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15:09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更新周期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也取决于人才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当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期间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迎接未来的挑战,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首先,大学生要明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是物质意识的基础,意识是人形成思想观念进而升华为精神的前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的行动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因此,培养创新观念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应重视大学生创新观念的更新。其次,不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础,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充满科技含量,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渊博的知识是不可能孕育出优秀的发明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学好专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课程,否则很难真正了解先进的应用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开阔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不仅要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敢于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第三,大学生要丰富想象力。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是提高其创造性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在创造中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从实际自然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大学生有必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第四,要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新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创新教育的要求,其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平等、信任、包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的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并通过这些方面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有意识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创新氛围的营造可以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情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创新群体,以社团、学生宿舍、班级为单位组织,注重在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做实际工作中发展和深化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积极利用好大学中的各种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和实验室,这些通常是培养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要主动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实践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终成果。最后,大学生应自觉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大学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吸收已有的文化成果,探索一些未知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发掘自身的潜力。同时,大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自己的兴趣得到先培养,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自己的人性得到彻底。此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要不断加强与老师的沟通,陈述自己对教育模式的看法,提出改革建议。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民族的希望在于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着眼未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