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反转构造概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8:5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03

(一)概念

反转构造的研究起源于反转盆地分析。早在20年代,反转盆地(inverted basin)即已为Lamplugh(1920)和Stille(1924)等学者所注意,但首先用“反转”(inversion)这一术语来描述反转盆地的是Glennie和Boeger(1981),他们认为,构造反转中包含有一个盆地区域向构造高地之转化。Bally(1983)将构造反转定义为“盆地、半地堑或地堑系统在挤压力作用下不同程度地翻转,此挤压力使先存正断层的变形作用发生改变”。以后,Harding(1985),Mil ra(1993)和陈昭年、陈发景等(1994)都对反转构造。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本书认为,反转构造是一种特殊的叠加构造,其形成演化经历了两个而相反的变形阶段,即先伸展后压缩,或先压缩后伸展,前期构造面貌不同程度地被后期相反的构造面貌抵消、取代或复杂化。其中,先伸展后压缩的反转构造称正反转构造(positive inversion structure),反之称负反转构造(negative inversion structure)。图5—5清楚地说明了正反转构造的概念,其中A层为前裂谷期沉积,B层为裂谷期沉积,C为后裂谷期坳陷沉积,C沉积期末,应力环境由拉张转化为挤压,各地层变形由伸展反转成缩短构造,原正断层转化为下正上逆断层,在原半地堑之上叠加了背斜。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学者特别强调盆地反转构造,一般指半地堑、地堑系统由于正断层逆向活动反转为背斜隆起,但也有学者(陈昭年、陈发景等,1994)将伸展作用形成的坳陷层序经过挤压作用形成的褶皱也归入反转构造。本书接受后一观点,将坳陷层序挤压变形也纳入反转构造的范畴。

图5—5 典型的反转构造概念图

A—前裂谷期沉积;B—裂谷期沉积;C—后裂谷期坳陷沉积

(二)反转构造基本样式

由于反转构造是一种复合叠加构造,故其构造样式是复杂多变的。不同学者对其基本样式的分类有不同的方案。刘和甫等(1994)针对松辽盆地中新生代反转构造,根据反转期次、叠加顺序特别是断层性质转化及其与褶皱的关系,划分出三类十一种基本样式。陈昭年、陈发景等(1994)认为松辽盆地存在两种正反转演化序列:对于存在下部断陷层序和上部坳陷层序的构造单元,在挤压较弱的早期反转阶段,控凹正断层不活动,仅坳陷层序褶皱,随着挤压增强,控凹正断层逆向活动,断陷层序也褶皱,形成较强烈的反转构造,直至停止;对于坳陷层序直接覆盖在基底之上的构造单元,如果层序中脆性层和塑性层间互,正反转将形成背斜,若为脆性层或具先存正断层,则正反转形成冲断层型反转构造。以此模式为基础,依据有无逆冲断层和反转层序差异,划分出二类六种样式,具体描述见表5—1。

(三)反转构造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及方法

在大多数油气盆地中,反转构造是一种常见的构造样式,许多油田(如大庆油田)都产出于反转构造中。因此,研究反转构造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对油气勘探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反转构造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987年3月由英国皇家协会主持召开了反转构造研究会,对反转构造研究成果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两年后,由M.A.Cooper和G.D.Williams(19)主编的此次会议论文集《Inversion Tecton-ies》为广大反转构造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例。McClay和Buchanan等(1990),S.Mitra(1993)以及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反转构造研究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总结起来,反转构造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利用地质剖面、地震剖面等,从基本样式及剖面特征、断层及其与褶皱关系、组合类型、排出特点、平面展布等方面研究反转构造几何学特征;运用物理和计算机模拟、平衡剖面和发展史剖面和反转参数计算等手段研究反转构造形成演化期和反转强度;从盆地演化、应力场变化等方面探讨反转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从反转构造与油气运聚时空配置、反转构造圈闭特征、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反转构造与油气藏关系。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