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光绪竟在慈禧死前一天驾崩,只是巧合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06:4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09:54

一直以来人们对光绪的死因一直怀有疑虑,史书上说是病死的,但又有很多疑点。有人认为是慈禧太后毒死了他,光绪与慈禧去世前后只相差一天实在太可疑。也有人说是李莲英害死了光绪,更有人说是袁世凯害死的,众说纷纭。

光绪生于1871年8月,卒于1908年11月14日,享年38。此时的慈禧74岁,第二天下午慈禧也断了气,两位冤家去世的时间如此巧合,难道是有内幕?
一、“慈禧害死说”
有人认为慈禧害死了光绪。从情理上完全说得通,两人关系一直不好,政见完全相反,一个是皇帝但没实权,一个是太后但有实权。两个人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慈禧害怕在她死后光绪重新掌权,所以起了杀心。

光绪不是慈禧生的,他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帝的侄子,慈禧妹妹的儿子。同治皇帝驾崩时只有19岁,没有留下太子,慈禧为了垂帘听政力主光绪登基。光绪在宫中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自由,受慈禧控制,致使他从小心情抑郁,身体孱弱。不过,光绪并不是没有理想,他想着有一天可以摆脱慈禧的控制。
长大后,16岁的光绪开始临朝亲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到了婚娶的年龄,慈禧强迫他娶了隆裕。隆裕是慈禧的侄女,相貌丑陋,光绪实在不满意,但又无可奈何,慈禧想通过侄女来监视光绪。
光绪真正喜欢的是珍妃,珍妃是宫里最漂亮的妃子,慈禧对这个性格古怪的妃子不满意,处处难她。八国联军侵华时,直接将她扔井里淹死了,光绪伤心不已。
甲午战争时,光绪主张与日本一战,慈禧害怕战争,可最后战争还是不可避免,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件事加重了“母子”的不和,光绪从此更加立志改革。光绪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走得很近,慈禧看了又不高兴。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不允许他与任何人接触。

光绪皇帝至始至终都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下,身体一直不安,当得知珍妃死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严重。光绪的病与慈禧有很大关系,慈禧对这个爱生病的“儿子”从来不管不问。
慈禧老早就想废除光绪,连继位的人选都找好了,只因洋人不同意。慈禧有意识地折磨光绪,几乎可以说,慈禧巴不得光绪快点死。慈禧在知道自己快不行时,害怕光绪在他死后重掌朝政,便下令安排好嗣君,派人将光绪害死。
在当时也只有慈禧最有条件这样做,因为只有慈禧与光绪矛盾最大。
二、“李莲英害死说”?
这种说法一直没有停止,李莲英大家肯定不陌生,只要一看有关慈禧的影视剧就一定会有他,慈禧最信任的太监就是他。

据《清室外记》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详知,惟藏于李莲英辈之心中,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原因,则实毫无线索。但日处忧城之中帝,一旦再操大炳,自为李莲英辈之不利。可以断言,当日颐和园中之事,或为太后所不及知者,据当时目击者论之,此亦情势所可有。”
这种长话的意思是说李莲英害死了光绪,当时光绪在瀛台被困,没有慈禧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可靠近,但有一人可以,这个人就是李莲英。李莲英在看到慈禧快不行时,匆匆跑到瀛台毒死光绪,从条件上是可能的。
光绪皇帝一般不会喜欢慈禧信任的人,包括李莲英,光绪曾经打过李莲英,李莲英跑到慈禧面前告状。后来慈禧打了珍妃作为报复。李莲英当然害怕慈禧太后死后,光绪会对付他,因此先下手为强。
三、“袁世凯害死”?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提到这种说法。熟知历史的人肯定知道,维新变法时光绪曾要求袁世凯提供帮助,但袁世凯在关键时刻出卖了光绪,光绪对此没有忘记。袁世凯担心光绪重新掌权后,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便提前害死光绪。

溥仪在书中说“光绪皇帝死的前一天还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药是袁世凯派人送来的。按照常例,皇帝的病,每天太医开药。”溥仪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好好的得到很多人的证实,后来清倒台后,太医、太监、宫女们不少都说确实是这样。
李莲英会不会借刀杀人,帮助袁世凯将药带进去呢?
四、“自身病死说”
光绪的病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小身子就弱,被慈禧囚禁瀛台后更是雪上加霜。从当年太医做的病案看光绪病得不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太医曹元恒在《脉案》中说:“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甚严。”

光绪在自己写的《病原》中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肝阴不足,虚火上浮,炎及肺金......”
估计太医们心里也清楚光绪得的是不治之症,只不过不敢说罢了。或许,光绪与慈禧死亡的时间真的只是巧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