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4 0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6 19:13
国内对供应链风险的认知和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赵红和吕芳在他们的研究中,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两个维度。关系风险源于供应链企业间沟通的缺失,这可能导致信任的缺乏,从而产生风险。而绩效风险则涵盖了所有与合作效果无关,但可能对供应链整体造成失败或损失的风险。
马士华进一步将供应链风险细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内生风险主要包括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个体理性的负面影响。这些风险源自供应链内部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外生风险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变化等不可控因素。
丁伟东的观点强调了供应链风险的潜在破坏性,他指出,供应链的脆弱性使其容易受到风险的攻击,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单个企业,还可能波及上下游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行,甚至可能导致供应链的瓦解和失败。
总的来说,供应链风险的根源在于各种不确定性,企业间的相互依赖使得风险具有传染性,任何一点变动都可能引发链式反应,对供应链的稳健运营构成威胁。因此,对供应链风险的管理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是从研究供应风险开始的,Metchell认为,它是由各成员企业中的员工的教育层次、国别等因素的不同及供应市场的特征(如市场结构的稳定性、市场利率的变化等)影响供应上的不足而带来的风险。 Zsidisin et al将供应风险定义为“供应的不及时而导致货物和服务质量的降低”。Philip 0'Keeffe按照风险的一般方法,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风险,不可控制的风险如恐怖主义行为、严重的劳工停工、自然灾害等,可控制的风险如供应商资格、来源方的产品和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