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伏枥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14 12:4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5 09:17

在古代汉语中,“伏枥”一词具有丰富的含义,其最早记载于《汉书·李寻传》中:“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这里,“伏枥”被用来比喻马受人驯养,进而引申为人的修养和素质。唐代杜甫在《高都护骢马行》中写道:“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伏枥”不仅指马的驯养,还象征着人的志向和能力。清代纳兰性德在《拟古》诗中提到:“但受伏枥恩,何以异驽骀!”这句话暗示了即使受人驯养,也应保持自己的本色。

“伏枥”一词还被用来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如《汉书·梅福传》所言:“虽有景公之位,伏枥千驷,臣不贪也。”此句强调了即使身处高位,也不应贪图享受,而应保持谦逊和节制。三国时期曹操在《步出夏门行》中也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句诗不仅表达了老骥虽老但仍怀壮志,更寄托了诗人对于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感慨。

随着时间的推移,“伏枥”一词逐渐演化为一个象征性词汇,常被用来形容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状态。南朝宋鲍照在《拟古》诗中写道:“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明杨珽在《龙膏记·旅况》中则写道:“到如今阨蓬蒿伏枥栖山,叹息损朱颜。”这两句诗描绘了身处困境,但心怀壮志未泯的状态。华罗庚在《病中斗》诗中写道:“我行虽彳亍,岂甘伏枥哀。驱驰绝广漠,腾跃越崔嵬。”此诗表达了即使身病在床,也不愿甘于沉沦,依然怀揣着追求卓越的决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