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20: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3:06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草药,其研究重点在于其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黄中的致泻活性主要来源于蒽醌甙和双蒽酮甙。蒽醌甙包括大黄酚-1-葡萄糖甙、大黄酚甙、大黄素-6-葡萄糖甙等,它们的泻下作用比相应的苷元更强。双蒽酮甙则以番泻甙A到F为主,尽管番泻甙的泻下效果更强,但其含量相对较少。
游离型的蒽醌类成分如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等,也对大黄的泻下作用有所贡献。大黄还含有的大黄鞣酸及其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儿茶精和大黄四聚素,具有止泻作用。研究发现,大黄的有效成分在消化道内经细菌代谢产生生物活性产物,或通过番泻甙在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苷元,刺激胃壁神经丛引发泻下反应。
大黄对胃肠的影响是双向的,番泻甙促进泻下,鞣质类则产生止泻作用。实验表明,大黄对小鼠的胃肠道有兴奋和抑制效应,剂量不同可能导致便秘或腹泻。在治疗上,生大黄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显著止血效果,但熟大黄副作用较小,适合大剂量使用。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两者疗效一致,但熟大黄副作用更低。
大黄还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利胆、保肝、促进胰液分泌、抗胃溃疡、抗菌抗病毒等。然而,大黄素及其蒽醌类化合物的肾毒性与致癌性是现代研究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内文献未见明显毒性报告,但国外研究显示,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肾脏和肝脏的损害,甚至诱发癌症。因此,正确评价大黄素的安全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课题。
在临床使用中,大黄需谨慎,过量可能导致恶心、呕吐、黄疸等消化系统反应,长期或过量使用还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如降低IgA、IgG和IgM水平。此外,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服用,因为它可能导致婴儿腹泻。
总的来说,大黄的药效与剂量、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其副作用需引起关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合理控制用量。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