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9 12:21
也,yě,象形,本义女侌(阴)。《说文》:“也,女阴也。象形。”
I yě
1.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也所共传宝也。”
《红楼梦》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
2.语气助词。表解释语气。
《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
3.语气助词。与疑问、反诘、祈使等词连用,表相应语气。
《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此表疑问语气。
《庄子‧胠箧》:“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此表反诘语气。
《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此表祈使语气。
4.语气助词。表呼唤语气。
元关汉卿《窦娥怨》第三摺:“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摺:“哎,儿也,则被你痛杀我也。”
5.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诗‧陈风‧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
6.语气助词。衬词。无义。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摺:“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副词。犹亦。承接上文,表示同样。
北周庾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裏,暂出园中也自随。”
唐岑参《赴北庭度陇思家》诗:“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死》:“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
8.副词。表选择。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只要嫁个读书官人,教授却是要也不?”
《水浒传》第二二回:“柴大官人在庄上也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菱角》:“烛坐勿寐,我往视新妇来也未。”
9.副词。连用,表并列。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也不干风事,也不干雨事,也不干柳絮事,也不干蝴蝶事,也不干黄莺事,也不干杜鹃事,也不干燕子事,是九十日春光已过,春归去。”
杨朔《走进太阳裏去》:“在这样的人民面前,山也得低头,河也得让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
10.副词。表转折或让步。
《红楼梦》第六二回:“虽众人要行礼,也不曾受。”
鲁迅《呐喊‧阿Q正传》:“即使偶有想进城的,也就立刻变了计,碰不着危险。”
11.副词。表强调。
《水浒传》第九回:“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儒林外史》第三回:“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真乃一字一珠!”鲁迅《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的劳苦大众……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
12.副词。表委婉。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摺:“着我过去切鱠,得些钱钞养活我来也好。”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我也没有法儿了,也只得由着你们去罢!”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韩长脖原先也还阔,往後才穷下来的。”
13.通“他”。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
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四》:“也,读为他。他故,他事也……他字古或通作也。
《墨子‧备城门》篇:‘城上皆毋得有室,若也可依匿者,尽除去之。’也与他同。
《贾子‧脩政语》篇:‘是以明主之於言也,必自也听之,必自也择之,必自也聚之,必自也藏之,必自也行之。’《说苑‧君道》篇‘自也’皆作‘自他’。”
14.通“它”。
清李调元《卍斋璅录》丁录:“也,古通它。故沱、池、驰、蛇、沱皆读沱。”
容庚《金文编》第十三:“它,与也为一字,形状相似,误析为二,後人别构音读。”
II yí
“匜”的古字。
《两周金文辞大系‧鲁大司徒匜铭》:“鲁大司徒子仲白作其庶女厉孟姬賸也。”
郭沫若考释:“匜,按《说文‧乙部》‘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此字当即匜字,後人加匚耳。’”
--汉语大辞典
也:也字的发展过程,在语气上、运用上,都是有变化的。它的语气,强烈且果断,用在句尾,当做肯定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中,比其他同类词意义更加明显。《史记·孙子传》:“愿勿斩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语气强烈,都表示肯定之义。
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庄子》:“然则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晋书·魏舒传》:“主人妻夜产,俄而闻车马之声,相问曰:‘男也?女也?’”《魏书·崔浩传》:“……先攻城也?先略地也?”《魏书·刘芳传》:“(王)肃曰:‘此非刘石经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说,《颜氏家训》曰:“邪者未定之辞……北人即呼为也字。”(《唐韵》正卷九“也”字条)可见古音邪、也为异字同音通用。
这里也、耶(邪)虽同作疑问语气词用,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同义词。“耶”的本义属疑问语气词,而“也”的本义则属肯定语气词。所以,也字不能随便当耶字用,只有在句中岂、焉、安、何等字为之先,它才能当作耶字用,如“何为者耶”,可以作“何为者也”,而“是耶”、“非耶”不能作“是也”、“非也”。也字具有疑问语气之义,是有条件的,即它须受句中前置词的影响。例如上例中《晋书·魏舒传》“……相问曰:‘男也?女也”’一句,也字受句中前置词的影响,才成为疑问语气词,它一般用于选择问句中。
中国古书无标点符号,虚词往往具备标句语的性质,并受句文中的影响,表示其词性。所以,也字在这里成为疑问语气词,而在别处,则成为其他词性,其用法灵活广泛。也字读音如上说为羊者切,又读邪音,也读兮音。但上古时为悲音。(清陈仅《扪烛脞存》卷七)和移音《唐韵正》卷二“驰”字)音读如此多,义随音转,它是最突出的虚词,虚词依声注义,也字自然有肯定与疑问正反两用的变化。也字亦有兮、哉之义。《诗经·挪风·君子偕老》:“邦之媛也!”《郑风·羔裘》作:“邦之彦兮!”又《诗经》的《国风·曹风·鸤鸠》:“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而《淮南子·诠言》引《诗经》作:“其仪一也,心如结也。”说明也、兮同义通用。《论衡·刺孟》:“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也。”《韩非子·解老》:“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两个也字,前“也”,《孟子·公孙丑》作“哉”。后“也”,《老子》作“哉”。可知也字亦有疑问语气词“哉”字义。这是由于句中也字前面有何、奚等疑问词搭配,从而形成它的变性。上句中如将“何”字换成“不”字,即“今以燕伐燕,不为劝之也”,则也字仍作它的本义肯定语气词解,而与疑问词哉字义不同。
另外,也字也可用于感叹句中作感叹词。例如《史纪·叔孙通传》:“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此也字即作感叹词用。也字到了唐、宋时,使用最为活跃。它的语气,不似以前那样强烈肯定,而变为舒缓平落。清张文炳说:“凡文势平平落下,高不太扬,低杀太煞者,用之(也)。”《虚字注释》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别巧妙,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东坡的《酒经》,都以用也字为绝句,前者一篇短文用21个,后者用16个。欧阳修曾说:“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为退之画记,退之又不能为吾醉翁亭记。”而东坡《酒经》:“每一也字,上必押韵,暗寓于赋,而读之者不觉其激昂渊妙,殊非世间笔墨所能形容。今尽载于此,以示后生辈,其词云厂…·此饼之良者也……此面之精者也……尚有五升之赢也……足以散解而匀停也……以吾酒之萌也……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元代陈秀民称“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于致力,则真味愈隽永”(以上均见元末明初人陈秀民著《东坡文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