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为什么端午节是龙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5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37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扩展资料

节日形成:

几千年来,在这一天,我们的祖先都会有很重大的庆祝活动。在华夏大地上,几乎56个民族都有这个节日,只是叫法或有不同。

例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地腊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包节、五月节、娃娃节、女娲节、女儿节;活动形式和内容也有一些的差异。端午节融合了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的不同习惯、宗教、传说,这是一个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37

因为端午节与龙有关。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在端午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端午吃粽子和竞渡等习俗,都与龙相关;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引据七十多种书目进行考证,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

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落标志。伏羲、女娲和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后人自称龙子龙孙、龙的传人。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盛大的龙祭。叫做端午节。

扩展资料:

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根据资料记载,五月初五过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时代,中国人就过这个节日。

但是,那时候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38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 “龙的节日”。
  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有三: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 “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有用 “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写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38

纪念屈原的节日: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龙节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39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在民间,人们也对龙怀有崇敬的感情 , 二月初二就是由于对龙的崇敬而形成的一个节日。二月初二这一天 , 有“引进勤龙 , 送走懒龙”一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是我国重要民俗节日之一。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一、春龙节的历史记载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有人将二月二又叫中和节,中和节起源于唐朝。据《旧唐书·德宗纪》等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休假一天,民间则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当时的京城长安还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阳糕”,用来祭祀太阳。中和节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因中和节与春龙节时间相近,内含相似,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一起了。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由于二月二这天已是“惊蛰”之后 ,各种冬眠的昆虫陆续复苏 , 所以 , 这一天 , 还有一个驱除毒虫的活动。这天清晨 , 家里的老年人要有一人早起 , 手执小棍 , 挨房敲打炕沿 , 嘴里念叨着:“二月二 , 敲炕沿 ,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 , 龙抬头 ,蝎子蜈蚣不露头”。认为这样一来 ,蝎子、蜈蚣等害虫就不能复苏了。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

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二、春龙节的丰富内涵

传说之一: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这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传说之二: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这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正文、善良、宽容的美德。

三、传统习俗

二月二春龙节习俗很多,从黄帝到百姓都有相关习俗。习俗传播越广、参与人越多、持续时间越长,说明该习俗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民间习俗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爆玉米花喻意“金豆开花,龙王*,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 , 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可见中华传统美食的合理性。

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阳气上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一天,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以求吉利。

(二)、皇帝春耕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四、天地人合思想神奇体现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龙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我国当时天文学就认识到,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

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