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5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01
项羽
(前233~前202)
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秦统一后,项梁杀人,与项羽躲避吴中,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反秦,随即建立张楚政权。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同年九月,项羽与项梁杀会稽守通,举吴中兵反秦。项梁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陈胜牺牲后,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二年三月,项梁率部渡江,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来归,渡淮后英布、蒲将军又以兵相属,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同年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刘邦也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不久,项梁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项羽、刘邦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和砀。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与秦将王离、涉间军进围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宋义。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经多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听从项羽指挥。接着,项羽在污水上又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
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王关中。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因刘邦卑辞言和,双方暂时和解。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以怀王为义帝,都郴,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9郡,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还定三秦,进*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之初,刘邦乘项羽羁留齐地,于汉二年四月进占彭城。项羽随即回师救援,大败汉军,刘邦退据荥阳。
此后,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相持。项羽虽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但其*、军事上的弱点却日益显露。他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丧失了有利的战略地势,无法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项羽分封诸侯,举措失当,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王倒向刘邦,使他在*上日益孤立。此外,项羽虽然作战骁勇,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上屡屡失策。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可是,胜败自有因果律,历史到最后选择刘邦而非项羽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仔细分析,项羽的失败绝非偶然。楚汉相争,一开始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之所以到最后四面楚歌,走上了绝路,由此导致楚亡汉立,固然与项羽的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和关键时刻当断不断以及杀戮成性不得民心等有着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还应归咎于他失败的致命伤。
可是,对自己之所以会一败涂地,项羽至死还执迷不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悲叹:“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此中原因,到是棋高一着的刘邦比他看得清,知道此中真味。当上皇帝后,刘邦有次在洛阳南官设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中未免有些得意地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有情,从来不会毫无根据地作出错误的选择。
项羽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从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诗句“力拔山今气盖世”中就可感受到他委实是个自高自大的“自恋狂”。中原逐鹿,沙场征战只知道一味地“单打独斗”,而不知道招募英雄知人善任,即使自己“力拔山今气盖世”又有何用?其最终的失败无疑是铁定了的。而我们看刘邦的诗“大风起今云飞扬,威加海内今归故乡,安得猛士今守四方1”那种“安得猛士”、求贤若渴,盼望天下英雄为我所用治国安邦的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肺腑。所以,楚汉相争,鹿死谁手,仅仅从两个对手吟唱的诗中就可看出端倪,找到答案。
评价项羽的三首古诗对比赏读
【原诗】
(一)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读】
杜牧的《题乌江亭》认为:胜负是兵家之常事。项羽在乌江虽遭失败,但是只要“包羞忍耻”,仍是“男儿”好汉。江东子弟人才辈出,项羽若渡过乌江,吸取教训,再“卷土重来”大有可能。
北宋王安石的《题乌江亭》认为:楚军身经百战早已疲惫不堪,壮士也为之悲哀,垓下兵败的颓势已难挽回。江东子弟虽然还在,但谁还愿意为项王的“卷土重来”效力呢?
身经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绝句》,对项羽却非常推崇。诗中认为:人活着应当做“人间豪杰”,死了也应当做“鬼中英雄。”项羽西汉初年在乌江兵败自刎,到北宋末年已有千年之久,但作者至今还思念着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作者认为项羽是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悲剧英雄。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她认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气慨豪壮,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这三位诗人为何对同一历史事件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观点呢?
这当与三位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人生际遇有关。
杜牧乃世家子弟,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经济,准备入辅为相。其早年仕途不顺,中年历经磨难,终于被招为“考功郎中、知制告”。所以在他看来,只要“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家和文学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竭力推行新法,革新*,富国强兵,取得过不小的成就。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尖锐激烈的反对,革新归于失败。在此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项羽因为当时一系列的*和军事上错误,才最终导致军事上的根本性的失败,其时已无力回天。就算回到江东,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无法转败为胜。
李清照作为北宋过渡到南宋的诗人,目睹了宋高宗狼狈南逃的经历,于是从女姓的角度,对项羽为人的价值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作者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宁死不屈,来讽刺南统治者在金兵南侵、国破家亡之时不管百姓的死活、抛弃中原大好河山、只顾自己狼狈逃命、偏安江南一隅的软弱*的丑恶行径。作者的爱国*溢于言表,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三首诗一直是诗评的焦点,众说纷纭。但如果项羽不死,中国古代史到底要不要改写,这个也只有天晓得……
——摘自《新课程探索》2007年第一期文《对高中语文(粤版)选修课的解读与实践》,作者刘人云。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w=%CF%EE%D3%F0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01
先声明,是我转的,非原创
项羽之兴起迅猛,项羽之灭亡倏忽。司马迁感叹:项羽或许是舜的后裔吧!能在短短三年之间,灭亡秦国,统率诸侯,虽然其势位未能终久,但自古以来,未尝有如此人物。司处刑罪之境,竟敢为项氏之兴亡惊叹不已,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后来人谈项羽,犹如痴人说梦,用凡人的成
败荣辱来讨论英雄的是非功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纵观项羽短短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事实上,项羽自始至终对于结局怎样确实是毫不关心的。看重结果的不是项羽,重过程轻结果的英雄才是项羽。项羽灭亡秦国,做诸侯统帅完全是顺势而为、率性而为,无意而得之,这与刘邦刻意先入关破秦抢王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项羽有做王的念头,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抢在刘邦之前入关,他之所以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根本不关心“ 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约定,就因为他本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局的绝世之雄,这个率性而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生本是一台戏,这台戏被项羽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至极。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心”,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 势”,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为了满足表演*,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是天要亡我,不是用兵之罪。”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天”灭亡了项羽,“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究竟应该是什么。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天”灭亡了项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那么,这个“ 天”便是项羽自己了。
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天”,以过程为“ 天”,以曾经为“ 天”;而不以成功为“ 天”,不以得到为“ 天”,不以永远为
“ 天”。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是倾情表演的一生。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
的震撼。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令人不可思议。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
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为汉中王。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表演需要来得直接。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去,过程也就完结了。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项羽则不杀刘邦。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
之强烈。即使被人骂为“ 沐猴而冠”,也动摇不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倘若项羽听人
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 天”使项羽放弃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有了重振的希望。当时,项王带了 $% 骑士,退到 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初我率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面再见江东父老!”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战。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
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马童。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封万户。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这一点好处吧)”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项羽式的悲壮,空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刘邦失败了。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
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
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事实上,古往今来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
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不禁为之感叹:“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至于说项羽吝啬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
非失误,他是顺“ 天”而为之。凭项羽的声威,若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性,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霸王气。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达高峰,发挥到极致。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身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作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02
南宋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
江东。”无疑,这是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事的高度评价。�
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
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
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
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
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
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
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
,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
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结果56万
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
作了楚的俘虏。�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
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
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
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
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
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
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
怪不得为我所灭了!”可见项羽用人不善,轻信多疑之甚,唉,悲哉!�
可是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若非项羽
的轻信多疑,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若非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
中逃脱。刘邦的成功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又不能是不说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后
,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局势还是倒向了刘邦。我们且不管其中原委,单看刘邦占有
优势之后,却因怯于项羽的赫赫声威而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有点远见的人,必会疑心哪有
在局势倒向自己之时而不乘胜追击呢?可项羽却偏偏单纯地相信了刘邦, 还如约地送还了彭
城之战中掳获太公与吕雉,一心想东归。试想刘邦何许人也?其身旁的良臣谋士何许人也?
真会给项羽 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果然在领回太公、吕雉之后,就亲率大军,穷追项羽。哼
,可笑!�
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
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
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项羽却在新安下
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连年的战争百姓
早已不堪重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
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
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
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项羽的霸气,
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
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无疑,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
、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大义
凛然,司马迁曾赞叹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
霸业不兴,自古未尝有之。�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
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
正如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项羽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独到的谋略,类似的经历
,但是项羽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因为他有才有霸气,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又
有着可悲的命运,无奈的结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
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与其让我说他的失败,是因
为他的麻木不仁、他的傲视群雄,他的妇人之仁,不如说他的失败是天之所愿。“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621168.html?fr=qrl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220578.html?fr=qrl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02
英雄气短,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也不懂.还有好像越王勾践就不把那点失败\屈辱放在心上.
另外他不该火烧阿房宫,就凭他破坏中国文化遗产罪也该死.他可认识到了,就自刎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03
你可以到百度的项羽吧里面去
全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