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3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4:33
“不关我事”的文言文翻译是:非吾事。
非,像鸟的翅膀左右展开,相背的样子。引申为“相背”、与是相背,不是也。
吾,施身自谓也,自称;我;我的意思;姓。
扩展资料: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可用六个字概括:留、删、补、换、调、变。
(1)“留”,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句尾表判断的助词,不译。
(3)“补”,增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的部分要加括号。
(4)“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等等。
(5)“调”就是把古汉语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原文上进行意译。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翻译古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4:33
开头是:爱曰:逗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
结尾是: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
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知行合一
徐爱(王阳明先生的第一个学生)说:逗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地
先生说:逗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意了。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圣贤教与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所以,《大学》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讨厌。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也因他未曾知臭。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知与行怎能分开看这就是知与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圣贤教人,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只是未曾知晓。这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工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