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0
毛宗岗于《读三国志法》中所谓的“三绝”:“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与关羽贤相与名将,均为正面人物;作为“反派”奸雄的曹操自然只能排到最后。然而,毛宗岗在“三绝”中给曹操的评语却最长,其中更不乏赞誉之辞,这似乎也道出了包括毛宗岗在内所有史家的矛盾之处:曹操其人,*业、谋略、文采均堪称三国第一人,而论道德又实在为儒士所不齿,是以最终在历史与文学两个世界里*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
不过,曹操的形象的嬗变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功过大抵是随着后人的正统观而改变的。《读三国志法》一文开宗明义地指出“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强调“魏不得为正统”,故而曹操实为“僭国”的奠基人,这才是曹操不为后世所称道的原因。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观,毛宗岗因尊汉而“打压”曹操,自然有人因尊魏而颂扬曹操。曹操的道德,早已不由自己做主,而取决于千百年易变的历史观了。无妄之灾如此,再比于曹操的性格,也真可谓“死后是非谁管得,诗卷长留天地间”了。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虽然以“魏为篡国之贼,在所当夺”否定了曹操的*成果,但其对曹操的评价,却几乎都是赞扬:
“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惋胄虽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起句“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之后,大致分为两部分。从“听荀彧勤王之说”至“有似乎义”为前半篇,通过列举曹操之行而写其忠顺宽义——当然都带上了“似乎”二字;从“王敦不能用郭璞”到“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又将曹操与不同时代诸多英雄豪杰相比较,品论曹操之长。虽然这一段以“欺天下”开始、“奸雄”收尾,但字里行间所流露的都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指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汉献帝刚刚摆脱西凉军阀的控制、被韩暹、杨奉迎至洛阳时,曹操集团为是否迎奉天子产生争议。众多部将从军事角度认为迎奉天子时机未到,而荀彧则从大义角度劝曹操立行此事:“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荀彧声声存汉室,语语尊正统,并以为这也是曹操“匡天下之素志”。而曹操迎奉天子之后,兵下江陵之时,在其《短歌行》二首中,或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或言“周西伯昌,怀此圣德”,每每以周公、周文王自比,行事作风处处为大汉江山考虑,故称之忠。
“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三句,指的是袁术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后便僭号称帝;而曹操一生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但最终没有代汉自立,故称之顺;曹操与袁绍决战前夕,袁绍谋士陈琳手书一封《为袁绍檄豫州文》,将曹操全族骂得狗血淋头,最终曹操却因爱才而既往不咎,故称其宽。关羽降曹操后,复归刘备,曹操只一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成全了关羽之义,也成全的自己之义。
与诸葛亮的“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相比,曹操比之于历代英雄枭雄如王敦、桓温、李林甫、韩惋胄、王莽、刘裕等人,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毛宗岗之论曹操,还只叙述了他的性格谋略,尚未谈到到其纵横中原、扫败残星的赫赫武功,至于其诗文书法的才华便更示提及。恐怕毛宗岗自己亦明白,若没有“尊刘抑曹”的倾向,“三国第一人”的称号恐怕曹操之外,无第二人敢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1
在我眼里曹操是三国第一人,因为相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曹操是最成功的一个。并且曹操的魏国是正统王朝。说曹操是三国第一人,并没有什么不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1
我认为是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奸雄,早早的统一了北方,让北方人民脱离战火,*能力很强,军事能力也很强,甚至文学造诣也很优秀,可以说是三国第一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8:32
曹操是三国历史第一人,他的能力十分出众,是一个很好的主公,为魏国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