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5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23:38
一般来说,学好中医三个条件:
一、依止经典。
古代凡成为大医者,没有不学经典的。比如说金元四大家,有些同学可能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但是他们最早怎么学的?经典!那到了清代,学习中医的方法有了新的途径, 从《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开始学。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学习法,上面说的从经典入手,是自上而下的学习。有一点基础了,再学经典。这样有一个好处,简单,易上手。有一个坏处,就是高度不够,他日成就未必高。自上而下的学习,也有一个坏处,难,不易学。但也有一个好处,居高临下。当你有一天掌握经典的神髓时,你会发现,你与古人站在一个高度看问题。后世的中医书,太简单了。
再说第二个条件:师承。
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如果一个同学,没有老师,完全自学,看经典,能不能出来。答案是,当然能。但是你当中会有曲折,会迷茫,会痛苦。比如人家跟师,有了问题,老师一教就懂了,你可能得很久的摸索。也就是说,学得比较寂寞了,哈哈哈。以前人说,自小在门中,出手强三分。就是这个道理。在同样的努力条件下,有师承与无师承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针灸。首选要选穴。如果老师在你身边,教你,这个地方是穴位。你一下子就知道了。然后,下针。老师在身边,你有底气,一下就扎了。但是你是自学,就比较惨。先得找一个愿意给你下的。而且你得胆大,敢下,做好应对针灸意外的心理准备。
这就是无师的痛苦。
但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那就是没有门户之见,比较开阔,有一天悟道了,也可以开宗立派。以前山东中医药大学有一位老先生,也是经方家。叫李克绍。他原来是小学老师,后来自学中医,无师自通。他有一本著作,叫《伤寒解惑论》,以后大家学伤寒,一定要看看。与他同时代的伤寒家,刘渡舟先生,是有传承的。自小学的是《医宗》。两人一对比,就看得出两人的不同。不是说谁高谁下。就是一个是气宗,一个是剑宗的那种感觉。关键是,你能不能耐得住寂寞,熬出来。我有一个朋友,六代中医。七岁能将《脉经》整本背下来。出手看病,家学的风气就很盛,什么病,用什么药,而且效果确切。这都是传承的好处。所以凡事皆有利弊。比如说,千古寒温之争。到底温病是什么?历代书上说了一大堆,越说越迷糊。如果老师有传承,一句话说透了。有时候,真传就是一句话。但是你悟,那就痛苦万分。再比如,现在流行火神派。比着吃附子。谁敢开附子,谁就是名医。是这样吗?如果你有传承,你就不会这样用。为什么要学经典?学经典就是有高度。让你一看就知道,何为对,何为错。这样就少走弯路。这才是经典的意义。没有师承,就以经典为师,以往圣先贤为师,也是可以。
还有第三个条件: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有没有兴趣,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没兴趣,有经典,老师*你也不成。你得真想学,真觉得这是个好东西。这样你就肯下工夫。肯看书,肯问人,肯找资料。有时候,老师一句话,同行一句话,让你受益终身。很多人为什么喜欢中医。是原来对传统文化有喜爱。最后一看,中医很好玩。抱着这个心态就来学习了。这样才能入门。
以上是三个条件。
还有,学中医,能不能上层次,上到什么样的高度。这就取决每个人的悟性。中医不像西医,是工业化生产的。中医是手工的艺术品,好中医都是工艺美术大师。西医是工艺品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有人说,你看啊,现在西医好,干的人多,医院多,病人也多,中医就不行了。是不是?其实,中医可能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超越西医的这种“繁荣”。
中医是一种很模糊的医学。什么是模糊的?艺术是模糊的。两个人弹琴,一样曲子,一个弹得好,一人不好。如何评判?感觉。感觉是什么?不可量化的东西。学中医上不上层次,说到底,就在这个不可量化之上。可量化的,都是等而下的,工的层次。不可量化的,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又客观存在。这就是中医中的“神圣”的层次了。你一听人的咳嗽声。一个处方就出来了,就能治病了。不要以为很玄,我就这么干过。当中是有道理的。而且道理都在内经中。我也可以讲出来。有些人学习很努力,但不一定上境界。有些人嘻嘻哈哈,但却能上境界。这就是悟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23:39
实我想我属于学院派,但是又不单纯的学院派。所以想写点感悟,给刚刚涉入中医这个行列的朋友。似乎我从小就非常信任中医的,包括我的家人。妈妈说我刚出生没多久就得了哮喘,就是吃中药治好的。后来对于周易 四柱的东西也是相当感兴趣,非常深信不疑,当然对于外人解释只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信,你信不信与我无关。所以再次强调一点,想学好中医,你必须相信中医,而且深信不疑。其实对于刚刚接触中医的人,我十分建议你去读读刘力宏的《思考中医》。中医初涉高中的时候基本上就给自己立下了目标了,一定要考中医药大学,而且我给自己选的专业并不是中医学,因为我还是考虑到了就业的问题,刚从学校出来的中医基本上是不可能给病人看病的。脉诊行吗?有几个学院派敢说自己本科毕业了,就可以直接上临床用药了?是有人敢,但是这些敢的人又有几人可以真正治疗的了疾病?想必几乎没有吧?所以我选择的专业是针灸推拿。这个比较好上手,尤其是推拿。毕业以后基本上可以直接就业的。就算治不好病人也绝对可以减轻症状及病患的痛苦。然后是我对中医学习的一些感悟。说实话吧 在学校的这几年 我确实也没认真听多少课,很多课尤其是西医的部分,我都用来睡觉了。考丵试的时候背背往往也就80来分了,所以还没有挂科的经历。但是有些课程我认为还是要好好学一下的。《中医基础理论》这个是必须学 而且必须学好的,这个是基础,当然了现在的教材的质量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所以孙广仁这版的还是值得看的,好歹是这门课的国家级精品课的主持人,也是英文版中医基础的蓝本。《中医诊断》也是要学好的,不然诊断都不会,你拿什么去给人诊病?《中药学》这个必须学好,是基础。但是对于方剂和中内很多人非常重视,我认为这个反而是其次的,在古代中医 还是有法无方的,只是张仲景他老人家为了方便后人辑写了《伤寒论》,可以不读《方剂》《中内》但是不得不读《伤寒》这个一会再说。《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这两门是针灸的基础所以必须精读 我的刺法灸法学大概翻阅了几十遍吧,不能原文背诵,但是绝大部分东西还是可以复述出来的。《推拿学》推拿的基础嘛 也是要学的。如果想进入医院的话《解剖》《西医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也是要会的。不然的话只有《解剖》是要明朗的,尤其是对于学针灸的,解剖不行,那么针刺的深度角度掌握不了,疗效会大打折扣的中医进阶想学好中医,在学校里学的那点是绝对绝对不够用的。学过中医基础的人都知道,中医是有哲学理论的,中医就是起源于哲学和医学不分割的时代,所以就必须认识到《周易》对中医的影响以及运用。孙真人就曾经说过:“不知易者,不以成大医”所以学习中医必须要学习一些周易的。所有的前辈都在推荐我们回归经典要读《内经》《难经》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国学基础基本为零的人去学习这些东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里面的东西不是你拿着本《辞海》《辞源》就可以解释的了的,所以工具书还是要备着《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但是有了这些工具书你还是很难理解许多东西,这个是正常的。如果真的想读经典,我建议先读《难经》,因为我认为《难经》要比《内经》更容易理解的多。如果也对周易感兴趣那么太好了,不是让你去读《易经》,只是要求你去看些相关的书籍。我*是这么要求我的,首先要读《三命通会》其实是本算命的书,但是它对五行的讲解十分到位,不是你《中医基础理论》里那一点点的篇幅可以装的下的。宇宙一切万物皆可以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解释的。这本书是明代命理的官方教材,所以东西比较正统,比较适合初学的人去阅读。《三命》读的差不多了,就该看看《渊海子平》了,你会发现其实许多东西与《三命》中有些类似,但是这本书对天干地支的解释是很透彻的,对你学习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是非常有帮助的。看了这两本书,就要再读《星平会海》。看完了这三本书再去读《内经》《难经》你会发现原来始终想不明白的问题,原来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有了基础了所以经典是必须要读的内难少了,然后伤寒的条文也必须做到全文背诵。只有这样在临床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的。其中值得仔细学习的还是五运六气,好好去研究这个东西吧。登峰造极嘿嘿其实前面那些东西已经值得你用一生去研究了,最后其实补充一点就是养气了。读过伤寒的人,在其绪论里不知是否对这么一本书还有印象。《胎胪药录》,此处的胎为何物?胎儿?当然不是的,值得是胎息。胎息就是用来养气的,一个中医尤其是做针灸的,必须自己正气充足,然后用你的正气场去抵消病患的邪气,为什么有些病人看到好大夫,病去大半,现代解释为心理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着实是气场的问题。所以必须养气。差不多先说这些吧文中提到的书籍 我有电子版的会补充在附件里现在各种版本混杂实在很头疼,买书的话建议去孔夫子旧书网买旧书,尤其是对中医这方面的,现在的人出书大部分还是为了职称等问题,所以错误百出的,还是买版本较早的书籍。比较好的。《黄帝内经》我建议读清代张志聪集注的版本。《难经》建议读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2年出版的那部,我的这本也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复印的额。《伤寒》的话除了要看原文 背条文 极力推荐刘渡舟的《伤寒十四讲》《三命通会》看中州古籍出版社的《渊海子平》市面上的版本不咋的,我有个珍藏的 精校版,是原来北京图书馆馆藏书整理出来的。《星平会海》建议读兰州大学出版社的那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23:39
看书+实践+钻研+几十年=略有小成 如果+名师+毅力=名震三省 最后+少有天赋=一代名医 自己牌号入座吧 要奉劝你一句,学医难,尤其是学中医,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成就很小的,尤其是现在这中医惨不忍睹的就业率,如果在学校达不到前3,且家里还有没钱没有关系,还是建议慎重考虑吧,学医5年了,深有体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23:40
学中医 悟性 挺关键 建议 从看 秦伯未老师的 《中医入门》开始 结合看 樊正伦 郝万山等等教授的视频 再看中医教材 中医经典 就行 几年后 找纯中医 临床实习 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