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白居易《花非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29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9:50

白居易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的语言是极平常的,但其意趣却杳不可寻。我们无法具体地指明诗人所要描摹的客观物象,因为全诗除了否定就是比喻。

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是关于无奈人生的感叹和思索。其实,世间万象本都是虚无的,人生的真谛未必真的存在,即使存在,也无法直接到达,因此,诗人采用了否定和比喻的方式来抒写这种感悟
首先,雾里看花的优美意境。诗歌中的花,雾,云都是具体鲜明的意象,但是“花非花”,“雾非雾”,“去似朝云”,这又是写些什么呢?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之中,巧妙的运用了含蓄与含混。所谓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蕴涵或者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在有限之中体味无限。“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无穷,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清——沈祥农)在这手诗歌之中,花,雾,云这些本一般能够是清晰而优美的意境,但是“花非花”,“雾非雾”,“来如春梦”,“去似朝云”,这种像花一样美,像雾一样轻盈,像朝云一样飘忽,美如烟,可望而不可及,也宛如春梦,来去匆匆。朦胧而有含蓄,含蓄之中又生出一种飘忽的意境,进而产生对爱情,对理想追求,对人生的不同的思考,耐人寻味。那些眷眷的依恋和萋萋的韵味,就是文字来达到心灵的共鸣。在诗歌的最后,却抓不住一点的痕迹,连影子也就散失掉,只落得一地的空谓。深深的惋惜之情,怎么能让人不回味呢?

其次,便是夹杂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美。距离所产生的美,那是一种凄美。“夜半来”,“天明去”,如此短暂的邂逅,一种情思,一位情人,一种寄托,一种追求和抱负,瞬间的产生而有瞬间的幻灭。这些看似爱情而深入分析为理想与人生的多种不确定的意义而言,读着边让人难以琢磨,回味再三。这是含混所带来的话语系统丰富的意义生成的潜能。最后两句“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则是这些似花非花,似雾非雾,雾里看花,来如春梦,去似朝云等意象的综合。一副朦胧的意境美,映射着淡淡的哀愁,让 人回味无穷。这是话语蕴藉所带来的文学魅力。

整首诗歌,从含蓄的小中见大,含混的一中生多,都有着共同解释诗歌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也就是话语蕴藉的特性。无论是从诗人的文学创造活动的过程还是诗歌之中所蕴涵着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还是凄美的音调,诗歌都能带给人思考,达成共鸣。我想,这就是文学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久久的回味白居易的《花非花》,或许,会有更多的深刻的体会。
这首诗清新自然、琅琅上口,吟咏时有一种回环连绵的音韵美。但是,千百年来许多人却认为这是一首朦胧诗。诗人究竟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怀?偶尔一想,细细品味起来,还真觉得这诗挺有意思的。白老先生应该说是现实主义大师了,于他笔下写出一首只有不定喻体而无本体的《花非花》确属罕见,为什么一向以“妇孺皆能懂”作为自己创作原则的诗人会吟出一首如此晦涩费猜的诗呢?
每次读这首诗时,我仿佛看到诗人在夜半的孤灯下披衣独吟,徘徊于无眠的床前。突然,那记忆中某个特定的人刺破他的心房,使他感到一种无法示人的痛。想要倾诉而不敢倾诉的往事,只好借用一系列的喻体来诉说 。但是隐隐约约迷迷茫茫的往事,究竟选定哪一种喻体来阐释,又有哪一种喻体能够囊括?“说也说不清楚”啊。往事似花却非花,有花的芬芳却早就失去了花的色彩,只在心灵深处留下一缕袅袅不尽的郁香,缠绕着诗人,*他独自去品尝去体味。“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策”,淡忘的些许往事渐次模糊,演变为一场雾。但真的就是雾吗?不!雾是没有色彩更没有郁香的,诗人心中那美好的回忆不会象雾一样消失。它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沉淀,那怕再多的雨、再大的风,都无法冲淡卷走,它将伴着诗人一天天地衰老、一步步走向死亡。这段美好的回忆连同能够勾起回忆的那人也就永远是一个把守坟墓的秘密了。
幸福的时刻总是勿勿而过。不知是谁说过:所谓爱情,所谓美好,都是一种回忆,一种短暂的感受,最多是诗人笔下美好记忆的无限拉长!姑且不论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我们确实从诗中读出了诗人对那段不可示人的往事的回味、咀嚼,尽管往事是那么的短暂,是那么的匆匆,就象一场春梦,只在心底深处留下苦涩与甜蜜,只给诗人带来更多的思念与遐想,但她毕竟是一场属于自己的梦,有着“痛并快乐过”的经历
《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词。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

这首词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词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9:50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9:51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52301.htm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