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屈原的<<离骚>>,这个"离骚"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3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4:00

一种文体
<<离*>>:<楚辞>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离*',旧解释为遭忧,也有解作离愁的;近人或解释为牢*.作者在前半篇中,反复倾诉其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关于《离*》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均系双声字,“离*”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本为楚国古乐曲名。但一般认为离*:离通“罹”,遭遇;*:忧愁。“离*”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离*”者,犹离忧也。
翻译: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离*”,就是离忧的意思。
另: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伟大诗人屈原的诗篇《离*》。《离*》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四个中最长的抒情诗。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炽热的爱国热情,迸发出异常灿烂的光彩,使这首浪漫主义杰作成为传颂千古的爱国主义的诗篇。

但是,对“离*”二字的解释,历来却说法很多,这种分歧自汉代以来就有了。首先对“离*”作出解释的是司马迁,他认为“离*”的意思就是离忧。他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者,犹离忧也。”王逸则把“离*”解释成“别愁”。《离*》汉代又称之为《离*经》,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离*经》作出的解释是“离,别也;*,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王逸把“离*”解释为“别愁”,司马迁解释为“离忧”,其实相去不远,两说是较为接近的。

班固对“离*”二字作了另外的解释,他在《离*赞序》中解释“离*”说:“离,犹遭也;*,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班固认为《离*》是屈原抒写自己遭受忧患的诗篇。与班固看法相同的还有颜师古,他认为《汉书·贾谊传》作注说:“离,遭也;忧动曰*,遭忧而作此词”。

周圣楷把“离*”解释为“明扰”,他的《楚宝》释“离*”说:“离,明也;*,扰也。何取乎明而扰也?离为火,火在天则明,风则扰矣。”周圣楷对“离*”的解释别出心裁,是在不好懂。

近人陈思苓认为:“离*”的意思,就是独自遭受祸难。他在《释“离*”》一文中,对此解释甚详,而要旨则为:“‘离*’的意义,就是独自遭受祸难,这正是屈原早于的自白。”他对“离”字的解释,主班固说,认为“遭”的意思:“班固、应劭等云:‘离,犹遭也’最为正确。”他举《方言》:“*,蹇,展,难也” 为证,认为“吴楚蹇、展同训,皆所谓人与人相难。”即认为楚方言“*”就是“蹇”的意思,“蹇”就是难的意思,因此“*”就是人与人互相为难之意。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解释“离*”说:“偏有独义,如偏蹇与离字和解,引而申之,犹言独受人之为难,亦即独受祸难之意。”

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就是“劳商”,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歌曲名。他是从古音“双声通转”这一现象来解释的。他的《楚辞概论》说:“‘离*’到底是什么?……乃是楚国当时一种曲名。按《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为双音字……并以旁纽通转,故‘劳’即‘离’,‘商’,即‘*’,然则‘劳商’与‘离*’,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

在论证“离*”就是楚曲“劳商”的基础上,游国恩进一步认为“离*”二字其义就是“牢*”,他说:“《离*》既然是楚曲,它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汉书·扬雄传》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牢愁’,古叠韵字,韦昭训为‘牢愁’。‘牢愁’、‘牢*’与‘离*’,古并以双声叠韵通转,然则 ‘离*’者。殆有不平的义。屈原楚国忠臣,被谗放逐,大概借此发他满腹不平的气。”

持“离*”就是“牢*”之义的现代学者很多,范文澜、姜亮夫、林庚、冯沅君均主此说。如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说:“韦昭以浶*释牢*,浶*亦即离*声转,今常语也,谓心中不平之意。……倒言之则曰*离,《楚语》伍举曰:‘德义不行,则迩者*离,远者距违。’伍举亦楚人,则离*、*离皆除之方言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说:“离*即伍举所谓*离,扬雄所谓牢愁,均即常语所谓牢*耳。二字相接自成一词,无待分训也。”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说:“离*”“等于说‘牢*’,‘离’‘牢’是双声字。”他们或以古音双声通转释“离*”,或以楚方言释“离*”,或兼用此二法释“离*”,均认为“离*”就是 “牢*”。
关于「离*」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愁也。」将「离*」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的评论,如其所言,《离*》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端午”“离*”在苗语里的意思:意为“要发泄”“要斥责”,把内心的委曲及不满发泄出来,斥责人事的不公。
(汉语译为“牢*”,也有一定道理。)
据司马迁的解释:“离*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班固在《离*赞序》中说:“离,犹遭也;*,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关于“离*”的第一种解释,即“离”释为“遭”,因为“离”通“罹”,也就是遭受忧愁的意思。东汉王逸的解释则有所不同,他认为:“离,别也;*,愁也。”(《楚辞章句·离*序》)那么“离*”就是离别的愁思的意思。另有第三种解说,近世学者有人考证“离*”是“劳商”的转音,劳商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名。《楚辞》中本来就有用古歌曲为篇名的,如《九歌》《九辩》等,那么“离*”也就是楚国古乐的曲名。各说自有其道理,后人可任择一说从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4:00

释名
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 *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均系双声字,“离*”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诗人简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九章》、《卜居》、《渔父》。

艺术特色及地位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 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 《离*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 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 赋》,或简称《*》。自汉迄南北朝,《离*》又常被 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 “*”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来概 括《楚辞》。 《离*》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写作年代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则当作于 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 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 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就是他根据楚国的*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内容层次

《离*》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 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 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 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 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 述了“举贤授能”的*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 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 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前一部分 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 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 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和黑暗势力 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者,可 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 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 *》作为*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后世评价

《离*》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现。《离*》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 “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 的*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又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 “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 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 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 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 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 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 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4:01

离*的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 *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均系双声字,“离*”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参见:http://ke.baidu.com/view/30575.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4:01

【诗人简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九章》、《卜居》、《渔父》。
艺术特色及地位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 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 《离*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 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 赋》,或简称《*》。自汉迄南北朝,《离*》又常被 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 “*”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来概 括《楚辞》。 《离*》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写作年代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则当作于 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 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 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就是他根据楚国的*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内容层次
《离*》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 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 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 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 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 述了“举贤授能”的*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 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 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 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 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 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和黑暗势力 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说:“屈 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 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者,可 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 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 *》作为*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4:02

“离”通“罹”,“*”即“忧”之意,“离*”即“罹忧”,遭受忧患之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