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4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3 10:18
石渠在哪里?--《石渠记》解读
(2006-07-26)
唐忠元
《石渠记》是柳宗元永州“九记”中的第六篇。柳宗元观游袁家渴之后发现了石渠,并随州牧(永州刺史韦彪)两次到石渠,对石渠进行清理疏通,让石渠的美景全部显露出来;还把游记写在溪水北岸的石壁上,让后来者容易找到这个地方。可是,由于南津渡水电站的建设,石渠原址已被全部毁掉。随着永州文化古城的建设,永州“九记”遗址将被修复再现人世。石渠在哪里?石渠是个什么样子的?现电站南面围墙路旁的深水沟就是石渠吗?笔者对照《石渠记》原文和现场考察,得出了自己的看法,现述列于下。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柳宗元将袁家渴作于方向坐标的中心,来描述石渠所处的方位和地点。意思是从袁家渴出发,往西南方向走,走不到一百步,就到了石渠。有些学者理解为:柳宗元游完袁家渴后,上得岸来,往西南方向走,走不到一百步就发现了石渠,再从石渠西北方向走,下土山的北坡发现了石涧,把观游袁家渴和观游石渠、石涧理解为一天内发生的前后紧密相连的三件事。这种理解可能不符合事实。从柳《袁家渴记》中描写的夏、秋季景物来看,柳到袁家渴不止一次,到石渠也来过两次以上。为了表明石渠在什么地方,他以袁家渴作为起始地点,告诉人们怎样走才能找到石渠。所以,不能把发现石渠、石涧视为继观游袁家渴之后紧密相连的事。
《石涧记》中有“得意之日,与石渠同”句,因石渠与石涧在近河边一条路上,一次外出同时发现石渠和石涧是可能的。柳宗元多次去石渠,除了走水路,也可能走了陆路。如第一次走水路到袁家渴,从袁家渴上到石渠,从石渠走路到石涧,再从石涧走陆路经朝阳岩回住所,或从百家濑渡口乘船回住所。走陆路比坐船逆水行舟要简便、随意得多,以后再去石渠,不排除选择走陆路的方式。
[原文] 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这是对石渠之上的桥和石渠宽度、长度的描写。“民桥其上”,指老百姓在石渠上架了桥,桥有多大呢?这得先看石渠有多宽、多长。“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就是说石渠有宽有窄,有的地方不足一尺,有的地方不足二尺,这么一点点宽的水渠用得着架一座桥吗?刘继源先生在《柳宗元诗文研究》(127页)中说:“架设石渠上的桥,不过是当时当地村民横放在上面的一块又短又窄的木头或石板,并非什么大拱桥。”有些柳学研究文章认为是“架了一座桥”,这是需要矫正的。
“有泉幽幽然”,柳宗元将渠中之水谓之“泉”,泉水幽幽地流,多么清澈、可爱、可掬!但从石渠源头地质地貌条件来看,石渠水的来源是地表雨水和土壤水,不是地下河或地下裂隙管道水的出露,因为石渠上源地区灰岩上覆盖着厚层红岩,红岩属地质史上第三纪陆相沉积物,以粘土、沙砾岩为主要成分,水分渗透性差,不易形成地下管流,不能产生地理学概念上的泉水。
石渠低洼处灰岩出露,溪水流经灰岩上,水中的碳酸(H2CO3)对碳酸钙(CaCO3)进行化学溶蚀作用,产生重碳酸钙(Ca(HCO3)2),化学方程式为:(H2CO3 + CaCO3 —→ Ca(HCO3)2 ),重碳酸钙随水流失,千万年后灰岩上形成凹槽,形如沟渠。沟渠之水如泉水般清澈透明,谓之“泉”也恰如其分。水往下流时,“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正像泉水一样从岩石下涌出。故此,不可把“泉”理解为地下泉水,不可把“石渠”理解为人工开凿之渠,否则,沟渠中不存在大石,也不存在伏流。
石渠的长度只有十许步。根据古代“跨出一足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的计程方式和一步为五尺的计量标准(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辞源》1667页),石渠的长度只有50余尺,可谓是一条又窄又短的水沟。
[原文]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石渠的水抵大石,从大石下流出后产生回流,形成了一个蓄水的小深潭。深潭边长满了昌蒲,四周被青绿色的苔藓覆盖着。这段话表明:①深潭以上属石渠,石渠的槽形形态到深潭打止。②深潭边长满茂盛的昌蒲、嫩绿的苔藓,这是春、夏两季的景象,说明柳宗元不只是正月八日、十月十九日两次来这里,其他时间也来过这里。
[原文]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此段话描述渠水的曲折流向和沟渠的岩石错跌,渠水流入第一个小深潭(石泓)后曲折西流,又向北堕入第二个小潭,然后继续曲行纡馀,最后注入袁家渴。柳公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水流折线流程图(自南向北—折向西—再折向北)。石渠在哪里?柳公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从袁家渴向西南方向走到石渠,石渠水向北、向西、向北流入袁家渴,袁家渴在三角形的底边直线上。需要指出的是,石渠水的注入口肯定是在袁家渴的下游某个部位,现在南津渡水电站门前右边河岸的注入口是新开挖的,原注入口要靠上一些。可惜,石渠遗址已面目全非,现在柳学学者们所确立的石渠位置是否准确,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完全可以肯定地说,现电站围墙南侧路旁的水渠是前些年人口开凿炸开的,不是原来的石渠。
[原文]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此段话是描述石渠两侧花草竹木、岩石的美丽景象的,融入了作者赞美永州山水、热爱永州之野的情感,也是作者倍受**和生活煎熬,走出生命阴影后寄情于大自然,欣赏生命的原始意义,见景爱景、见物爱物的舒心惬意的表达。在柳公的眼里,花草竹木有情,风吹韵动,它们排列有序,高低相依,象座位一样可坐下来休息。
石渠北流入袁家渴。石渠所在区域东、南、西三面为崖(高地、小山),中部为谷地,风吹过花草竹木发出的声音“韵动崖谷”,引起的共鸣传向远方。这与现在电站南面的地貌特征是一致的。
[原文]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此段话表明:
①观游石渠不是柳宗元一个人的行动,他是邀永州刺史一起去的。在《袁家渴记》中没有提到永州刺史,说明观游袁家渴和观游石渠不是同一天的事。
②石渠处于淤塞状态,柳宗元和刺史两次去“揽去翳朽,决疏土石”,第一次“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第二次“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记》中“有泉幽幽然”是清理石渠后的结果,“渠之美于是始穷也”,通过劳动才使石渠的美景全部显现出来。
③柳宗元他们把从石渠里清理出来的枯木朽枝、杂草晒干烧掉,说明这是晴好天气,也说明他们有爱护环境的意识和烧火取乐的兴趣。
④柳宗元将所记的事情“书之其阳”,让后来者便于找到这个地方,要做好这件事,必须要有所准备:写什么,怎么写。写了些什么?大概是《石渠记》的内容,但不一定是《记》的全部。怎样写的?是用当时当地的某种颜料写的还是用墨水写的,不得而知。刘继源先生认为是写而不是刻,否则会留下痕迹。书写在石渠的下游,即石泓至小潭之间溪水北岸的石壁上,笔者认为这是没有疑问的。
⑤从石渠上架桥过人、在石泓至小潭之间的溪水北面石壁上写字便于过路人(山水爱好者)看见。这两件事实说明,有一条东西向的路经过石渠,且与石泓至小潭中间的小溪平行,离小溪不远。毫无疑问,这条路是连接百家濑(码头)、石城村、石涧、袁家村,大致沿河边走向的民间要道。
南津渡水电站的建设,破坏了石渠及其以下的石泓、小潭,改变了溪水的流向,甚至改变了流进袁家渴的注入口,石渠已经面目全非了。现今柳学会和*部门立的《石渠记》石碑,都是立在石渠的上游方位,使人误认为电站南面人工开凿出来的深水沟就是石渠。根据《石渠记》的记载和现在的地形特征分析,石渠及石渠之下的溪流都应在现南津渡水电站的围墙之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3 10:19
描写对象是石渠及周围景物。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