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4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07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
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一般认为,种姓制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木留克、蒙兀尔等外来*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经历过许多调整,并且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07
那是印度过去的一种社会制度,类似中国的三六九等。种姓是以婆罗门为中心,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各种姓依照居住地的不同,又划分出次种姓,次种姓之下再细分成聚落种姓,聚落种姓之下再细分成氏族。
种姓的核心观念是洁净与不洁,这与印度宗教有密切关系。在种姓制度里,婆罗门是神圣的,洁净的,还会有诸多规矩和礼仪以保持该种姓的洁净,但实际上总会有不洁净的情况,所以印度还有贱民阶层以处理各种不洁的事情。
印度一个叫瓦尔那的理论,是专门解释种姓制度的。最高级是婆罗门,是印度教的神职人员,有特权。第二种姓叫刹帝利,*、国君为此种姓,负责保护婆罗门种姓。第三种姓叫吠舍,是农民、牧民的种姓,负责生产以贡献婆罗门,规定可以从商,从工,从农。第四种姓叫首陀罗,是奴仆,没有人身自由。贱民是不在种姓之内的,是战犯、罪犯、跨种姓通婚者的后代,不能穿鞋,不能受教育,甚至视为不可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