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4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08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认知发展上处于一种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即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都发展得不完善。本校学生来自乡镇,学生纯朴,但不善于表达,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总是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与实验的能力情况
笔者这两年对我们这些刚上九年级的乡镇全寄宿制学生做了以下两个调查。
第一个调查:(1)你对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感兴趣吗?自己动手做过实验吗?(2)你对初中学的《生物》课和《物理》课中的实验感兴趣吗?除了老师要求做的实验外,其他实验自己动手做过吗?我们的学生80%的回答是小学只听老师讲,没有做过实验。来自乡村的学生说有些老师甚至不介绍《科学》中的知识。上了中学后,虽然全部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是很多课堂以外的实验由于条件问题,如药品或仪器的不足或对实验的不理解,几乎都没有做过。由于一直以来缺少训练,所以很多学生做实验不是很积极主动。在实验时,有30%的学生只是选择做旁观者,只是看着别的同学做实验。可见,很多学生缺乏实验能力,更缺乏探究能力。
第二个调查:(1)在上九年级前,你有没有听说过化学?(2)你知道和化学最有联系的是什么?(3)你最希望怎样学习化学?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化学就是做实验!”可见,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
正如学生所认识和希望的那样: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迪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同时化学实验是一种最生动、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它是化学魅力的所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人教版)的实验有四类:(1)演示实验;(2)探究实验;(3)实验活动(即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4)课外实验。实验教学贯穿整个教材,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化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优化实验教学成为当务之急,而优化实验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体现。
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培养方向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
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应从培养学生“敢说”和“敢做”做起。
笔者第一节课便对学生说:“要想学好,就要细心观察,通过发现问题从而大胆质疑!不怕说错,只怕不说!”慢慢地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在实验过程中对教材介绍的其他现象敢于提出个人的看法。
培养学生“敢做”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敢于动手。很多学生一看到做实验,就会想到爆炸。所以总是在喊“嘭!”开始的化学课很多学生好像得了“恐惧症”,不敢做或不愿做实验。在第四单元课题3做氢气爆炸的补充实验,在收集氢气时,有些学生已经非常担心氢气爆炸导致自己受伤,更别说让他们去点燃氢气了。但是当他们看完没有危险的爆炸实验,明白了爆炸是怎样形成,并意识到正确的操作不会造成危险后,在第八单元做活泼金属与稀盐酸的实验,他们都大胆地点燃氢气。因此,要培养学生“敢做”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考虑周全,设计好实验,而且要介绍清楚正确的实验方法。在不影响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尽力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敢说、敢做”是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基础。教师可在不同类型的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1.在演示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演示实验一般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的实验。这种实验在教学中用得最多,作用是为了说明和探究某一个问题。为了更有说服力、搞活课堂,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在第一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兴趣:①“魔棒点灯”;②“无中生有”。
第一个实验:笔者像魔术师那样挽起袖子,掀起酒精灯的灯帽,然后用玻璃棒去点酒精灯。酒精灯却点不着,笔者露出无奈之色。学生此时暗自偷笑。然后,笔者在蒸发皿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并滴入两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用玻璃棒蘸取混合物。像魔术师那样轻轻地吹一下玻璃棒,然后去点酒精灯。结果酒精灯神奇地被点着了。学生顿时一片哗然,觉得化学老师很厉害,并且跃跃欲试。
第二个实验:笔者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试液写字并晾干。上课时,叫一个学生上来观察,但是学生只看到一张白纸(酚酞试液干了以后看不到)。随后让这位学生把白纸抖动一下,并让他用一个装有浓NaOH溶液的喷壶向白纸喷雾。“我们行!”鲜红的字呈现在学生眼前。太神奇了!这两个“魔术”给学生的震撼很大,他们觉得学好化学还可以玩魔术!从此以后,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因此,每次的演示实验,我们都进行研究探讨,争取尽量给学生参与演示。如O2、CO2的性质实验,第六单元课题1活性炭的吸附等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发现同学错误的操作,并且进行指正,从而加深正确操作方法的认识。只要教师能对实验进行正确的指引,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在探究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一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积极探索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新方法。而探究型实验课,就是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实验按学生的主体活动程度可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模式。它的一般过程如下:①提出问题;②假设与猜想;③设计实验;④动手实验;⑤分析得出结论。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实验,但在一些实验的设计上,倾向于把探究的过程、步骤都罗列清楚,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上相对比较程序化,这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很不利。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探究性思维更加深化,笔者尝试将一些实验加以改进,争取更能体现学生实验探究的主体能动性。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中,课前让每组学生收集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但都没有贴标签。然后将课题改为“据说人呼吸时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把这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鉴别出来”。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提示进行热烈的讨论。大家得出了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先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石灰水没变浑浊,从而证明了人呼出了二氧化碳;再向这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装空气的瓶中木条能继续燃烧,而装有呼出气体的瓶中木条熄灭,从而证明人呼吸是消耗了氧气。
方案二:与方案一相反,是先向两瓶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然后再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理由同上。
学生根据自己组设计的方案展开实验。方案一的同学能够将两瓶气体鉴别出来,并证实了人呼吸时吸收了氧气,排出了二氧化碳。但是方案二的同学却发现两瓶气体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并能逐渐养成爱发现问题,敢问、敢说、敢做的探究能动性。
由此可见,虽然实验步骤以及仪器的使用,都与教材一致,但效果却不一样。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能注意到每一个细节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得更加完美。
3.在课外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设计了课外实验。这是化学课堂的延续,是兴趣的体现,对化学教学有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外实验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对要做的课外实验做好布置,根据学生需要,教师应提供一定的药品或指导仪器代用品,规定在一定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进行总结交流。
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生活等方面补充一些课外实验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主体能动性。譬如当地有个风俗:某家有小孩出生,便会煲很多的“姜醋蛋”(材料有生姜、黑米、甜醋、鸡蛋、猪腿)。这些“姜醋蛋”不仅给产妇吃,而且还要分给来探望产妇和婴儿的亲朋好友吃,甚至送给他们带回家里吃。所以学生对这风俗很熟悉,但对其蕴含的化学常识却不知所以然。他们对鸡蛋为什么不用剥壳很好奇。于是笔者让他们周末回家做一个实验:把矿泉水瓶的瓶颈部分剪去,往瓶中加入大半瓶的白醋,小心地放入一个有壳的生鸡蛋或生的鹌鹑蛋。注意观察蛋壳和蛋的变化。学生回家在家长的帮忙下买好材料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现象很认真地记录下来。回到学校后,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笔者进行引导和释疑。通过实验探究,使他们觉得化学和生活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对化学也更加感兴趣,热情高涨。
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的兴趣得到充实和延续。这样学生就会在化学实验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只要教师创造机会,给予学生舞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可以提高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