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马嵬(李商隐)的主旨以及写作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2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1:28

《马嵬》主旨: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写作手法:映衬、对比,夹叙夹议。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对比、叙议结合。

这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就没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妃子呢?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扩展资料

马嵬二首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白话译文

其一

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其二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嵬二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1:29

《马嵬》主旨: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

写作手法:映衬、对比,夹叙夹议。

1.映衬、对比

其二中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2.夹叙夹议

诗的第二首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扩展资料:

马嵬驿的贵妃

她已经习惯了忽略这些兵马。这些兵马,曾经是那样的温顺、听话,几乎是俯首帖耳地保护着她与她的家人;而今天,他们却一个个成了如狼似虎的敌人。连那个巴结了自己十多年的高力士,也看出了她的慌张——连自己都觉出了因为慌张而呼吸的急促与面部的热烫。

才是六月,已经浑身汗淌。她当然不会知道,在高力士的眼里,他的贵妃娘娘正现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美,艳如桃花的面,灼灼发光的眼,还有从汗里飘逸而出的微微的生命之香。她只是感到高力士的眼睛是那样热烈而又放肆地盯着自己,有了从未有过的欣赏,还有一点点不易觉察的不舍。

但是这些并不让她从根本上害怕,也无法动摇她对未来的渴念与信任,一种无法遏止的生命的力量,如此强大地让她意识到当下一刻一刻的重要与珍贵。真的,她并不真正绝望,即使见到了杨国忠被*尖挑着的头与姐姐们血污的尸体。

因为她有那样强大的夫君,那个轻轻一声就可以地动山摇的皇帝的夫君。安禄山算什么!他曾经那样玩偶般在夫君与自己的面前,难道都是装憨卖呆?她只是地将信任的眼睛实实地落在夫君的身上,犹如一只小鸟在大风里望着眼前的大树与树上安谧的巢。

但是,那双曾经那样让她信任的眼睛却会躲开着,一次次。她又听到士兵的鼓噪与吵杂了,高力士出去又回来,脸上布了霜一般地冷,她竟然听到了那个死字,却是直接与自己有关。她不能相信,才37岁,一切都似乎才刚刚开始。

她相信她的无所不能的夫君。但是陈玄礼来了,那个与自己的夫君差不多年纪的陈玄礼呀,平素是那样的尊重自己。一个英武天下的人,在自己的面前,总会颔首恭敬,可是今天他连看也不看她,就径直与夫君商量关于她的死!

她相信她的夫君!长生殿上的盟誓,如在眼前,他说得万般温柔却又斩钉截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双双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虽然盟誓的当尔,自己的心上曾经掠过一阵凉意,有了些意兴阑珊的意味,但那可是面对面的双双盟誓,况且还言犹在耳。

她本能地将所有的希望凝成一束信任的目光射向自己的夫君:救救我!可是,可是,他的眼睛竟然如此陌生与冷漠。那双曾经柔情似水的眼睛里,有着藏不住的兽的光芒。残酷得没有一丝一毫的游疑。

他激凌想起,还在她身为寿王妃的第一次与这个大唐皇帝相遇的时候,也是碰到虽稍纵即逝却又确凿无疑的兽的光芒,只是那次热这次冷,透过她“凝脂”的肌肤,一直寒彻到心底。贵妃颤栗起来。她定定地紧盯着这个陌生的皇帝,哪怕他如今只是一根稻草,她也要紧紧地不松手地抓住。

她想放开歌喉,让他听听他曾百听不厌的曲子;她想重施粉黛,在他面前出落成一个崭新的贵妃;她想像荷花抚动水面一样调动起仙子般的舞步,为他跳出最好的《羽衣霓裳》。她甚至都想大声地重复七夕之夜他们的誓词,只为让他那兽性凛凛的目光变得温柔一些、人性一些。

好使事情有所转寰。贵妃浑身颤栗着。但是她竟然看到他朝那个陈玄礼点了点头,没有任何犹豫地点了点头。那一刻,轰然倒塌,一切的一切。等到醒来,她已是被高力士牵着,走上佛堂。她似乎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啊,既然那时可以让我改名太真做道士,今天我甘愿再改一次名做尼菩。

冷冷的高力士,指指佛堂前的那棵已经不算太小的梨树,稍做端详,便将自己手中的那条白绫搭上一枝腕口粗细的树叉,并从容地挽上死神大口一般的套,抱歉地说“这是圣命”。贵妃泪如雨下。小小的青青的梨,在树上布满着。

来年,不,以后所有的年份的春天里,这棵树上所能够开放的花朵,也不如贵妃的泪珠儿多。梨花带雨,她就是带雨梨花的花仙了。她一定想到了她的寿王,想到初恋时的悸动,还有那兴冲冲却也平安生活的五年,是那样让人刻骨地留恋不已。

如果时光可以倒转,她一定会重投李瑁的怀抱,且永不分离。一个女子,尤其是在眼睁睁地看到哥哥的死姐姐们的死、而自己也马上就要死于非命的时候。她该是多么渴望回到那样兴冲冲却又安生无忧的日子。

甚至,哪怕与一个普通的百姓人家的男子,相爱着平安平凡地过一生,该是多么宝贵、多么难得、多么可遇不可求。她不怪高力士,她看到高力士也在落泪。噢,她又想起那个被放还山的李白,“云雨巫山枉断肠”,这个世间毕竟还有一个怜香惜玉的诗人。

而绵绵不息的后人,一定会通过诗人的诗,想到我这样一名无辜女子的命运吧?空漠的泪眼望向多云的天空。她缓缓地又果断地(如她的玄宗一般的果断),将头上琳琅的首饰,一件件地扯下来,不管凌乱的美发在细风里摇曳,只一件一件地扯干净,扔在脚下。“天那!”她凄厉地长嚎一声,跃身投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嵬二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1:29

一、《马嵬》主旨: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

二、写作手法:映衬、对比,夹叙夹议。

1、映衬、对比
其二中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2、夹叙夹议
诗的第二首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二、《马嵬》二首
《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咏史诗,一为七绝,一为七律。
【原文】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1:30

《马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咏史诗,一为七绝,一为七律,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

扩展资料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百度百科-马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1:30

您好 您说的是下面这首《马嵬》吗?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主旨:这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作者讽刺唐玄宗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妻子,很明确的指出这一生唐玄宗是不可能再见到杨玉环了(杨玉环已死)。表现了作者对唐玄宗不能保护好杨玉环的无奈和*的嘲讽。
写作手法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诗人用宫廷中的鸡哨人报晓筹 " 反衬马鬼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天子还不如平常百姓能保护好自己的妻子,这是为什么呢?值得人们去思考。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