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烟台市土地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0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5:10

一、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烟台市域地形为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区,中间高,南北低。中部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6.6%;山区周围延伸部分是丘陵区,面积约占39.7%;南北两侧是山前平原和渤海平原,面积约占23.7%。河流属半岛边缘水系,以半岛脊梁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入海。

1.土壤类型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由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形成的。全市总面积约2066万亩,土壤面积约1756万亩,根据土壤发生学分类原则,全市土壤分7个土类18个亚类:

1)棕壤;

2)潮土;

3)褐土;

4)盐土;

5)砂姜黑土;

6)风砂土;

7)水稻土。

2.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

(1)土地类型

土地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包括陆地、岛屿和内陆水域。烟台市陆地总面积1.38×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8.78%。根据烟台市地理位置和各种自然因素的特点,以土壤地貌为主,全市土地可划分为8种类型:

1)岩石裸露的山地;

2)山丘粗骨性棕壤、褐土地;

3)山麓平原棕壤褐土地;

4)沿河两岸潮土地;

5)涝洼砂姜黑土地;

6)平原滨海盐碱地;

7)内陆水域;

8)海岸滩涂。

(2)土地利用现状

全市土地总面积1374595hm2,人均占有0.215hm2,高于全省人均0.180hm2的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率达86.8%,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比为2.8∶1。

(3)区域土地利用

以全市区域综合开发布局为基础,结合综合地域分区、农业区划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等,通过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条件近似相同的乡镇划在同一地域内,全市共划分为3个地域。

1)中部山地地域,土地利用方向是:植树造林,开发土地资源,提高果、油、粮、林的生产水平,加快山区综合治理,逐步达到山上林、山腰果、山根梯田搞粮油的布局形式。搞好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丘陵地域,土地利用方向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搞好水利配套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水浇地的面积,提高粮、油、果的生产水平。同时要搞好荒坡的植树造林,解决水土流失;修建蓄拦水工程,增加自然降水的蓄量;加深土壤耕层,实行秸秆还田,发展旱作农业;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抓紧改造残次疏林地和残产果园,增加林地覆盖率,提高生态效益。

3)平原沿海地域,土地利用方向是:搞好规划,在建设用地方面要节约用地,尽量少占好地,农村居民点走旧村改造的路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大中小配套、功能完善的城市体系。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耕地和海涂的集约化水平,发展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提高粮食和水产品的产量;充分利用海岸、沙滩、路占地较多的特点,扩大优质树种和风景数种面积,增加平原区林木经济效益。

3.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烟台市后备土地资源可划分为5大类。

1)沿海滩涂、库滩和河滩:烟台市南、北临海,海岸线总长达702.5km,现有滩涂面积1.×104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8.6%。土壤类型属滨海和盐化潮土,质地为沙土。地貌类型属滨海低地,海拔高度在10m以下,地面平坦,坡度均小于1°。这部分土地含盐量较高,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只适宜生长耐盐碱植物。烟台市域内水系较发达,5km以上的河流有121条,10km以上的河流有85条,由于多年的河水冲淤,形成了大面积的滩地,土质一般为砂质,土壤多为砂质、壤质潮土,适宜林木和果树生长。此外,还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5座、河库滩总面积4785×104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2.5%。

2)山丘荒草地、平洼荒草地:烟台市有山丘荒草地4.65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24.3%,其特点是土层薄、质地差,多为粗骨土,砾石含量高、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可发展为果、林、牧用地,但应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平洼荒草地多分布在滨海洼地、河滩、库滩等,总面积6573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3.4%;土层较厚,质地为砂质或轻砂质,土壤类型多为潮土。其中分布于河滩、库滩的荒草地易于开发利用,受海水侵染而成的海侵荒草地,由于地下水矿化度高,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3)工厂、矿山废弃地:由于采矿、挖损、塌陷、砖瓦窑厂取土等废弃而形成的后备土地资源共1297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0.7%。这部分土地资源多分布在地势低平地区,较易开发利用,可开发成耕地、园地、林地。

4)其他未利用土地(包括废弃路):这类土地共11.61×104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60.5%,其中田坎面积10.37×104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54.1%。这些土地集中分布在6°~15°的梯田式耕地中,适宜栽种桑树等灌木,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

5)中低产田:面积大,据农业部门调查,全市中低产田面积37.3×104hm2,占耕地面积的79%。这部分土地资源质量差、土壤板结、肥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但开发潜力较大,可增加投入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粮食产量,缓解日趋紧张的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4.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全市现有耕地45.20×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88%,其中,旱地57.16%,水浇地39.87%,水田和菜地占2.97%。耕地利用率较高,1995年全市种植业商品产值69.94亿元;园地面积为12.47×104hm2,占全市总面积的9.07%,果品年产量达190.72×104t。近几年来,园地面积的扩展挤占了大量优质耕地,新增加的果园面积80%是占用耕地。林地面积43.06×104hm2,牧业用地几乎为零。水产养殖面积3.51×104hm2,其中海水养殖2.43×104hm2,淡水养殖1.08×104hm2,水产品年总产量达132.78×104t。

2)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后备资源贫乏。全市已利用土地面积121.21×104hm2,未利用土地16.24×104hm2,土地利用率为88.18%,后备资源贫乏,未利用土地主要是田坎(61.45%)和难利用土地。

3)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1949年全市耕地.42×104hm2,1995年减少为45.33×104hm2,人均占有耕地从1949年的0.169hm2降至1995年的0.071hm2,低于全省人均耕地0.092hm2的平均水平。从数量上看,耕地资源太足,质量较差,加之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造成了耕地养分减少、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据调查,全市中低产田面积37.30×104hm2,占耕地面积的69%,开发、改造中低产田的任务艰巨。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烟台市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率高,由于历史上对土地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控制,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水资源不足,灌溉能力差;

2)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3)非农业用地日益增加;

4)耕地少,后备资源缺乏;

5)耕地迅速减少,果园面积增加过快,粮果争地矛盾突出;

6)农村居民点建设盲目外延,造成用地浪费;

7)城镇用地人均标准过高,存量土地潜力大;

8)农业用地种植结构缺乏控制和规划,插花种植现象严重;

9)耕地质量、土壤肥力下降。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选取烟台部分区域为例进行研究。将3期MapGIS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转为Arc/Info的Coverage格式,利用Arc/Info中的Identity命令将3期土地利用解译图叠加分析,结合运用ArcView和FoxPro软件,提取发生变化的数据进行LUCC变化分析。

1.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其结构1988~2005年随外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面积入手来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为:

1)耕地面积变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其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而致。

2)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变化。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导致居住用地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和工矿用地的增加也是重要原因;林地面积增加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生态保护*调整相关。

3)水域和草地面积变化。在受自然条件直接*和人为因素间接影响下,水域变化不大;草地面积有所减少但比例不大,也与城镇的不断扩张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有关。

4)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减少,与**加大绿化投资有关。

5)水域养殖面积变化。水域养殖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1988~1995年间由于围海造地使养殖面积增加,而1995~2005年间随着旅游业和沿海工业的发展,养殖面积又不断减少。

(2)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随时间变化显著。1988~1995年,未利用地有较大幅度减少,动态度为32.%;水域养殖用地大幅度增加,动态度为36.11%;耕地、林地、水域、草地的增减变化幅度不大。1995~2005年,耕地、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动态度分别为21.09%、37.10;林地、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动态度分别为40.48%、32.50%。

总体来说,1988~2005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呈增长趋势。水域变化不大;草地面积有所减少但比例不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减少,水域养殖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呈减少趋势,动态度为36.68%、8.58%、136.02%;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养殖呈增加趋势,动态度分别为24.73%、35.60%、14.44%;水域略有增加但变化不大。

(3)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分析

从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可以看出:

1)耕地呈现大幅度减少趋势。耕地的减少量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

2)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增加源,反映出研究区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的特点。

3)水域和草地呈减少趋势。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其次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4)未利用土地呈减少趋势。未利用土地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反映出人为开发未利用土地加快的趋势。

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以时间-空间信息分析手段,实现对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特征的集成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格局”,以及“格局的变化过程”,既是LUCC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也是LUCC动力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分析及量度是景观空间格局结构研究的依据和深化方向。由于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中,全区都被斑块所覆盖,因此本节选择的景观特征指数包括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均匀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等,仅以斑块的面积和斑块数量来构建。

总结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如下:

1)从斑块数量看,1988~2005年斑块数量减少了97个,由482个减少到385个。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的幅度较大,分别为60.0%、76.2%和47.8%。研究表明,总体上研究区域内的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斑块的形状趋于简单,反映出人类对研究区域的干扰和管理增强。如耕地的面积从29329km2减少到214.58km2,斑块数由95个减少到38个,减少了57块,平均斑块面积增加了2.56km2,由3.09km2增加到5.65km2,说明耕地由分散向集中连片发展,耕地的利用活动加强。由于人为活动较为强烈,耕地破碎化程度降低。

2)2005年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高于1988年,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914增加到1.963,反映出景观异质性程度提高,土地逐渐趋于多样化和均衡化。究其原因,在于各类型景观比例分配逐渐趋于均衡化。两个时期面积居前位的为草地和耕地,但其优势度有下降趋势;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优势度有上升趋势。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减小,使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这也可以从景观优势度指数上得到反映,景观优势度降低,由1988年的0.671降低到2005年的0.622,说明景观格局由越来越多的景观类型控制。

3)由于许多斑块合并为单一类型大斑块,斑块数目明显减少,土地破碎化程度降低,从1988年的0.403减少为2000年的0.321。从各斑块类型的破碎度值可以看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度降低幅度较大,其分布趋向于连片。从破碎度的变化趋势看,研究区景观破碎化过程趋于好转,景观空间结构更加简单,景观趋于稳定。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可以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草地和耕地组成,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和*、制度的影响,建设用地、草地、耕地和林地已经占绝对优势,土地利用类型趋于多样性和均匀化,景观破碎度降低,人类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十分明显。

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

1)工业化与城镇化驱动;

2)经济利益驱动;

3)*因素驱动。

三、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1.矿产资源的种类与分布

烟台市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74种,已开发46种、矿产地773处,有探明储量的37种、矿产地127处,其中特大型矿床74处。资源总量约68×108t,潜在经济价值4000多亿元。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黄金占全国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于招远、莱州、龙口、牟平等地;菱镁矿居全国第二位,主要分布于莱州市;滑石矿居全国第三位,分布于莱州、栖霞;钼矿居全国第四位,主要分布于福山、牟平;龙口市建有全国唯一的滨海煤炭生产基地;莱州市卤水资源位居山东省第二位。另外,银、铜、铅、锌、膨润土、萤石、石灰石、花岗石、海砂等矿种的储量均居山东省前列。牟平、栖霞、蓬莱、招远等地尚分布5处地热。近年来,矿泉水的开发利用也有长足发展,已探明产地40处。全市2000年登记在册的矿山925处,包括大型矿山企业11个、中型21个、小型3个,其中国有20个、集体499个、私营独资48个、私营271个,从业人员近10万人。1978年以来,全市矿产品产量、产值增长幅度为14.3%、20.9%。2000年开采矿石总量达2329.056×104t,工业总产值2984.16万元,工业销售产值294802.65万元,利润总额48686.39万元,实缴矿产资源补偿费1809.万元。黄金产量自1998年以来每年均在100万两以上,连续20多年保持了“全国黄金第一市”的称号。此外,滑石、萤石、菱镁矿、石墨、水泥原料、花岗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开采量大,销路好,社会效益也高。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宏观*的加强和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九五”期间烟台市矿产开发利用开始走向稳定发展之路。根据年报统计资料与调查核实,2000年全市开发利用的矿产共36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贵金属2种、有色金属1种、黑色金属1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3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2种、水泥原料矿产5种、陶瓷玻璃原料矿产4种、建筑材料矿产6种、其他9种。共发各类采矿许可证1076个,矿山企业923个(其中停产167个),从业人数79985人,实际年产矿石3937×104t,初级矿产品现价总值30.73亿元,分别比1995年年均递增6%和6%,说明矿山开发趋向规模化、健康化。

在矿山企业中,大型矿山16个,产值15.25亿元,占总产值的49.62%;中型矿山26个,产值5.73亿元,占总产值的18.65%;小型矿山136个,产值3.93亿元,占总产值的12.79%;小型以下的矿山874处,产值5.82亿元,占总产值的18.94%。

据测算,全市矿产及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2亿元,占全省矿业总产值的9.4%,加工增值率101%;矿业增加值29.1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3%。

矿产品总产值中黄金占66.8%,煤炭占17.9%,建筑石材占4.7%,水泥原料矿产占3.6%,卤水盐占2%,其他矿产品总和占5%。

矿石产量中,水泥原料矿产占总产量的28.69%,金矿石占24.1%,煤和油页岩占9%,建筑石材占3.49%,建筑用砂、石和黏土占28.60%,其他占6.12%。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矿产资源开发程度可从探明储量及已知矿床的开发利用率予以表现。

1)矿床利用率:烟台地区矿业开发积极,经勘查证实,有一定工业价值的矿床绝大部分已开发利用,有的未经勘查就进行开采,矿床利用率很高。已知矿床全被开采利用的矿产有岩金、铜矿、银矿、滑石、菱镁矿、萤石、长石、玄武岩、型砂、沸石、白云岩、透辉石、卤水盐、地下热水、火山渣、水泥用灰岩(大理岩)、饰面花岗岩(大理岩)、建筑石料、砖瓦黏土、建筑用砂等矿产。其中部分金矿及大部分水泥灰岩、建筑石料矿未经勘查而开发利用。

矿床利用率较低的是矿泉水,勘查40处,开发利用12处,利用率30%。

2)探明储量利用率:将开采消耗储量与探明储量之比称为储量利用率。据有探明储量的40种矿产统计,探明储量利用率高的矿产有长石、火山渣、萤石、铅矿,储量利用率均在50%以上;其次是砂金、岩金、卤水盐、滑石、银矿,储量利用率在50%~30%之间;再次是硫铁矿、钨矿、铁矿、水泥大理岩、沸石、珍珠岩,储量利用率在30%~20%之间;储量利用率最低的是镉、钼、透辉石、玄武岩、石墨、磷、饰面花岗岩、膨润土,储量利用率均在5%以内,其中钼矿利用率为0.1%。

3)区域差异:烟台市域内,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强度高。莱州、龙口、招远、蓬莱4市2000年矿产品产量占全市产量的66%,工业产值占全市矿产品总产值的92%,东部8个县市区的矿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34%,产值占总产值的8%,开发强度明显偏低。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某些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后备资源紧缺,已成为某些矿产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金矿虽保有一定储量,但集中在几个大型矿山,许多中小型矿山因资源枯竭,举步维艰。银矿因无资源于2000年全部停产。萤石矿因资源枯竭,产量逐年下降,再无新的矿源,不久将无矿可采。火山渣保有基础储量200×104t,3~4年即可用完。

2)矿产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有些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布局不合理。菱镁矿、滑石和白云岩等优势矿产开采量较少,产量下滑,将失去优势。水泥原料石材等矿产供大于求,恶性竞争、效益不高。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选冶失衡等现象仍然存在,形成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局面。

3)矿山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全市共有矿山企业923个,其中小型8个,占总数的96%。矿山规模小、资金少、设备差,粗放经营。直接后果:一是产量低,全员年平均生产矿石502t,产值不足4万元,与国外好矿山企业相差数十倍;二是资金分散,不利积累,形不成资金势力,缺乏抵御风险能力,没有发展后劲;三是矿山多、秩序乱、争矿源、抢市场,严重影响矿产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四是小型矿山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档次低,深加工能力差,直接影响了资源的经济效益。

4)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配套,开发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矿业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对矿产资源的破坏浪费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矿产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难以及时查处破坏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矿业权市场尚不健全完善,采矿权人有效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