在暮色中沉郁苦闷的心情。

(3)自古以来,秋天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愁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

【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摧、事、鹧鸪、萧、枫、荻、枫、渔、藤、鸦。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样的温度,为何湿热比干热难受得多?

不论湿热还是干热,其实都是由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组合而成。在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湿热是高温伴随着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 a ,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下。

但同为35℃的高温,为何湿热让人感觉更热呢?

众所周知,人体主要是通过出汗的方式进行体温调节。干热环境下,空气相对干燥,人体排出的汗能快速蒸发带走体表热量,从而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体温。相比之下,湿热天气就显得有些缠人了。相同温度下倘若湿度增大,高湿和高温双重夹击下的空气,仿佛被一层厚重的水汽包裹,使得人体汗液蒸发速度大大减慢,体感温度就会明显升高。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全被堵死了。大量被闷在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必然会给心脏、肺部以及血管增加负担,进而让人产生一种闷热感。也难怪有网友戏称,待在没有空调的室内是“清蒸”,出门就是“铁板烧”了。

面对湿热挑战, b ?

专家给出的应对方案是:在室内时尽可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降低环境湿度和温度,①饮食方面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②尤忌少食油腻辛辣食物;③外出时尽量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④以减少汗液积聚和细菌滋生,⑤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护体液平衡。公众应多关注天气预报,视情况做好相应的防护和准备。如果不可避免地处在湿热环境中,就要及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中暑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的称号。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 “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D. 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18. D

19. a.干热则是高温与低湿的组合/干热则是高温伴随着低湿

b.公众又该如何应对呢

20. ②否定不当,将“尤忌”或“少”去掉。

⑤动宾搭配不当,“维护”改成“维持”或“保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 .表示特定称谓;B. 表示讽刺和否定;C. 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依据“在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湿热是高温伴随着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下”可知语境强调高温与低湿并存,因此可填写:干热则是高温与低湿的组合/干热则是高温伴随着低湿。

b.依据“面对湿热挑战”和后面的问号,以及“专家给出的应对方案是”可知语境强调公众面对湿热如何应对,因此可填写:公众又该如何应对呢。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②句中“尤忌少”否定不当,应将“尤忌”或“少”去掉,可改为:“尤忌食油腻辛辣食物”或“少食油腻辛辣食物”。

⑤句中“维护体液平衡”动宾搭配不当,“维护”改成“维持”或“保持”,可改为:“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体液平衡”或“并及时补充水分以保持体液平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寒地冻,大雪弥望。

我和朋友从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出发,要去一个名叫洞爷的湖区。

一路上大巴士里面还算暖和,一下车,立刻就觉得自己要冻成一根用“急冻法”结冻的冰棒。于是很自然的,连想都不想,拔腿便向店家的大门冲去。

店家也好像早有先见,一见我们跌跌撞撞地奔进室内,立刻双手捧上一大杯热饮,我们正冻得浑身打颤,一见了冒热气的东西,便急急接了,比接圣旨还恭敬。

喝下一大口,哇!怎么味道这么熟悉?再喝一大口,答案出来了,是甜酒酿!奇怪,这甜酒酿原是吃惯的,怎么此刻喝来竟好像琼浆玉液?在寒冻只合冬眠的此刻,一碗甘醴令人彻底清醒了过来,活了过来,觉得人生还是值得熬下去的。

等喝到第三口,就开始有了美食家的鉴赏品味了。你会为那浓浊的白色而忘神,是牛乳的颜色呢!然而牛乳是孩童级的饮料,健康而纯洁。在纯洁馥郁中隐隐潜藏着堕落和沉沦的甘醴却是成年人的饮料。它是温柔的激动,甜蜜的辛辣,安谧的骚动,沉潜的疯狂。

从来不好酒,但此刻,大雪千里,我是在雪中随时可以冻毙的旅人。然而,此处有一檐头可以容我,有一碗酒可供我暖身,我不免贪起杯来,贪那严寒世界的一点温度,贪那一点芳馨,贪那超乎买卖双方商业关系之外的一缕体贴的善意。

21. 文中有两处“好像”,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①店家也好像早有先见

②怎么此刻喝来竟好像琼浆玉液

2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3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21.第一句的“好像”表推测,写出了店家的善解人意和热心;

第二句的“好像”表比喻,将平常的甜酒酿比作琼浆玉液,语带夸张地写出了在寒冻环境下一杯热饮带给“我”的奇妙感受。

22. 示例:甘醴却是成年人的饮料,它纯洁馥郁,其中隐隐潜藏着堕落和沉沦。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我们一奔进室内,店家就捧上热饮,说明店家对顾客的需求有所预见,所以句中的“好像”表推测,用来形容店家对顾客需求的预见性,仿佛已经预料到顾客会在寒冷中需要热饮,从服务角度,表现出店家的善解人意和热心。

②句中的“好像”表比喻,将平常的甜酒酿比作琼浆玉液,用来形容甜酒酿在特定环境下带来的极大满足感,从感受角度,表达出作者在寒冷环境中品尝到甜酒酿时的惊喜和满足,仿佛这普通的甜酒酿变成了珍贵的琼浆玉液。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句较长且包含多个意思,通过分句可以使表达更清晰。

首先,压缩句子保留主干,即“甘醴却是成年人的饮料”,同时明确句中的复杂成分在于“甘醴”前面的修饰语,即“在纯洁馥郁中隐隐潜藏着堕落和沉沦”,将其分开作为两个独立的句子,并添加主语“它”,以此表达甘醴的复杂特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33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本次奥运会的主题是:“奥运更开放。”

材料二: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摘自《人民日报》评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介绍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基本信息及其主题“奥运更开放”。强调了奥运会在体育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开放性。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盛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它的开放性体现了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包容和接纳,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球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材料二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引用了《人民日报》的评论,强调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并表明这种开放政策是长期且不可逆的。这体现了开放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积极意义,开放能够带来机遇、促进创新、推动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与世界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

可见两则材料都突出了“开放”的主题。开放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万物互联,没有人能与世界隔绝,人与人、国与国都需要开放;开放是历史教训: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走向进步,而封闭则导致落后;开放是进步之路:开放能看见更大的世界,能迎来机遇,能促进文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的交流,有助于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发展。那如何开放呢?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一颗包容的心,有一颗欣赏多样性的心态,能够发现他人或他国的优点,为我所用。当然开放要有度,绝不能一味开放,不分场合的开放。在开放的浪潮中,我们不能被外物同化,而要保持自我,坚持独立思考,对于外来的东西,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如此才能在开放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永葆活力。

写作时先明确观点,比如开放必不可少。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开放心态实现自我提升、开放行动促进国家发展、开放意识实现人类和谐共生。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开放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心怀开放意识,在各个领域践行开放的理念。论述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具体事例展开,结合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具体实际展开,做到有理有据。

立意:

1.开放让社会更美好

2.独立思考,理性开放。

3.以开放心态迎接挑战促发展。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