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3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5:31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过 故 人 庄
《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朋友邀我做客。“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窗子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光简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很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值得强调的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毕竟是封建文人的闲适恬淡之情,与劳动者的田园情趣有本质区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春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低临水面,像要探足水中濯洗一般。春天来了,西湖水涨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见早来的黄莺争抢着飞上向阳枝头唱歌儿,它们还有些怕冷;不知是新到谁家的一双小燕子从水边衔了泥飞回去筑巢。春到西湖,鸟儿们开始活跃起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诗人来到绿柳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于是赞叹地说: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呢!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家,对于他的政绩,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他的文学成就无不交口称赞。他的许多诗文都写得别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许多诗文讲究章法和格律,遣辞造句颇费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田”“排闼”等等,既是很深的典故,修辞手法也十分高超。此诗共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写庭院,也是对主人的称赞,这样再写院外,才能把山水写得充满深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可见主人屋舍的简朴,然而主人非常爱干净,人又非常勤快,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静”就是“净”,连青苔都扫得一干二净,别的不必说,该是多么整洁。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各种各色,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万紫千红,都是主人亲手栽培的。诗人称赞主人,他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用自己的双手把整个庭院摆弄得干干净净,美不胜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挥写出千古传诵的名句。
游 山 西 村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73068.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5:32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5:32
酹 江 月
驿中言别
邓 剡
水天空阔,
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
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
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
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
南行万里,
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
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
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
邓剡和文天祥是同乡好友 。1278 年,文天祥抗
元兵败,被俘为虏。次年邓剡拘押在一地,又一同被
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时,邓剡因病留下,文天祥继
续北上。临别之际,感触良多。邓剡作词赠天祥,为
好友壮行。词中融汇亡国之痛和别友之情,如一首慷
慨悲凉的歌,气贯长虹,将历史的一瞬,定格在这样
一种镜头。
亡国之痛是此词上片的主旋律 ,“水天空阔,恨
东风不惜世间英物”,感叹金陵的水阔天空。“世间英
物”,指的是文天祥。面对长江,不禁令人心思神往:
长江险阻,能拒曹兵,为何不能拒元兵。英雄没有天
的帮助 ,只能遭人怜惜。“东风”如此不公平,可恨
之极。这两句,凌空而来,磅礴的气势之中,蕴含着
无限悲痛 。随即引出许多感叹 。“蜀鸟吴花残照里,
忍见荒城颓壁 ”,写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惨象 。“蜀
鸟”,指产于四川的杜鹃鸟 ,相传为蜀亡国之君杜宇
的灵魂托身。在残阳夕照中听到这种鸟的叫声,令人
顿觉特别感到凄切。“吴花”,即曾生长在吴国宫中的
花,现在在残阳中开放,有过亡国之苦,好象也蒙上
了一层惨淡的色彩。
凄惨的景象,使人不忍目睹;蜀鸟的叫声,更叫
人耳不忍闻。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杜牧曾
写有“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
这本是一个大胆的历史的假设 ,现在居然成了现实。
借历史故事,描写江山易主的悲哀。三年前元军不是
早把谢、全二太后掳去了么?“金人秋泪”典出自魏
明帝时,曾派人到长安把汉朝建章宫前的铜人搬至洛
阳,传说铜人在被拆卸时流下了眼泪 。但宋朝亡国,
国亡数被迁移,此恨怎能消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
奇杰”,宝剑是力量的象征 ,奇杰是胆略的化身,所
向披靡。可如今,却空有精气上冲斗牛的宝剑和文天
祥这样的奇杰了!对文天祥的失败,惋惜之情,溢于
言表。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金陵风物是历代词人咏叹颇
多的 。但此词把其作为感情的附着物融入感情之中,
别有一番风韵 。蜀鸟、吴花、残垣断壁 ,是一种惨
象,但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下片主要写情,表达对文天祥的倾慕、期望和惜
别之情。“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颂扬文天祥与元人作斗争的胆略与勇气。几年前文天
祥被元军扣留,乘机逃脱,绕道海上,历尽千辛万苦
回到南方。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邓剡前面跳海未死 ,这次又病而求医 ,为的是
“留醉眼”,等文天祥东山再起,再起复宋大业。“睨
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睨柱吞嬴”,赵
国丞相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气吞秦王的那种
气魄 ;“回旗走懿”指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死了以后
还能把司马懿吓退的那种威严。用典故写出对文天祥
的期望之情 。这自然是赞许,也是期望 。“ 伴人无
寐,秦淮应是孤月。”最后再转到惜别上来 ,孤月意
喻好友的分离、各人将形单影只了。我虽然因病不能
随你北上 , 但将在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中为你祈
盼 。这句话虽然普遍 ,但朋友之情,家国之悲深蕴
其中。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色除了写情写景较为融洽之
外,还用典颇多。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胸臆。各种
历史人物都已出现,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这首词
用东坡居士词原韵。难度极大 ,但仍写得气冲斗牛,
感人肺腑,盖因真情在其中耳。
水调歌头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
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
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
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
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
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
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
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
回首望云中。
这首词的小题,曾慥《乐府雅词》作:“九月望
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
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
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以此参验
词意,知为九月十五日西园习射,有感于“当筵虎
士”之勇而自叹流年,衰病,感慨无力报国之作。其
具体写作年代不可确考,大约作于织兴八年(1138)
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时期。当时,北方大片国土为金兵
所据,南宋王朝只拥有半壁河山,建康已成为扼江守
险、支援北伐年需的重镇。词中所写秋事,习射等均
与宋金战事有关。
上片写夜饮,在一片萧瑟凄凉的气氛中,出现了
一个“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的词人形象。
起首一句,写深秋时节,寒霜遍地,碧天清肃。
第二句,“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着此二字,
表达了词人在西风相催、寒冬将至之际对前方将士的
深切关注之情。“寒声”二句,生动地描绘出寒声
不是一响而过,而是直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
止。此二句熔情于景,寄寓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沉
忧。“起瞰”三句,为排遣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沉
痛之感,只好借酒销愁,与客同醉。歇拍两句词意顿
时扬起,写清晓习射的情景:正当词人与客酣饮之
际,军中响起密集的鼓声,一片喧闹声中,报道东方
欲晓,演武场上走马驰射,场面紧张而热烈。
下片写西园习射的情景。“岁将晚”句至“双雁”
句,写座中客客正当盛年,武场较胜,欢谈笑语,争
相夸美,不禁引起迟暮之年的词人对往事的回忆,使
他以自诘的语气喟叹英雄已老、虎士威猛,叹惜自己
壮志未酬身先老,羡慕“当筵虎士”英武骁勇报国有
期,抒发了词人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结拍两
句,以慷慨悲凉的笔触,既抒写出词人因年事已高无
力报国而惭愧不己的心情,又表达出“烈士暮年、壮
心不己”的豪迈情怀。此二句笔力雄健,词情沉郁而
又苍劲。
此词为叶梦得的代表作之一。全词笔力雄健,词
情沉郁而又苍健,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词中
上片言“回望”,结句说“回首”,前后贯通,反复言
说,系念国事,北伐中原之意至为深切,深深反映了
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整首词于衰病
之叹中,在“与客习射的雄健背景上,透着高远与豪
迈,读来令人为作者赤诚的爱国心所鼓舞和振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5:33
拨打电话按里面的指示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5:33
拨打那个电话里面会有指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