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3:53

我来回答

1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1:04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不是单单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是长时间人们总结归纳出来的东西。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扩展资料:

央视网消息:二十四节气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农历又称“夏历”。时至今日,我国一直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下面就向您介绍一下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劳动人民也总结出了便于记住的节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一年四季每个节气的开始,还有“二分二至”、“三暑二寒”、“二露一霜”、“二雨二雪”以及“惊、清、满、芒”,它包含了人们对四季变化以及转换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祖先留给人们的一份宝贵遗产。

参考资料:央视网--涨知识!动画演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2:22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从我们现在的气候特点来看,和黄河流域的气候也最为契合。从历史上,最早记载呢,是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定了《太初历》。

我的手机 2018/12/23 16:18:45

不过呢,其实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经雏形确立,可以说,发明“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其实是劳苦大众啦。

尤其是农民,口耳相传的节气歌,在传承过程中,节气内容不断得到补充和修正。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国古代主要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的就是“日短至”。

而昼夜时间长短相等的,就叫做春分和秋分。

在以后的岁月中,二十四节气既指导着大家的生产生活,又在每个节气中逐步演化出各种对应的习俗。

让二十四节气,既有科学指导的意义在,又有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在。去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即使在现在也是有着比较强的气候指导意义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3:57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不是单单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是长时间人们总结归纳出来的东西。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拓展资料: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5:48

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集体智慧。

中国古代的历法一直用的是阴历,主要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安排的。但这种历法对于农业的指导是不利的(阳历对于农事指导比较有利),因为农事、物候主要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直射的位置来决定的,因此就需要利用另外的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这就是24节气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头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样来划分的。一年转一圈360°,每隔15°就是一个节气。在古代大概有几种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在天黑不久,黄昏的时候看北斗七星,以斗柄指向来定节气,斗柄指向东就是春分,指向南就是夏至,指向西就是秋分,指向北就是冬至。

另外还有一种划分,也是在黄昏的时候,看天顶中天的时候是什么星座,比如黄昏中天的时候,七天左右中天的星,古书上叫做“大火”,也就是叫“心宿二”,就是夏天到了;另外如果黄昏的时候,看到的星座是昴星,也就是现在天文上的金牛座那个昴星团,就是冬至到了。

第三种,就是用土圭测日影,就是立根杆子看影子的长短,正中午的时候看影子长短,如果影子最短的时候,那就是夏至;影子最长的时候就是冬至。

二十四节气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该时期出现了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和仲冬(冬至)这四个节气的划分。《尚书。尧典》就有利用星辰正四时的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7:56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以上是复制过来的.不过关于你的问题,这个是谁发明的,应该是传说中的"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了,邓平他们只不过是总结

另外,其他国家有些也有历法,但是不一定是24节气,不过和24节气有相似和不同之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0:21

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集体智慧。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3:02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外国当然没有了,只有中国的日历分公历和农历(阴历和阳历)。
它没有具体发明人,是古时的中国劳动人民根据农业和气候创造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6:00

24节气是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发明的,外国人是没有这种说法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9:15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22:46

好像初中历史上学过,古代人发明的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1 02:34

中国古代的历法一直用的是阴历,主要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安排的。但这种历法对于农业的指导是不利的(阳历对于农事指导比较有利),因为农事、物候主要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直射的位置来决定的,因此就需要利用另外的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这就是24节气出现的重要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1 06:39

24节气是中国的,外国没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1 11:00

中国古人认为阴历是用来指导节日和生活的,阳历是用来指导工作和劳动的,二十四节气直接对应的是古人耕作,所以使用阳历。
并不是说只要是古代的节就一定按照阴历。
要明白这背后的理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