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0:5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1:09
相互理解包容相亲相爱关心对方,让对方知道你是真心的对他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1:10
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小编准备的学前教育的论文,欢迎各位写作者参考!
摘 要: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人际关系来说,进入人际关系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也应该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人际关系进入人际关系园后的集体生活对克服纠正人际关系的缺点具有重要作用。同伴关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际关系 同伴交往 能力 培养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从教育者的立场来看,家长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教师更希望每个人际关系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团结合作。人际关系也常常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强烈。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要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与同伴的冲突与矛盾,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人际关系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人际关系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在我们周围,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 同伴交往的现状
第一,同伴交往中人际关系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反而增添了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其他人际关系产生了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他们不喜欢和那些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第二,人际关系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与对抗。
第三,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能力强的人际关系在一起,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第四,在人际关系时期人际关系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能迅速吸引对方,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如果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穿着不够整洁,则遭到排斥。
第五,随着现代化住房单元结构的普及,有的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基本是独自一人玩,与那些在家仍有良好的同伴交往条件的孩子相比,交往技能得不到锻炼。
第六,不同家庭结构给予人际关系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家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人际关系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导致人际关系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七,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二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引起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人际关系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人际关系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人际关系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有的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
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或是自卑、自闭、孤僻的性格,这对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在城市化运动中,人们单元化的居住环境窄化了人际关系的活动空间,*了人际关系与伙伴间的自由活动,也给人际关系的交往生活带来了影响。现代人际关系的实际生活环境,使过去那种由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游戏团体解体了,从而导致了他们游戏交往方式的改变。
3.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人际关系园是人际关系最早加入的较正规地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人际关系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人际关系,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人际关系,会使人际关系在心理上造成压力,产生不安全感,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交往特征。
以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园实际获得的同伴交往生活为例,首先现代人际关系园单一、严格的分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使人际关系只能局限在同龄的小群体中进行活动,失去了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机会。人际关系交往空间的窄化,导致了其社会性支持体系的减少,拉大了人际关系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距,破坏了他们的天性和本该属于他们的真实生活。
4.社会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人际关系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在当今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人际关系的所有社会意识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理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
三 对同伴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1.实际练习,培养交往技能
第一,在活动中练习。在人际关系园的一日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各种活动安排是很紧凑的,他们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多,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际关系在厕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来;或者上课时讲话、不专心。因此,我们在安排活动时,充分保证给人际关系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与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来园和离园时的区域活动,让他们自由搭配,自己选择区域,自己选择同伴一起玩耍游戏。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时,我们也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要求教师尽量不去干预。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得失立即兑现的情况下,人际关系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当人际关系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并且帮助分析人际关系成功的原因,强化巩固人际关系的良好行为。
一是重视移情训练对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和谐的相处,重要的是要让人际关系学会观察、体验以及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人际关系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人际关系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小摩擦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二是家长应重视独生子女的交往。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要让人际关系敢说话、爱说话,家长应适当地带人际关系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如吃东西时,有老人的家庭,家长应教育人际关系先让给老人,没有老人的小家庭应让人际关系和父母亲共同分享。
2.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人际关系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人际关系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人际关系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人际关系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在人际关系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人际关系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3.强弱搭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发展
通过分组,教师可以让交往能力较强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稍弱的人际关系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活动这两个全园集中性的开放活动时间,开展跨年龄段的相互交往活动;鼓励人际关系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接触等,以此来拓宽人际关系的交往范围,引导人际关系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进一步提高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虽离不开*的培养,但主要还是人际关系平时自身的体验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成功的同伴交往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正确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人际关系交往的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呼吁大力加强教师专业意识,努力提升家长认识,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人员,以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思想培养工作,确保每个人际关系健康、和谐的成长,同伴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将来的生活、成长及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