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4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9 01:43
王维山居秋暝的欣赏 赏玩景物、冶游山水,往往著眼的是春景的可爱或者夏日的生意,至於秋凉时分,虽则别有一番清高爽朗的气息,毕竟萧凉肃杀的景况也是难以避免的遗憾。*人墨客伤春去、悲秋来、怀过往、叹今後,发成篇采,总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客寄他乡的游子,在秋日团圆时候最是有种「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激动,如果不是看开红尘,决心归隐,面对即将萧条的山色,如何能有恬静的归宿感呢?再者,山林中孤单的人事与冷落的空间之下,心灵的境界若不超逸旷达又如何能够妥善的调适呢?王维得力於佛理的精研与融通,以及天份上一种对大自然敏锐自适的情感,所以在心意的呈现上,表达出了千古绝唱的〈山居秋暝〉。
贰、【原诗徵引】: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韵文衍译】:
刚经过雨水洗涤的山上更显得空灵清明了,【注:新雨後,刚下完雨。】
夜晚来临之际四处弥漫著秋天寒凉的气息。
明丽的月亮挥洒光芒照耀在幽静的松林间,
清澈的泉水漾晃泠泠地流经河川上的岩石。
竹林边的喧闹声诉说著洗衣女子即将回家,【注:浣,洗涤。】
水面上莲叶动摇原来是渔船下水後的波动。
春天的花草若要凋谢就任凭著它们凋谢吧,【注:春芳,春天的花草。随意,任随其意,任凭之义。】
此情此景下隐居的王孙自然决心山间久留。【王孙,贵族之後裔,犹言贵公子,《楚辞�6�4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本诗句脱胎自此,故暗指隐居的高士,亦为诗人自我的写照。】
肆、【作者题解】:
(一)、【作者略传】:王维(699~759),字摩诘,太原祁人,因父徙家於蒲,遂为河东人。依《旧唐书》本传,生於唐武后圣历二年,卒於唐肃宗乾元二年,年六十一岁。维九岁知属辞,事母至孝,与弟王缙俱以孝、文闻名。开元九年春(721),举进士,旋因事贬济州司仓参军,十四年(726)春秩满,自济州离任,到淇上为官,不久弃官在淇上隐居。约开元十七年(729),回到长安闲居,并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约此前後维妻亡故,终身不再娶。二十一年,张九龄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五月又加中书令,此後不久,王维作《上张公令》诗献给九龄,请求汲引。二十三年春,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受到李林甫排挤、打击,谪为荆州长史,王维对此深感沮丧,曾作《寄荆州张丞相》诗,抒发自己黯然思退的情绪。同年,王维奉命出使凉州,并在河西节度使幕中任职。二十六年,复返长安,此後,半官半隐,并不热衷仕进。期间,於蓝田辋川购置别业,并於此时有大量山水田园的诗篇问世。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起,十五年六月攻陷长安,玄宗出幸蜀,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缚送洛阳普提寺,八月安禄山宴其群臣於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王维听闻,悲甚,乃赋《凝碧诗》,後得以此诗赦免。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复官,後累官至尚书右丞,二年七月卒,葬於辋川。
(二)、【题解探讨】:〈山居秋暝〉一诗,描述山间雨後秋凉的向晚景致,恬静幽绝中别有一番宁谧清空的美感,作者领略其乐并明白表达隐居的心愿。本诗写作的年限无法确定,依诗意所言,作者坚定表露出隐居闲逸的志向,可据此推得诗作的产生当与诗人「隐居」时期攸关。王维一生的隐逸生活盖有三次,年少时期曾经和好友祖自虚领略过隐逸山野的生活,为时甚短,後因自虚病故而告终结,之後,王维开始锐意仕进,此一时期所曾有的隐居心境与〈山居秋暝〉一诗的坚定意志并不相侔,王从仁指出:「当然,这种隐居生活与他晚年的半官半隐是不同的,只不过是去领略一下山林的风光,体会一番高人隐士的安逸而已。」(《王维和孟浩然�6�4王维生平》,国文天地出版)因此,本诗的产生背景不当安置於年轻时期。王维第二次的隐逸生活,是在为官淇水(今河南北部)之际,诗作〈淇上即事田园〉中云:「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王维淇上之隐居依此得知,据王从仁说,约略开元十四年至二十二年间,王维「大约过著清客兼隐士的生活」。此一时期的隐居心意已定,但并不坚决,依陈铁民《王维集校注》所编年诗作,〈淇上即事田园〉一诗的前一首〈偶然作〉中有:「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几回欲奋飞,踟躕复相顾」的句子,太行山起自於河南济源县与王维任官淇上距离有限,所以本诗当与淇上隐居的时期有所联系,从诗中「踟躕复相顾」的矛盾心情与〈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的笃定意志来看,心境上恐怕有一段差距。因此,〈山居秋暝〉一诗,应该是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时期的作品,当时王维虽仍任职朝廷,但在心境上已经屏除一切的非分之想,所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并非空谈而已,《旧唐书�6�4王维传》记载,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为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清苦安贫的生活,是具体实践在王维的後半生的,所以将〈山居秋暝〉一诗视为王维晚年的作品,不仅符合实际生活,而且在心境上亦相当贴切。由於描写山中景物空灵幽美、格调高雅,对人物刻画又有画龙点睛之效,非诗人亲身体会绝对难以营造,因此将写作时期安置於王维隐居辋川别业的中後期,约略唐玄宗天宝年间,惟确切范围仍无法遽以论断。伍、【内容赏析】: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诗作一开始,就点破时、空间以及季节的特色:首先,在时间上,明白指出场景是下过雨後的向晚时分,由「晚来」秋意转浓,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到来是渐进式的,而夜色的渐晚呼应著後文的「竹喧归浣女」之句,洗衣女子回家的时刻应只有傍晚之际才有可能,因为过早有农忙家事,过晚夜黑可怖,都非恰当的时候。其次,在空间上,是在宁谧空旷的山林中,同样呼应著「竹喧归浣女」一句,由於山林清空所以洗衣女子的谈笑声,传递甚远,令诗人写下「喧闹」的字眼来作为形容,也可见得原本山间是阒无人声的。
时间递次推移,显现出来的景致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是仰视角度,照临松间的明亮月光是「静寂清朗」的呈现;「清泉」是俯视角度,流经石上的清澈山泉是「动态幽咽」的象徵。这里的取景,前面撷集其「静」,後面藉有「声」来反衬静景,予人一种「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感受,因为「清泉」,所以是冷绝,因为「明月」所以是清空,由此可说冷绝而清空的景象栩栩跃入读者眼帘了。吴乔《围炉诗话》上说:「右丞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极是天真大雅,後人学之,则为小儿语也。」「天真大雅」的形容说明王维这一联诗句是浑然天成的,而且在天然的境界中具有极为「雅致」的美感,若非心灵境界已经臻入高妙之地,恐怕是难以写就如此诗句的,所以後人心境未能达到王维的层次,却妄想模拟高妙,自然会「为小儿语」而贻笑大方了。
颔联既然是静态的勾勒,颈联自然转入了动态的摹写。所以王维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宁谧中难得的嘈杂声是洗衣女子回家的时分,在静阒中唯一撼动场景的波纹是来自於渔夫船只的划过,前者状其「声」,後者画其「动」,声音属於听觉的描写,动作属於视觉的描述,两相配合,呈现出一派山色宁静的插曲,活络了景致过度死寂的危机。也可以说是在一条笔直平和的静音中添加几许动汤的乐符,藉此可以挽救单调呆板的节奏,使之朗润秋意萧索的气象。再者,上一联是描景色的,本联是写人物的,然山中图案的真正底蕴应该是静有动相、动有静相的,颔联在夜色宁静中依靠著淙淙流水生动画面,是静极而生动的景象,而颈联在渔舟浣女的动态中反映出短暂的喧闹,过後仍然恢复原本的宁谧安详,所以是动极而生静的情况,两联互相应对,结构严谨而生机盎然。
最後表明作者意向:既然此情此景如此安详而有生意,所以即使季节的更替也不能改变作者的意志 —— 春天的花草若要凋谢就任凭著它们凋谢吧,此情此景之下,隐居的王孙自然而然决心在山间久留。「随意春芳歇」中,「随意」这两个字可堪玩味,施蛰存《唐诗百话》:「它是唐宋人的口语,相当於现代口语的『尽管』。」按:若据此,则合并下句翻译作:「尽管春天的花草已经凋谢,景色不再优美,王孙还是可以留下。」(国中国文第三册把「尽管」改译作「纵使」,语气更强)如此翻译也是一种旷达,然「随意」一词,是否只能如施氏所说的应该翻译作「尽管」的意思呢?恐怕未尽必然。观看唐诗里王绩〈赠程处士〉:「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南楚〉:「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这些诗句中的「随意」,就不能强解作「尽管」的意思,反而是「任随其意」、「任凭其意」的诠释要来得通达些。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曾说过一句名言:「诗无达诂」,解释诗句并没有一定的意涵必须遵守,因此,「随意春芳歇」的「随意」用语,可以视诗句境界的呈现而予以架构:解释为「尽管」是为了强化诗人留居山间的决心,对全诗有提勒的功效,使全诗归结甚为警醒;而解释为「任凭」则更显得旷达的心灵是任随著花开花落而丝毫不受影响的,语气恬淡自适,超然物外,意境不仅委婉而且闳越对事物代谢的感伤之意,另且,「随意春芳歇」一语,呼应著「王孙自可留」的「自」字,「自」是自然而然,不假思索,毫无阻遏,宛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冲达写意,不经意而自然融入、自然不离,毫无刻意的强调却心意已然呈现,如此呼应,提鍊诗境更上一层,应属更为贴切的诠释才对。有人以为:「全诗著重在一个『暝』字」(《新译唐诗三百首》,三民出版),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亦说:「此诗著眼在『秋暝』二字,除明点秋字外,又用『春芳』陪衬。其馀如『晚来』、『明月』、『归』、『下』诸字,都是写『暝』字的」(中华书局),笔者反倒认为,若将通篇诗眼落在「自」字,则更显得活灵活现,著眼於「自然的心境」,除可呼应全诗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以及松、竹与莲的超逸之境,还可呈现诗人恬静旷远的人格特质,如此「自然写意」正应验了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超然清空之妙,较诸秋色的「暝」,理应生色不少。
陆、【意境之妙】:
关於意境美,《唐诗三百首辞典》指出:「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许正中《唐代律诗析赏》亦说:「『新雨後』三字渲染清新的景象,奠定全篇基调,一反通常咏秋的萧瑟气氛。」(东大出版)以此,王维〈山居秋暝〉的意境呈现,最主要在於「清」字,明月的清辉,山色的清丽,流泉的清泠,心境的清雅,格调的清高…,在在都是本诗所自然透显的色调。而就诗作内涵的欣赏而论,意境美的把握,可分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景致的超逸,其二是心境的不染。
就「景致的超逸」而言,颔联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最是脱俗,最能表达出清迥的色韵:明月照临松间,山泉奔流足下,就像新洒树林的秋雨一样,在冷冽之中别有一番空灵的韵致。也正因「新雨」之後,天上乌云尽除,霁月当空,一派朗丽清空的气象高挂松林之上;而雨後提供山泉充沛的源头活水,冷清明澈,晶莹可见,透显的色调是冰泠雅致的。所以在此,颔联的诗句反倒成了首句「空山新雨後」的具体注解了。
其次,就「心境的不染」来说,起句的「空」与末句的「留」,最堪玩味,山空宁谧,王孙愿留,在此之间,涵咏著千丝万缕的因缘,却都融化在景致的静雅与心境的明洁之中了,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则是作为动态的调和。「竹喧归浣女」,洗衣女子的出现表明著村落的特色,夕暮浣归,其乐融融;「莲动下渔舟」,渔人夜间捕鱼营生,也为澄静的山色带来几许活力,由此可知,王维的隐居山野并非穷极人烟罕至的绝境中,而是在幽静的山村里贴近大自然的脉动,即而不斥不离,贴近而不起尘念,诗中点示山间清明并非千巉绝壑、不通人迹之处的空寂萧索,而是身处山村、心不著境的空灵之美。再者,就佛理来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生意,在佛学来讲这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经》)的「有为」外相,终究毕竟成「空」,也就是说,虽则有洗衣女子的喧汤宁谧,虽则有渔船入水的拨弄平静,但毕竟只是短暂的波动,唯有「空」能「留」下,而此一空灵「自然留驻」,王孙徜徉此山此境,不恋世美,悠然写意的蕴藉宛然在目。
王维山水诗的成就,在历来声誉甚隆,唐�6�4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序》中评论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用「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八个字来形容〈山居秋暝〉一诗的意境之美,可说甚为恰当。再者,在王维的诗境中,辽阔而孤冷的景象是很常见的,如「大漠孤烟直」、「日色冷青松」、「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等等,这或许得自於笃信佛法的修养使然,佛家讲求「空寂」,心不著境,所以呈现在诗人笔下的境界往往是辽阔的、敻远的、清寂的印象,本诗一反常态,能从秋意中捻出「清空」的美感,是王维驾驭山水田园诗境的成功成熟之处,深深值得後人细细吟咏。
柒、【形式之美】:
颔联与颈联的形式结构,最见工整。颔联中「明月松间照」其实是「明月『照』松间」,「清泉石上流」,写的是「清泉『流』石上」,两句将动词安置句末,作为反衬笔法;而颈联中「竹喧归浣女」描状的是「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刻画的是「莲动渔舟『下』」,两句将动词倒装句中,作为格律的变动,使得形式之美不落入於单调之嫌。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律诗句法,不宜重复。如颔联『照』、『流』二动字用在句末,颈联『归』、『下』二字就不宜再用在句末,成为『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与上联相重。」即就诗句形式的活络,点出美感。再者,如前文所言,起句的首字「空」与末句末字的「留」,前後呼应,因清空、因境空、因灵空、因明空,所以王孙驻留、愿留、而自留,两相对比,亦可视为形式之美。
捌、【归纳总结】:
王维字摩诘,竺摩法师《维摩经讲话》中提到:「维摩诘是梵语,秦译『净名』」,王维字号如此,想必与该经渊源甚深,维摩诘居士为佛教中究竟空如的大士,现居士相而应化众生,《维摩诘所说经》中描述其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观看王维晚年行径,可以发现效法「维摩诘」居士所示举止的痕迹,即或不然,至少在心境上意欲贴近佛理真如的清净之意相当明显。《维摩诘所说经》:「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严净」,王维身居辋川山村,虽应尘俗,不染尘念,所以在诗作意境上的布置往往清空雅致,非常人所及,此一因缘,应该得力於佛理的点染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9 01:44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9 01:44
傍晚,浣女从河边洗衣回来,经过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