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4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1:44
词也是很美的存在
-------读《南宋名家词讲录》有感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里面的三种境界竟都出自于词。
词其实在唐代已经出现,而在宋朝尤为鼎盛。唐诗宋词可称作国粹,是历史长河中一颗永不黯淡的明珠。很多人会说,做人就要活得像个诗人,去寻找所谓诗与远方。可人们为什么就不说词人呢?其实词对我来说也同样是中很美的存在。
唐诗宋词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单单是它们所表现的氛围,就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很多人喜欢唐诗,因为唐代发达的经济沃土,让唐诗的工整绝句达到了极至。我则喜欢宋词,宋朝战火纷纷,形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词派。长短不一的词里面既包含豪壮奔放的词句,简洁明了的白话文,又会有缠绵悱恻的片语。截然不同的两流派摩擦却产生了温柔的感情,这种感情大概是对词的情有独钟。
叶嘉莹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灯人,她的一生都生活在古诗词文赋之中,心中永远有一方诗词的净土。她说过,“须知写诗和读诗乃生命之本能”,诗词在她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细数一下人生中的所谓浪漫:夕阳,赏花,品酒,琴棋书画,而诗词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年人,拥有六十二漫长的诗词积累,在天下实在难以找到如此之人。我想,这不仅是一种晚年浪漫,更是寻找生命意义的体现。
我也很欣赏叶嘉莹先生对古诗词评价抱有理性的态度。在分析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赏析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指出了这一句叠词的多余累赘。她认为凡事都得有个度。前八个的确写出了寂寞的感觉,诗人想找一个依托,却找不到人的气息,无所依靠。而后面六字却太过多余,给人比较故意的感觉。还有后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认为把愁直接直白说出了反而没有了愁味,反而像李煜的《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的比喻让人觉得愁就像水一样无穷无尽,意境与情感更加到位。 我一直是以欣赏,以仰慕的心情去看待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没想到这里叶先生却将其分析得如此之到位,真是甘拜下风!
从这本书里我汲取到了很多。如叠词的美感。叠词会给人以无形的生动感和亲切感。最早起源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光是“依依”一词就可以想象到翠绿的杨柳在随风摇曳的身影。画面一想象,美到人要窒息。
优秀的歌辞之词一般都有双重意蕴。表面上可以平平淡淡,实际上这之中藏着很多“幽咽怨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让我想到了辛弃疾的《青玉案》里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面上它好像是一首写与心上人的元日约会的爱情婉约诗。其实辛弃疾是豪放派诗人,有人说“那个人”其实是他自己。当时南宋**,偏安一隅,诗人在*上孤身一人,就宛如那个在繁华阑珊灯火下的孤独人儿。这是一种又美又凄凉的词。
里面还介绍了一位我很喜欢的女词人——李清照。作者对她的评价也是很高的。《爱莲说》中提到“牡丹,富贵者也。”而李清照却像极了一朵菊花,端庄清秀,不追名逐利,是古代优雅女性的代表。她的一生跌宕起伏。早年的李清照享受着人间欢乐,“如梦令”里就描写了她出游的欢乐自由。而到了晚期,丈夫去世,国破家亡,诗词中增添了浓浓的愁思。在《声声慢》和《醉花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株菊花慢慢枯萎的样子。记得我曾看过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赌书泼茶。年轻之余,两人很喜欢互斗知识,互问某个典故出自哪本书。李清照记忆力很强,次次答对都高兴得将茶泼到衣裳上,洋溢着茶香。就连纳兰容若也把两人的例子写入诗中:“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不光是词美,诗人也很美呢。
“诗词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一讲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叶嘉莹先生发自内心的对古诗词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修养了身心,还让我更了解词的魅力。词真的是很美的一种存在,不亚于诗歌。
感谢宋词,现在我敢相信,这是世界上最美又最温柔的东西了。
ps:这是高中时代写的,不想删掉就放上来发挥它的价值ww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1:45
读后感:以前读唐诗宋词,都是孤立的欣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大师就是大师,从最早的诗歌总集到清代的陈宝琛,从赋比兴到intertextuality,
读了此文,真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此漂亮的文章,真不可多得。
希望同好读完,多多跟帖,以示鼓励哈!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任大学教授,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到祖国任教。1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
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1:45
妄谈寄托,说无实据,全凭古人话语推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