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9: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5:48
壮族,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习俗里充满了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当你走进壮族村寨,无论是谁作客,都会被视为全寨的贵客,邻里间会轮流宴请,有时一顿饭可共享五六家的美味。他们日常生活中就有互访的传统,比如杀猪,会邀请全村的每户来共享一顿盛宴,酒是必不可少的,敬酒的方式则是“喝交杯”,但无需酒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传递情谊。
当客人来访,壮族人会尽他们所能提供最好的食宿,尤其是对长者和新来的客人,他们会表现得尤为热情。在用餐时,必须等待最年长的老人就座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肴,晚辈不可抢先尝食。递茶盛饭时,必须双手捧送,避免从客人面前直接递出或背后递给长辈。餐毕,即使先吃完的人也要一一向长辈和客人道“慢用”才离开座位,晚辈则需保持谦让,不抢先于全桌人。
尊老爱幼是壮族文化的基石,他们重视对老人的尊重。在路上遇到老人,壮族人会主动打招呼并礼让,避免在老人面前不雅的行为,如翘二郎腿或说粗话。杀鸡时,鸡头和鸡尾会被视为尊贵,特别献给老人。在与老人相遇时,男性会尊称“公公”,女性则称呼“阿婆”或“婆婆”。遇到客人或负重者,他们会主动让路,如果同行者是背负重物的长者,壮族人更会主动帮忙,并送到分手的地方,体现他们的善良和尊重。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