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求国学经典,请回答明细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0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4:40

  《老子》推荐15句吧: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1、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正言若反。
  1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 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42、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明者,日、月——身心、天地、乾坤诸般阴阳精华功用之喻也。明字两作,体用分别。德而曰明者,体也;德而能明者,用也。
  大易设卦以解乾坤,而乾坤其实非卦。乾坤者,宇宙之极也。明德者,道于人而名之,即乾坤两极体系于人道而映现也!

  新者,乾坤易理虽循环不息,时空迁移却刻刻不同。事天而用人,生民而复物。于“思维、世界”——大道乾坤两极之间反复而不害,日新以无违。学于道法自然,化于天长地久。常新而无住,不名而永在。纵使破立艰难,文明依然承继。是生生之新,不息之久也!
  以“明明德、新民”为事者不取于天下之道。惟止于至善,乃可与言。欲止于至善,须得善止之法。善于起止而为道者,莫过于聃丘之教。
  三代之道至周大成,春秋之时纲纪散落,乾坤体用机制流于人物之末,二哲依其道统遗绪,凭借不同而分别收拾,各成其学以证实差异。
  聃之道法,依用而全体,是以善始与终;丘之儒学,致用而得体,是以善行与止。
  二学难言之大者,在其并立体用之极、俱深乾坤之悟,妙徼同出、表里相和,通而不同、异而相得也。

  得大道之学,致大人之行,而明明德、而新民、而止于至善者,是得天地之心而合于乾坤生生不息之道也。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道”世代无隐而学人传承为难者,不知此语泄露深远,实乃仲尼所悟圣功至奥之秘也!
  形肖而下者以为平白,曰:心内修养之功也;又曰:身外履践之行也。言是也,然皆其理之末。若局限而乐其分别之趣以为得意,即失道统之真。
  所以者何?“大学于道”及此,物格道用,应世超常;人伦大理,非凡造就:即心即身而内外皆得;随修随履而践养同致。仁而天者其行无言,道而生者其功入化。心功身行,已不可分矣。
  老子所谓“知恒而容、公、王、天、道”者,审之则一也。而曰“久且不殆”者,则仲尼之道生民至今也久,其可谓之殆乎?
  聃丘俱志西周之制而深邃为学,所言之义皆自知所复而明也。其所立则皆本“以身为天下,以百姓为心”之谛,无论授受教益其手指目视尽在天人一统!微言涵蕴至臻如斯,故而其学俱以大道名之。
  二哲心之涉及深沉,身则承担广大。至于履践虽殊,其实精诚如一!而尤可感者,是仲尼之志情相系以身命关联,世表与徒而致用人力。——如是不辞众苦切身而矢志心行宇内,真神勇之人也!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所先后,其“所”何指?小而言者,微细事物也;大而言者,宏伟天地也。
  规宏极细,运伟入微。世以法命,物因理归。循度取法,宪机成理。大道行世,天人治一。
  治而分天人者,是大易之体用分也。上古之法无分,三代逐渐而分于岐山。
  文王尽《易》体之幽深以神化,周公广《易》用之正大而恢弘。及周室东迁,纲纪散落。幽而隐于无名者,老聃承之;正而明于大礼者,孔丘当之。
  二哲各立所学于后人,流布积淀而下,遂成此土万世之基。若仲尼之示大学之道以立万世之人者,欲名《大易》之用也。必也正名者,正《易》之用也。
  本末终始之智,二哲皆知。所不同者,一者超然世外、一者俨然份内也。而仲尼之徒不为众苦所动,不惟大志所系、亦有世人不知之大智在也!
  利禄之儒不能洞见真机,或以时务之论而轻弃之。其于时务分析,或可昧于一事一物而局限;若言于万事万物之终始本末,则终不可逃于大道之用也。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古人以传承差异故,与道学而造就分别。心谛寓字,其义各不相同。如《阴符》取“天地、万物、人”为三才之例,此处所言之天,义亦非天,乃域中四大之道、天、地之谓也。
  天命者,诸大合与人界之无限奥秘也;性者,众奥和禀之赋而命于人体、混成之无名真力也!
  人之立于域中者,以其能集合众维于天真、统摄单元以人力而立一才之大也;集合统摄者,率也。
  率先天之有而入后天为用者,人道也。立大道体用之表于人道以为约法者,仁、礼是也。
  所以名教使立、所以纲常致用、所以克复以仁者,一才之立、大和之修也。
  齐一人之修、致一才之立,取用其中而守之、以致大伦之和于一国者,普化之教也。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儒学致大道之用;道法立大道之体。知子守母,用之必依其体也。
  名、礼之为教,用也;仁、恕之为道,体也。相须不可以暂离也。
  天人两端,体用庞然。执人智以握其大者,非中庸之德不可能也。
  至道之所以凝者,至德也。不德以有德者,须臾不离也;不失而无德者,离也。
  是以君子不自是、自见、自伐、自矜。

  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阴符》天贼,乱心败道。乘君子之怠、肖、器,而破其用之所营、隳其体之所载。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而尤须慎其独者,以天贼心施、盗机因人之小而无所不至也。
  无执为者无失败,是以慎独。知其应止所以不始,行于生徒而无所死地。
  戒慎、恐惧于不闻之隐、不睹之微者,尤未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者,乃有所德。
  夫何故?以大道之夷者,视之不见也。民之好解,惟见其类。——视之不见,见道之夷。听之不闻,闻道之希。食之无味,味其抟乎道之微也。
  所以慎,所以啬,所以惟施是畏,所以不敢以活,——以至心不在焉、须臾不离,无关楗、绳约之可启解,乃无死地也。
  慎独以始足下也——至于千里之志者,善启天地于自如、解乾坤而自若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无上圣功之奥,尽于此矣。
  所以者何?宏微难与等持、身心不易测度之故也。夫喜怒哀乐之出也,天子与庶民同之。以乾坤反复、天人表里,而集万世之因、六合之动以一念为枢者,成则至善、败则至恶也。可不慎哉?
  千秋表里,万世纵横;妙徼隐显,纲纪难名。中万维之机而明德、和万众之节以新民者,其难矣哉!
  历代儒道门第人脉流布广远,践其所学以生民用世者,其统其绪承继绵延、势衍至今巍然而大。观当世人物运四民生力于定夺争衡、与取制动之间,已尽显不发之积威、中节之造妙。惜乎失于用九之误、不知止于至善之大,故未能窥见天人合发之义、不能合成中华复兴之基也。
  或曰:大者小之多,易者难之多。——欲道于易而不小其难者,可乎?犹难而多以致中和于万世不移者,不亦宜乎?
  余苦笑:生此积重难反、为器日肖、鼎无可用、口难与调之世,能“中之不发、和之中节”而成当世之大本、达道以启、以解者,其惟圣人乎?不遇圣人,其或殆哉!
  圣哉!圣哉!不以亲疏、利害、贵贱之垓而遇见于世者,天下贵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体位用育 生死不息 中立天道 和定人基
  中不自生 和不自我 大象在执 天人俱往
  辱之以俟 白之以凝 始制初分 以正恒名
  得失不阻 宠辱非患 道行且贵 夫复何憾

  录之,以待其人之来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4:40

不清楚阁下求国学经典为什么应付学校老师??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不能再相信应试教育了,我知道青岛有一家国学馆-叫369国学馆 如果你感兴趣,打电话咨询一下吧,看看你是否需要?0532-83804369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