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0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06
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个耳聪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圣人们强调,要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隐忍。
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走麦城的也不少。唐代高宗宰相张公艺不仅位高权重,其家居然还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高宗喟叹,原来如此。韩信则是正反两面的例证,他早年能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业,后来却因忘记了忍字诀,过于张扬高调,终被刘邦默许装在麻袋里用竹签扎死。一字之差,原来关系功名性命。
旧时文人笔下的忍,只图两个字:成功。所以有饮水处就有人在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元代的许直,认真在“一把刀”上作文章,专门写有《忍经》和《劝忍百箴》。而明代学者陈白沙写《忍字箴》也认为忍字关系重大,“忍之又忍,愈忍愈励`````` 如不能忍,倾败立至”。
付出与回报,总有着或隐或显的牵连。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此刻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得;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一如王宝钏可以在寒窑里苦候18年,最终见到了夫君,对方却已另娶;自欺欺人的人们说,她历经艰辛,终于等到了过上幸福生活的这一天,两个女人相处情同姊妹。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相信这种传说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 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他们之间的争端很少导致极端残酷的暴行”,譬如说农民“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连造反也是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至于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思的“忍”字上找到源头。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一个忍字,两副面孔。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另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已被自己所处的环境异化。只此一字,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
只因他在崇尚忍耐为美德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缘此,重庆那个苦守家园的钉子户也是可贵的,遇到不平事,他偏就不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07
这个字,按照汉字“六书”(六种造字方法)的道理,应该是形声字,即上部的“刃”表示读音,下部的“心”表示意义范。但从小就听到一名格言:“忍字心头一把刀”,那是把“忍”字当会意字来看。民间对“六书”的学问不太讲究,不过是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这真是忍到底了。中国宋代以后的文化更强调忍耐的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07
越王勾践为报吴王忘国之仇,卧薪尝胆、隐忍不发,终报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