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2:20
时代先锋李保国的故事
李保国在太行山30年的时间里创建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被认为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受到该地区居民的爱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时代先锋李保国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时代先锋李保国的故事
有一个人的名字,如今依然传诵和响彻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西部的太行山区。
从内丘县到临城县,从邢台县到南和县,从浆水镇到前南峪,从岗底村到南沟村,从凤凰岭、狐子沟再到村后脑、树莓谷,许多乡镇,好多村庄,都摇曳着他矫健的身影,都镌刻着他深深的足迹,都浮现着他朴实可亲的音容笑貌。
尤其是在阳春三月,百花吐蕊、果树枝头绽放艳丽的时刻,在树桠间、叶瓣上、花朵里,都回荡着他那悦耳的“咔嚓咔嚓”的剪刀声。
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都是他亲密无间的朋友。
是啊,在邢台的太行山一线,起起伏伏的丘陵和莽莽苍苍的群峰绵延了近百公里,坐落和隐翳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在他去过的山旮旯里,只要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是谁家的,有几亩、多少棵,收益怎样,住在村里的什么位置,家里几口人,孩子多大,老人贵庚。
在他上千条的手机通讯录和微信里,山里的农民占了60%,并且都起着他编创的一串串便于识别的独特名字:“岗底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红树莓”等等。
而他自己,从有微信起,就把自己的用户名命名为“老山人”。
在这里,“老”似乎是永远的意思,他希望自己“永远是山里人”。
微信上的“老山人”真名叫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858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2016年4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噩耗传来,各方震惊。河北**、*都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特别是在邢台太行山区的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数以万计的干部和群众黯然神伤,有的居然号啕大哭。大家没人相信自己心目中的“财神爷”会突然离去,许多农民一遍遍打电话求证这是不是真的……
内丘县岗底村负责果树技术的村民梁*,打开微信告诉我说:“根本不相信,你看,这是前几天*发给我的微信,还教我怎样治理村里的苹果树呢。”
在微信上,“老山人”李保国回答梁*道:“收到了吗?用100倍的氨基酸和2000倍赤霉素灌根,树上喷赤霉素1500倍加萘乙酸1000倍。”
原来,村中杨书合家的苹果树开春后长出的叶子又窄又长,不知道怎么回事,问梁*,他也不知所故,于是就在微信里向李保国请教,并把树叶拍照发给了李保国。李保国通过微信先教他如何治疗,并说过几天会来村里……
梁*含着泪说:“说*不在了,这怎么可能,他说他要来的。”
在采访村民杨群书时,他说不下去了,哽咽道:“……现在想想,我对不起李保国,人家都是为我好,可我当时还不理解……”
那是1997年李保国刚到村里指导苹果种植和管理时,他号召大家给谢花的苹果套上纸袋,目的是保护苹果生长,这样结出的果实皮薄、肉鲜、色好。为了消解村民的疑虑,李保国自己买了20万个纸袋带到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果农,说以后苹果卖出好价钱了,再还他纸袋钱。当时一斤苹果才卖1块来钱,可纸袋的成本每个就要0.24元,所以杨群书不理解,认为将来会赔本。李保国劝他套,他还跟李保国吵架,说:“为啥花这两毛多钱把苹果罩住?那以后皮还会红?你是糊弄我让买你的纸袋吧,我就是不套。”李保国耐心向他解释:“说科学,你不懂,我跟你打个比喻吧。这苹果就像人的脸,如果整天风吹雨打日头晒,是不是会很粗糙?用袋子罩上保护起来,就像女人使了防晒霜,将来苹果成熟后,好看又好吃。”杨群书还是不干:“罩住没太阳照射,能会红?不信。”李保国笑笑:“到时袋子摘下,几天就上色了。”杨群书还是不信,发来的5箱子纸袋只用了很少一部分,还私下里说李保国的闲话。李保国路过杨群书的苹果园,见状指着他叫道:“老杨,为你好,你不听,等那套的苹果值了钱,你就想起我的好儿了……”果然,套袋的苹果按李保国指教的时间开解,一见阳光,几天工夫就全红了,不但皮薄还又脆又甜,1斤卖到了2.5元,比不套袋的贵出了1倍还多,杨群书后悔莫及。
说到这时,杨群书的泪水潸然而下:“李教授走了,他处处为我们好,我还说三道四。想想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难受得不行,好几天睡不着……”
临城县绿岭公司的负责人高胜福接到李保国学生的电话,说*走了,高胜福平静地问:“去哪了?”学生哭着说:“*不在了……”高胜福震惊地连问三遍才相信了。高胜福迷茫着双眼说:“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几天来就像做梦一样,多想叫梦醒来,*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身边……”
2016年4月12 日,李保国追悼会和遗体告别这天,保定市数千人自发送李教授最后一程,各种私家车把保定南半城堵得水泄不通。邢台岗底村,绿岭公司前南峪等地设灵堂悼念,并有数百人自发前往保定殡仪馆吊唁。
2016年4月18日,邢台*举行首场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企业共同出资方式,设立李保国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邢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让其精神传承下去;依托内丘县岗底村富岗科技馆,建立李保国纪念馆,永久保存李保国同志的生平事迹文字及影音资料。
李保国生前是全国劳动模范、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模、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出版《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绿色优质薄皮核桃生产》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时代先锋李保国的故事
叽喳的鸟叫声,村委会喇叭的广播声,孩子上学路上的嬉笑声是岗底村的“清晨三部曲”。
4月10日,这个镶嵌在太行山中的村子却静谧地只剩下了鸟叫。
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中,传出一位母亲和一个三岁孩子的对话。
“妈妈,村里的喇叭怎么还没广播?”
“村里的喇叭不广播了!”
“为什么?”
“因为李爷爷走了!”
“李爷爷去哪了?”
“李爷爷去了天堂!”
岗底村的老老小小,都与李保国教授有着深厚的感情。乡亲们说:他是岗底村的恩人!
为树开山填土
“老山人”李保国生前每次来山上讲课,村里老老小小都赶来在认真地听。
李保国的微博名称叫“老山人”。
在孩子们的眼里他就是一位神奇的“老山人”:只要李爷爷一来,山就会变绿、树就会结果、山上的苹果就会更大更甜。
1996年的一场洪水冲走了岗底村老百姓的最后一丝希望。山更荒,石头更硬。
那年,李保国作为河北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着一身旧汗衫,穿一双破球鞋来到岗底村进行山林的科研攻关时,孩子们都以为来了一位“农民伯伯”。但是,在他们清纯的眼神里,却看不出这就是唤醒沉睡千年荒山的“山神”。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当年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种树造林太难了。
可是,这位老山人凭着一股倔劲,把家搬进大山,饿了吃干粮,困了睡山上。
带领当地老百姓手工制作炸药,山地爆破,聚集土壤,聚集径流,无数次实验,无数次汗流浃背,山中造地的梦想终于实现。“土层厚了,能涵水,秃山变林山就不远了!”和老山人一起奋战过来的百姓回忆当年的情景时,满脸的'成就感。
李保国教授创造了“开山造林”的奇迹。
“我们岗底村的苹果熟了,又大又红,一般都有六两到八两重。”村民杨小平自豪地说。
为花燃柴供暖
岗底村的老百姓杨会春眼神深邃地望着远处的大山说:李教授在太行山里走路和小跑一样,他太累了!
三十多年来,这位老山人风里来雨里去,大山就是他的家,走路向来和小跑一样。在老百姓心里,他既是大山里的一阵风,又是大山里的一团火。
2013年的往事再次被当地老百姓提及。
阳春三月,岗底村山坡上苹果花开。一场倒春寒迎来的是气温骤降,天降大雪。老山人连夜开车,沿着积雪的山路来到了山里。为了不让苹果花发生冻害,影响授粉,老山人李保国夜里带领百姓将柴火和烟雾剂点燃,利用烟熏增温法改善气候,拯救了一山的苹果,成为岗底村传唱的佳话。
............
岗底村的老百姓说,李教授在岗底村留下的故事太多,讲不完。每棵树苗他都亲自检查过,每片树林他都亲自走过。“一棵树苗有128道工序,一道工序不止一个故事,漫山遍野的树苗你能数得清有多少老山人的故事吗?”我们摇着头,山里的孩子也摇着头。
孩子们说:以后我们每天都听妈妈讲那老山人的故事。
在山里,村头,农院里,餐桌上,老山人成了一段无时不说,无处不提的故事;在山外,农大校园里,科技扶贫的大会上,报刊杂志上,老山人成了一个神奇的传说。
时代先锋李保国的故事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当年的邢台市西部山区,水灾旱灾频繁,土层薄、不涵水,“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
留不住水土的土地,自然留不住收成。“那时的前南峪全村900多口人,就有100多个光棍汉。”前南峪村**郭天林告诉我们。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他们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白天,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夜晚,煤油灯下分析数据,苦思冥想破解之道,鼻孔经常被油烟熏得黑黑的。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
开沟需要爆破。当时条件有限,他们所用的炸药得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原料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
炸药用量多少,关系开沟深浅是否适宜。每放一炮,李保国都要仔细测量,记录数据。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在一片山地上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一阵闷响,炸点连续按计划成功爆破。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个炮眼没响。“问题出在哪儿呢?得去看看!”他快步走出了掩体。
“危险!”同事们在他身后大声呼叫。
已经走出老远的他停下来,对大家摆摆手,然后继续走向那枚哑炮。四周一片寂静,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只见他时而扒开松土查看,时而在携带的数据本上记录,直到他拆除了引信,用动作发出个安全信号。大家走过去发现,李保国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会汇流到沟中。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
1996年,50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
“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