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57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参考译文:房玄龄向唐太宗禀奏:“我查看了仓库里的盔甲兵器,远远胜过隋朝。”唐太宗说:“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武器难道充足吗?最终他还是失掉了天下。如果你们尽心尽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装备啊。”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已者,酒半,特谈画,并出<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译文:
明人吴俨,家巨富有的,至目前书值得。他你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声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处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想得的,他家非群(泛指多)金不售。吴的弟富有的也是匹兄,只粟丝绸这堆放,然而文人常低下的。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想群(泛指多)金耶?”主说:“然而。”于是象几市的。后置酒宴兄和他白低下停的人(或事物),酒半,小兽谈画,一起出<十八学士>拿来玩弄.或说:”你凭什么拿来适应他名声画?”他弟难道左右并且言他.的时候人传作笑话.
2.刘宠任会稽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间出,人 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史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翻译:刘宠担任会稽太守,除去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事情,郡里因此被治理得很好。于是朝廷将其征用为大将委派重任。那个时候山阴县里有五六个居住在若耶谷的老头,从谷中走出来,每个人送了一百钱给刘宠,说:“住在山谷里的人,不懂得朝廷政事。之前其他人任太守时,一直向来百姓苛索,一天到晚不停,有时狗叫一整天,老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不叫了,百姓也不到官吏了。年纪大了才碰到贤明的*,所以相互搀扶着来(给您)送行。”刘宠说:“我的治理怎么能像您所说得这样(好)呢!”老人将钱奉送给刘宠,刘宠不能推辞,于是从每个人那里接受了一钱。
3.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由百兽之畏狐也.
翻译: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4.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者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①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②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执政者许其言,而心忤之.
翻译:
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鸷得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进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田也,不以羊负琦;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穖,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开下同,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
5.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6.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 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 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 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 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 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 服若神。后司马既老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 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上 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 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翻译:大司马王霁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镇守北方边境时,曾经让铁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杆刀,刀面宽一尺,重数千斤。他每次巡视边防的时候,就让四个大力士抬着。每到一处,他总是让人把大杆刀丢在地上,故意让北边敌兵来拿。敌兵发现大杆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拚尽全力,刀还是一动不动。王司马又暗里用桐木照大杆刀的样子另做了一把,宽窄大小一模一样,外面贴上银纸,经常拿着这把假刀在马上挥舞。北边敌兵看了,无不震惊他力大无穷。王司马还在边关外插上芦苇作边界,芦苇墙横斜几十里,像篱笆一样,他还扬言说:“这就是我的长城。”北边敌兵一来,把那些芦苇都拔下烧掉了。王司马又命人重新插上。不久,又被烧了。这样搞了三次。到第四次时,王司马在芦苇下埋上火药炮石。当敌兵再来焚烧时,火药炮石爆炸,敌人死伤很多。敌人逃跑后,王司马又像先前一样插上芦苇。敌兵远远望见,都退走了。因此北边敌兵害怕王司马,对他服服帖帖。后来,王司马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他一走,边塞又紧张了。朝廷只得召他复职。当时,王司马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辞。皇帝安慰他说:“只是麻烦你躺在那里镇守就行了。”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他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议和时,卫兵掀开帘幕,他们看见王司马真的安然地躺在里面,连忙惊慌逃走了。
7.好好先生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原文: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译文:
东汉末年的司马徽,平常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凡事几乎都是说「好」。曾有人问起他「最近还安康吗?」他只简单地回答一个字:「好。」又有一次,某人告诉他有关自己儿子的死讯,他听了竟说:「很好。」见到先生如此,他太太就责备说:「人家是认为你有德行而出于尊重,才把儿子的死讯相告,那有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而对他说很好的道理呢?」听完妻子的话,他响应说:「像您刚才的话,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称的「好好先生」一语,其出处就来自于此。
8.
<<迂公修屋>>
原文:
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迂公急呼匠葺治,劳费良苦。工毕,天忽开霁,竟日晴朗。
公日夕仰屋叹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拆了工费也?”
翻译:
下了很久的雨房屋漏雨,一夜(之间)多次移床,最后没有干的地方,妻子儿子交替着骂。迂公赶忙叫来工匠修 葺,劳作花费实在辛苦。做完了,天忽然开晴了,一直晴朗。迂公整天仰望屋(顶)叹道:“命运不好的人啊!才修屋便没有 雨,岂不是白花了劳力费用吗?”
9.疑邻窃斧
《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中都有这则故事。
原文如下:
人有忘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译文如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10.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柰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於是乃归燕之十城。
翻译: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太子为妻。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称为燕易王。易*继位,齐宣王乘着燕国有丧事,发兵进攻燕国,夺取了十城。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您到燕国,先王资助您去见赵王,于是约定六国合纵。现在齐国先进攻赵国,其次就轮到燕国,因为您的原因让天下耻笑,您能为燕国取回被侵占的土地吗?”苏秦非常惭愧地说道:“请让我为您把失地收回吧!”
苏秦去谒见齐王,行了再拜礼,低下头来表示庆贺,随着又抬起头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你的庆贺和哀悼相继来得这么快啊?”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即使很饥饿也不肯吃毒药乌头,是因为这东西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却和饿死并没有什么两样。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贪图燕国十城,却长期和强大的秦国为仇。现在使弱小的燕国做先锋,秦国在后面打掩护,进而招引天下的精兵来攻击你,这和用乌头充饥实际上是一回事。”齐王忧虑地变了脸色说:“那么怎样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来善於处理事情的人,能变祸事为好事,变失败为成功。大王真能听取我的建议,就把十城归还燕国。燕国无缘无故地收回十城,必然高兴;秦王知道您是因为他的原故而归还燕的十城,也一定高兴。这叫做去掉仇敌而得到磐石一样的交谊。燕、秦都接受齐国的领导,这样,大王只不过表面上作了个依附秦国的姿态,实际上却是用十城取得了天下。这真是霸王的伟业啊!”齐王说:“很好。”于是把十城归还给燕国。
11: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翻译:张乖崖是崇阳县令,一名卒吏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她鬓角的衣襟下面有一文钱,就责问("诘"的意思是"询问,责问"的意思,这里一定要用"责问"这一类的词)他怎么回事,那名卒吏就说是库房中的钱.张乖崖命人用杖刑惩罚他(这里的"杖"是名字作动词用),那名卒吏生气地说:"一千(这里是不是楼主打错了,原文是不是"一钱"啊?)又算什么,你就打我?你可以打我,但是你却不能斩我!"张乖崖拿起笔写下判书:"一日一文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文钱,用绳子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能把石头打穿."张乖崖拿起剑走下去将这名衙吏斩首了.
12: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
翻译:赵国有个人非常忧虑老鼠为害,到中山国去要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很会捕捉老鼠,也很会捕捉鸡。过了一个多月,他家的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他儿子很发愁,对他说:“何不把猫送走呢?”他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的患害在老鼠,而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便偷吃我们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
13: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翻译: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14: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此非楚之路.''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翻译:今天,臣[我]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也说解释为太行山]上,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楚国在南面]”。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财物多[有钱]”。我说:“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我说:“”他说:“我的车夫好。[回答者不是车夫,是坐在车里的人]”。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1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犹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翻译: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57
一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文】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二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阳近。"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
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译文】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文】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 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译文】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天动,晚上静。"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58
【*】
【作品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之苗裔也。
【作品译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从前,王心逸曾经说过:在京城偶然经过市中一处,听到演奏歌唱的声音,看的人围的像墙一样。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年正在用声音演奏乐曲。他并没有使用乐器,只是用一只手指捺在面颊上,一边捺一边唱歌,发出的声音十分清晰有力,与乐器演奏出来的没什么不同。这也是*表演的后代啊。
关于*的问题
(1)"参"字注音
1.参差并作,宣繁满室
2.九姑以为宜得参
3.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
(2)解释字词
1.俟暮夜问诸神 俟
2.倾耳寂听,但窃窃语 但
3.内外动息俱冥 俱
4.似一婢答云 云
5.俄闻帘钩复动 俄
(3)本文中的*表演者模仿了几个人的声音,这些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着授给病者的药方见效吗?(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补充: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
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
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
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
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
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
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
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
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
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
【答案】
解释字词
1.俟暮夜问诸神 俟:等,等到。
2.倾耳寂听,但窃窃语 但:只是。
3.内外动息俱冥 俱:都,一并。
4.似一婢答云 云:说。
5.俄闻帘钩复动 俄:一会儿。
1、*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正面描写:忽一*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侧面描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通过写宾客的反应,侧面衬托*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宋濂
我从小就酷爱读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去向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仍然不敢懈怠、偷懒。抄录完毕,亲自走送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
成年以后,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问;又害怕自己无法和大师、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向一住同乡前辈请教经书里的道理。那位前辈道德很高、名望很大,弟子们生多得挤满了整个房子,对待学生从来没有稍稍温和过。我站在他身旁、待候著他,提出疑惑、向他请教道理,俯下身子、倾耳聆听;有时候遇前辈发怒、呵斥,我的脸色更加恭敬,礼貌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顶撞他;直等到他高兴后,才再度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也听到了一些收获。
当我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书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书僮拿著热水让我浸泡,给我盖上大被子,慢慢地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每天两顿饭,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别的同学都穿著华丽的衣服,戴著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著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著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穿著破破烂烂的,和他们相处在一起,丝毫没有羡慕的念头。这是因为我内心有值得快乐的地方,所以不在意吃饭、穿衣服跟不上人家。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节选)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缊[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
[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3]夷:平和。
[44]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编辑本段]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而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当我) 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不能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顶撞他的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和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盖好,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肥肉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神仙一般;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皮袍和绸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君则已经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典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58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
【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 ) ②或谓之曰( )
③履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发( )
⑤以子之所长( ) ( )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
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示转折 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
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略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知困 (4)教学相长也
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
【参*】
1.(1)味美 (2)即使 (3)困惑 (4)增进,促进
2.(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
【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
2.翻译
(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参*】
1.(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门人益亲
2.翻译
(1) 弟子孰为好学?
(2) 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参*】
1.(1)早 (2)极度悲哀 (3)更加 2.略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 (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参*】
1.(1)赞扬 (2)以……为师 (3)就 (4)就 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
①吕蒙正(994--1011):宋代*家。②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④同列:同事。⑤量:肚量。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
2.翻译
(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
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
【参*】
1.(1)过失、过错 (2)假装 (3)责问 (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
1.(1)原因、缘故 (2)停止 (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译文】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注释】
①裘:皮衣。②刍:柴火。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 (3)若不知其里尽
2.翻译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背 (2)为什么 (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
1.(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入 (2)家室 (3)宜 (4)疾耕
2.翻译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
1.(1)回家 (2)妻子孩子 (3)应该 (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 (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
1.(1)将(2)黄昏 (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选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释】①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②恻:怜悯。③苟:假如,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凡得学者 (2)苟 (3)徒 (4)资
2.翻译:
(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
1.(1)能够 (2)假如,如果 (3)白白地 (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即去 (2)索 (3)予 (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参*】
1.(1)离开 (2)求取 (3)给 (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5.★范仲淹罢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 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椁(guǒ)⑦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赗 (fèng) 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椁(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阅读训练】
1. 解释:
(1)亟 (2)具 (3)怃然 (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
1.(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 (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非常荣幸我爱数学029可以为您解答疑难,如果您需要此类解答,请酌情考虑选择此答案为最佳答案,不胜感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57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参考译文:房玄龄向唐太宗禀奏:“我查看了仓库里的盔甲兵器,远远胜过隋朝。”唐太宗说:“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武器难道充足吗?最终他还是失掉了天下。如果你们尽心尽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装备啊。”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已者,酒半,特谈画,并出<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译文:
明人吴俨,家巨富有的,至目前书值得。他你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声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处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想得的,他家非群(泛指多)金不售。吴的弟富有的也是匹兄,只粟丝绸这堆放,然而文人常低下的。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想群(泛指多)金耶?”主说:“然而。”于是象几市的。后置酒宴兄和他白低下停的人(或事物),酒半,小兽谈画,一起出<十八学士>拿来玩弄.或说:”你凭什么拿来适应他名声画?”他弟难道左右并且言他.的时候人传作笑话.
2.刘宠任会稽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间出,人 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史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翻译:刘宠担任会稽太守,除去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事情,郡里因此被治理得很好。于是朝廷将其征用为大将委派重任。那个时候山阴县里有五六个居住在若耶谷的老头,从谷中走出来,每个人送了一百钱给刘宠,说:“住在山谷里的人,不懂得朝廷政事。之前其他人任太守时,一直向来百姓苛索,一天到晚不停,有时狗叫一整天,老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不叫了,百姓也不到官吏了。年纪大了才碰到贤明的*,所以相互搀扶着来(给您)送行。”刘宠说:“我的治理怎么能像您所说得这样(好)呢!”老人将钱奉送给刘宠,刘宠不能推辞,于是从每个人那里接受了一钱。
3.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由百兽之畏狐也.
翻译: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4.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者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①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②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执政者许其言,而心忤之.
翻译:
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鸷得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进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田也,不以羊负琦;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穖,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开下同,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
5.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6.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 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 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 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 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 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 服若神。后司马既老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 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上 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 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翻译:大司马王霁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镇守北方边境时,曾经让铁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杆刀,刀面宽一尺,重数千斤。他每次巡视边防的时候,就让四个大力士抬着。每到一处,他总是让人把大杆刀丢在地上,故意让北边敌兵来拿。敌兵发现大杆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拚尽全力,刀还是一动不动。王司马又暗里用桐木照大杆刀的样子另做了一把,宽窄大小一模一样,外面贴上银纸,经常拿着这把假刀在马上挥舞。北边敌兵看了,无不震惊他力大无穷。王司马还在边关外插上芦苇作边界,芦苇墙横斜几十里,像篱笆一样,他还扬言说:“这就是我的长城。”北边敌兵一来,把那些芦苇都拔下烧掉了。王司马又命人重新插上。不久,又被烧了。这样搞了三次。到第四次时,王司马在芦苇下埋上火药炮石。当敌兵再来焚烧时,火药炮石爆炸,敌人死伤很多。敌人逃跑后,王司马又像先前一样插上芦苇。敌兵远远望见,都退走了。因此北边敌兵害怕王司马,对他服服帖帖。后来,王司马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他一走,边塞又紧张了。朝廷只得召他复职。当时,王司马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辞。皇帝安慰他说:“只是麻烦你躺在那里镇守就行了。”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他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议和时,卫兵掀开帘幕,他们看见王司马真的安然地躺在里面,连忙惊慌逃走了。
7.好好先生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原文: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译文:
东汉末年的司马徽,平常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凡事几乎都是说「好」。曾有人问起他「最近还安康吗?」他只简单地回答一个字:「好。」又有一次,某人告诉他有关自己儿子的死讯,他听了竟说:「很好。」见到先生如此,他太太就责备说:「人家是认为你有德行而出于尊重,才把儿子的死讯相告,那有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而对他说很好的道理呢?」听完妻子的话,他响应说:「像您刚才的话,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称的「好好先生」一语,其出处就来自于此。
8.
<<迂公修屋>>
原文:
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迂公急呼匠葺治,劳费良苦。工毕,天忽开霁,竟日晴朗。
公日夕仰屋叹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拆了工费也?”
翻译:
下了很久的雨房屋漏雨,一夜(之间)多次移床,最后没有干的地方,妻子儿子交替着骂。迂公赶忙叫来工匠修 葺,劳作花费实在辛苦。做完了,天忽然开晴了,一直晴朗。迂公整天仰望屋(顶)叹道:“命运不好的人啊!才修屋便没有 雨,岂不是白花了劳力费用吗?”
9.疑邻窃斧
《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中都有这则故事。
原文如下:
人有忘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译文如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10.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柰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於是乃归燕之十城。
翻译: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太子为妻。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称为燕易王。易*继位,齐宣王乘着燕国有丧事,发兵进攻燕国,夺取了十城。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您到燕国,先王资助您去见赵王,于是约定六国合纵。现在齐国先进攻赵国,其次就轮到燕国,因为您的原因让天下耻笑,您能为燕国取回被侵占的土地吗?”苏秦非常惭愧地说道:“请让我为您把失地收回吧!”
苏秦去谒见齐王,行了再拜礼,低下头来表示庆贺,随着又抬起头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你的庆贺和哀悼相继来得这么快啊?”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即使很饥饿也不肯吃毒药乌头,是因为这东西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却和饿死并没有什么两样。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贪图燕国十城,却长期和强大的秦国为仇。现在使弱小的燕国做先锋,秦国在后面打掩护,进而招引天下的精兵来攻击你,这和用乌头充饥实际上是一回事。”齐王忧虑地变了脸色说:“那么怎样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来善於处理事情的人,能变祸事为好事,变失败为成功。大王真能听取我的建议,就把十城归还燕国。燕国无缘无故地收回十城,必然高兴;秦王知道您是因为他的原故而归还燕的十城,也一定高兴。这叫做去掉仇敌而得到磐石一样的交谊。燕、秦都接受齐国的领导,这样,大王只不过表面上作了个依附秦国的姿态,实际上却是用十城取得了天下。这真是霸王的伟业啊!”齐王说:“很好。”于是把十城归还给燕国。
11: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翻译:张乖崖是崇阳县令,一名卒吏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她鬓角的衣襟下面有一文钱,就责问("诘"的意思是"询问,责问"的意思,这里一定要用"责问"这一类的词)他怎么回事,那名卒吏就说是库房中的钱.张乖崖命人用杖刑惩罚他(这里的"杖"是名字作动词用),那名卒吏生气地说:"一千(这里是不是楼主打错了,原文是不是"一钱"啊?)又算什么,你就打我?你可以打我,但是你却不能斩我!"张乖崖拿起笔写下判书:"一日一文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文钱,用绳子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能把石头打穿."张乖崖拿起剑走下去将这名衙吏斩首了.
12: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
翻译:赵国有个人非常忧虑老鼠为害,到中山国去要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很会捕捉老鼠,也很会捕捉鸡。过了一个多月,他家的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他儿子很发愁,对他说:“何不把猫送走呢?”他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的患害在老鼠,而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便偷吃我们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
13: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翻译: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14: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此非楚之路.''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翻译:今天,臣[我]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也说解释为太行山]上,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楚国在南面]”。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财物多[有钱]”。我说:“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我说:“”他说:“我的车夫好。[回答者不是车夫,是坐在车里的人]”。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1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犹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翻译: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57
一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文】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二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阳近。"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
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译文】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文】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 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译文】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天动,晚上静。"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58
【*】
【作品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之苗裔也。
【作品译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从前,王心逸曾经说过:在京城偶然经过市中一处,听到演奏歌唱的声音,看的人围的像墙一样。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年正在用声音演奏乐曲。他并没有使用乐器,只是用一只手指捺在面颊上,一边捺一边唱歌,发出的声音十分清晰有力,与乐器演奏出来的没什么不同。这也是*表演的后代啊。
关于*的问题
(1)"参"字注音
1.参差并作,宣繁满室
2.九姑以为宜得参
3.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
(2)解释字词
1.俟暮夜问诸神 俟
2.倾耳寂听,但窃窃语 但
3.内外动息俱冥 俱
4.似一婢答云 云
5.俄闻帘钩复动 俄
(3)本文中的*表演者模仿了几个人的声音,这些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着授给病者的药方见效吗?(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补充: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
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
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
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
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
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
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
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
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
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
【答案】
解释字词
1.俟暮夜问诸神 俟:等,等到。
2.倾耳寂听,但窃窃语 但:只是。
3.内外动息俱冥 俱:都,一并。
4.似一婢答云 云:说。
5.俄闻帘钩复动 俄:一会儿。
1、*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正面描写:忽一*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侧面描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通过写宾客的反应,侧面衬托*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宋濂
我从小就酷爱读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去向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仍然不敢懈怠、偷懒。抄录完毕,亲自走送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
成年以后,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问;又害怕自己无法和大师、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向一住同乡前辈请教经书里的道理。那位前辈道德很高、名望很大,弟子们生多得挤满了整个房子,对待学生从来没有稍稍温和过。我站在他身旁、待候著他,提出疑惑、向他请教道理,俯下身子、倾耳聆听;有时候遇前辈发怒、呵斥,我的脸色更加恭敬,礼貌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顶撞他;直等到他高兴后,才再度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也听到了一些收获。
当我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书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书僮拿著热水让我浸泡,给我盖上大被子,慢慢地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每天两顿饭,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别的同学都穿著华丽的衣服,戴著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著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著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穿著破破烂烂的,和他们相处在一起,丝毫没有羡慕的念头。这是因为我内心有值得快乐的地方,所以不在意吃饭、穿衣服跟不上人家。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节选)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缊[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
[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3]夷:平和。
[44]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编辑本段]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而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当我) 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不能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顶撞他的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和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盖好,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肥肉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神仙一般;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皮袍和绸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君则已经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典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58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
【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 ) ②或谓之曰( )
③履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发( )
⑤以子之所长( ) ( )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
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示转折 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
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略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知困 (4)教学相长也
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
【参*】
1.(1)味美 (2)即使 (3)困惑 (4)增进,促进
2.(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
【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
2.翻译
(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参*】
1.(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门人益亲
2.翻译
(1) 弟子孰为好学?
(2) 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参*】
1.(1)早 (2)极度悲哀 (3)更加 2.略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 (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参*】
1.(1)赞扬 (2)以……为师 (3)就 (4)就 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
①吕蒙正(994--1011):宋代*家。②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④同列:同事。⑤量:肚量。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
2.翻译
(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
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
【参*】
1.(1)过失、过错 (2)假装 (3)责问 (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
1.(1)原因、缘故 (2)停止 (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译文】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注释】
①裘:皮衣。②刍:柴火。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 (3)若不知其里尽
2.翻译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背 (2)为什么 (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
1.(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入 (2)家室 (3)宜 (4)疾耕
2.翻译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
1.(1)回家 (2)妻子孩子 (3)应该 (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 (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
1.(1)将(2)黄昏 (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选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释】①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②恻:怜悯。③苟:假如,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凡得学者 (2)苟 (3)徒 (4)资
2.翻译:
(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
1.(1)能够 (2)假如,如果 (3)白白地 (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即去 (2)索 (3)予 (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参*】
1.(1)离开 (2)求取 (3)给 (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5.★范仲淹罢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 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椁(guǒ)⑦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赗 (fèng) 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椁(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阅读训练】
1. 解释:
(1)亟 (2)具 (3)怃然 (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
1.(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 (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非常荣幸我爱数学029可以为您解答疑难,如果您需要此类解答,请酌情考虑选择此答案为最佳答案,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