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1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5:58
【出自】:《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故事1: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 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故事2: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马援的人12岁就失去了父母,靠他哥哥抚养长大。马援少年有志,可天性并不聪明。当时,同村有个叫朱勃的人,与马援年纪相仿,却能口诵《诗经》《尚书》。马援见此,自愧不如,于是就向哥哥提出要去边疆放牧。哥哥十分了解弟弟,他安慰弟弟说:“你是很有才干的人,只要奋发努力,克服自卑,时间久了,定成大器。”马援听后,发奋学习,坚持不懈,终于在55岁时被封为伏波将军。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名将。追问谢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5:58
据《三国志·魏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记载: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崔琰(yǎn),先做过袁绍的门客,后又跟随曹操。袁绍和曹操都很器重他。
崔琰从小爱好武艺,尤喜击剑。到了二十三岁时才开始拜师求学,攻读《论语》等文章。但是,由于他学习勤奋刻苦,很快也就有学问了。
崔琰在袁绍那里做门客时,见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常常挖开坟墓让尸体暴露在外。崔琰就劝说袁绍下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听了很高兴,不仅听从了他的建议,还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跟随曹操时,他担任魏国尚书,有一次,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崔琰坚决反对,他说:“自古以来应立长子为太子,所以不能立曹植。”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崔琰并不偏袒自己的亲戚。这一点得到曹操的佩服。
崔琰很有识人的才能。他有个堂弟叫崔林,亲戚朋友都很看不起他,认为他没有名望和成就。崔琰经过仔细观察,他觉得崔林将来很有可能取得成就。他常常对人说:“才能很大的人有的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成器,崔林就是这样的人,他将来一定会取得大成就。”后来,崔林果然当了上冀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做了许多大事。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大器晚成”这个成语。大器:比喻大才,用来形容有大才的人成名往往较晚。后来转指人的成就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安慰话。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 王充 《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从弟 林 ,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 琰 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