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4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35
当今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下, 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人口为改变生存现状大量外出务工。夫妻双双外出,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父母与子女聚少离多,父母达不到监护人的角色要求,子女缺乏亲情, 生活无人监护,学习无人监督,行为上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安全、行为、生活、学习、品德等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难以顺利完成学业。 一、 当前留守儿童现状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因素--家庭教育。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很多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却忽视了孩子们真正的心理需求。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以及学习成绩都受到影响。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却落在了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由此就形成了不合理的隔代教育,大多数老人只是管孩子们的吃、穿、住和生命安全,只要等孩子的父母回来能给孩子的父母交差能将孩子完完整整地交给他们就行,更多的老人们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常在嘴里念叨这孩子可怜,父母在他5岁时就外出打工,于是他们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是溺爱,而不是应有的关爱。如果哪家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宝贝孙子外孙,他们就会教孩子你爹妈不在身边,不能太弱,太弱就会被欺负,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负你,绝对不能示弱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就进入了误区,如不及时阻止及矫正,就很可能酿成大错。同时父母和子女长期分隔两地,不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即使父母偶尔会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孩子们都只是简单的敷衍,父母很难从这种简短的回答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出现。而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需求与教育关爱力不从心。使其学校教育也显得*为力。家校缺乏沟通,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厌学逃学,不服管教,成绩下降。导致大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更难管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1.办学布局欠合理,办学条件差。就我学校而言,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专门生活教师,只能由肩负艰巨教学任务的班主任兼任生活教师,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另外,农村学校办学经费存在严重不足,制约着硬件设施和师资待遇。无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师资缺乏。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妇辅导教师。虽然素质教育早作为教育改革的内容被提出,但是在农村,学校却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升学率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令人堪忧。 3.家访不到位。 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老师不能及时就他们的学习思想状况与其父母沟通,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部分由于自身素质的缺乏而导致老师与其沟通困难。长期一来,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经费*,教师工作繁重和地域*,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家访偏少。缺乏对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未能给以特殊关爱。 4.教育理念滞后。在教育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评价方式之前。目前还在实行不是应试教育的应试教育。农村教育照样盯在升学教育理念上。教师不能照顾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大家关心的是有几个人能考上重点中学,从而忽视了那些差等生的学习,导致优等生和差等生两极分化严重,使得一部分差等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学生的升学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老师的工作好坏、晋级加薪,导致各类重点学校、私立学校争先抢生源。在这种大环境下,老师又如何去关顾留守儿童?谁之过?难道仅仅是师之过么? 5.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受多方面的制约: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等。开设的课程,多数没上,即便开设了,也只是配位。体育课,电脑课流于形式,图书室没有开放。很多的课被语数教师*挤占。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实在令人吃惊。此类现象在农村学校并不是少数。而村校干脆就只上语数课,更不用说开设什么心理课程辅导课了。 总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对症下药,治标治本,改善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出现的诸多问题,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落实有关。或者说开展不得力,不够理想,需要改进和提高。因此建议每个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由专门的心理教师担任。另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如下入手: 1.加强常规心理健康教育。 2.对出现的问题专项指导教育。 ⑴意志品质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加强学生自然*能力,开展挫折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⑵情绪品质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理智感,自尊心,自信心,乐观,积极向上。自觉克制克服不良情绪,掌握*情绪的技巧和方法。 ⑶交际品质心理教育:培养同性,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诚信,友爱,团结互助能力。初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能较好的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学会表达情感,愉快接纳自己,亲友,乐于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⑷人格品质心理教育:有健康的生活情绪和特长,勤奋、认真、谦虚、乐观、俭朴,有优良的性格,气质结构,积极的生活态度。 ⑸能适应客观环境,随遇而安,能正确评价自己,具有改正缺点的勇气和毅力。客观正确待人接物,头脑清醒,正确对待社会*和别人的批评表扬。 (二)利用节假日组织丰富多彩的* 1.举办安全教育*。班主任可针对部分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暑假里在家时间长,远离父母等情况,组织举办安全教育*。a.教育他们如何操作使用家中各种电器,以避免电器着火、触电等事件的发生;b.教育他们不要到各类水坑,水渠中洗澡,以防溺水;c.教育他们外出时,行路要靠右边走,过十字路口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2.举办课程辅导班。针对部分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学习偏科、成绩较差等问题,班主任可与任课老师一道,为孩子们补习数学、英语、语文等课程,从而使他们的各门功课得到巩固和提高,为下步学习新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举办演讲比赛班。针对部分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不爱讲话,性格内向,孤僻等,班主任可组织开展讲英雄、讲劳模、讲身边的人和事等活动,从而增强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勇克困难、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为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一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对于非教师个人因素,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可以积极向学校或者有关*部门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申请,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36
所谓“关爱”留守儿童,仅仅是“亡羊补牢”而已,不仅起不到多大实际作用,而且会让人和社会忽视导致出现“留守儿童”的种种*性的根源!因此,如其竭尽其虑空谈什么“关爱”,倒不如思考如何从制度或*上避免或杜绝出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