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史"姓的发源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6:26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38

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寻根溯源
1、据《路史》所载,仓颉为黄帝时史官,其后人便以官为氏。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其后人有以官为氏者。
3、隋唐时,西域康国支庶有史国,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入居中原者,遂以国名为氏。
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改姓史。
5、少数民族史姓。土族史卜氏,汉姓为史。另满、蒙、白等族均有史姓。
得姓始祖
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他生有四只眼,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相当繁琐,便发明了文字,在其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仓颉自然成为史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传说仓颉为陕西陈仓人,一说河南人,故此二地可能为史姓最早发祥地。东周列国时,各国均有史官,以官为氏者众多。如晋有太史史墨、史苏,卫有史朝,秦有史颗均属此种情况。西汉时,史姓有外戚发展成名门望族,从鲁国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汉武帝卫太子妃妾)开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为当朝要官。另此期,南方广西、广东已有史姓。东汉时,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史姓历史上六大郡望,其四为史丹之后,西晋永嘉之乱时,史丹后人史苞避乱至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县),后发展成建康望族;史丹重孙崇,东汉封溧阳县(今属江苏)侯,遂举家从陕西长安县徙溧阳,后发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后人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属山东,后发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孙史王广,居长安,后发展成为京兆望族。另有陈留郡,系东汉京兆尹,陈留考城(今属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东汉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隋唐时期,有西域史国人入居中原,以史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这两股新鲜血液的注入,壮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宋元时,北方战事频繁,史姓携家大举南迁,明代史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湖北各地。清代以后,史姓有迁往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家者。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东多此姓,两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
郡望堂号
史姓郡望主要有六个:
1、建康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
2、宣城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高密郡,西汉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西晋移治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4、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5、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
6、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怀溧”、“忠烈”、“忠定”、“金朝”等。
宗族特征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镜,史姓族人多以此铭为鉴。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
3、史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孙士壁编史姓字行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又史良书新续《史氏宗谱》,内载浙江余姚史姓后嗣辈份派语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名人精粹
史籀:周宣王时书法家,据传籀文(即大篆)为其所创,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思想。史墨:春秋时晋国大夫,长于天文,熟悉各诸侯国内政。其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史晨:春秋时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此碑所书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史鱼酋:又名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其一贯正直,临终时还不忘劝卫灵公进贤去佞,时谓“尸谏”。其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史丹:鲁人,汉代都尉侍中,时元帝想废立太子,丹竭力劝谏,后太子即位,封关内侯。史万岁: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代名将。勇武有谋,善骑射,屡立战功,敌闻名而丧胆。史大柰:唐代楼烦(今属山西)人,系突厥族。隋时任金紫光禄大夫,李渊起兵时,率众归从,战功赫赫,贞观初,迁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史思明:宁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将。初随安禄山叛乱,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其子史朝义于公元七六一年杀父夺位,后兵败自缢。史弘肇:河南郑州人,五代后周名将,以武功显名。史弥远:明州鄞(今浙江鄞县)人,南宋历任太师、右丞相,位重权极。其侄史嵩之继右丞相一职,亦专断朝政。史达祖:汴(今河南开封)人,南宋词人,其词以咏物见长,今存其作《梅溪词》。史天泽:永清(今属河北)人,元代名将。官任将相五十年,上不疑,下无怨,可与郭子仪、曹彬相比。史孟麟:江苏宜兴人,明朝理学家。其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授学于东林书院,名望极高。史际:江苏溧阳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春坊,后弃官回乡,置义庄义塾,修明伦堂,招募勇士,抗击倭寇,乡人多敬重。史可法: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末抗清义士。清军南下,其坚守扬州,被清军俘获,英勇就义。有《史忠正公集》遗世。史震林:江苏金坛人,清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官淮安教谕。著《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史翁:清代诗画家。时称其诗、书、画为“三绝”,同时,善左笔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38

  ▲▲史姓起源
  关于 “史”字
  “史”字的本意是指那些管理狩猎或者记录猎获物的人。东汉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对“史”字有清晰准确的解释,“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后来由广义的“记事者”逐渐演变为专指记录国家大事、管理宫中典籍的人。在职官制度确立之肘,“史”进一步演化为“史官”的专称。
  最早的史官都是由盲人担任的,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主要凭记忆和口传来记亭,所以盲人做这项工作最为适宜。后来在正式设立史官时,便将史官称为“瞽史”了。瞽史由于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天子听政可以加以“教诲”,所以被看做是“知天道”的圣人,就连贵族临事也必须有“瞽史之导”。由于史官有察往以知来的非凡本领,远非一般人能及,于是形成了特殊的地位。据《国语》、《礼记》等*载,在上古时期史官的地位极高,具有主知天道的特殊绽命,他们通常在战争中以数术工具掌握军队的行止,作用相当于后来的军师。在三代世卿世禄制度下,职官一般都是世袭的,在有了文字记事之后,史官开始接替了瞽史的职务,不但任职终身,并都是世袭的。
  史姓来源有五
  一、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
  史载,仓颉为河南南乐人,另一说为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人,黄帝时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裔有以官为氏,称史氏。
  相传在上古时候,黄帝有一位史官名叫仓颉,史称“史皇”。他头上长着四只眼睛,模样怪异,举止不同于常人。但是他善于观察事物,天生就能写会画,因而深受人民爱戴。《路史》中说他能够“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
  后来,史皇创立了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漫长历史。他死后人们把他埋葬在昌意城(今河南省南乐县)。后裔子孙们为了纪念他为世人做出的卓越功绩,便取他在世时担任的“史官”官职中的“史”字作为姓氏。这样以来,史皇仓颉就成为史姓的远古始祖。
  二、出自周太史史佚之后。
  史佚是见于史籍最早的史姓人物,古代文献多把他推为史姓始祖。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一职,为人严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后便以官为氏,称史氏。春秋时,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载,史姓源出于西周太史尹佚。相传尹佚为人正直,忠于职守,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当时“四圣”。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赏识。
  关于尹佚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尚小,有一次,他与弟弟叔虞做游戏,手中拿了一片桐叶,削成圭(圭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手持的一种玉制的礼器)的样子交给弟弟说:“叔虞呀,我现在要封你为诸侯!”这时史官尹佚正好站在二人旁边,他听见成王的话之后,立即伏身叩首,请求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正式分封仪式,并要立刻记录下此事。其实,成王本无此意,只是随便说说,开个玩笑而已,不料想尹佚竟然认真起来,便急忙辩解说:“我刚才只不过是和弟弟在开玩笑呀,你千万不要当真。”尹佚听后却表情严肃地说:“我听说天子素来没有戏言,您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呢?”周成王无奈,只好按照礼制分封弟弟叔虞为唐侯。
  尹佚终身为周朝太史,历史上又称他为史佚,后人赞扬尹佚是史官的楷模,据说他的子孙世袭了史官一职。在姓氏制度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单纯个人或家庭代称的时期,他们的后代就以官职为姓了。
  三、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
  国名为氏古西域康国(故城在祁连北昭武城)支系有史国(在今乌兹别克共和田的撒马尔罕以南),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迁居中原,遂以国名为氏。
  四、改自突厥族阿史那氏。
  北魏有阿史那部,居金山(今阿尔泰山),后归附唐朝,有的改姓为史氏。
  五、史姓还有其他种族。
  史载,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族。
  ▲▲迁徙分布
  传说仓颉为陕西陈仓人,一说河南人,故此二地可能为史姓最早发祥地。东周列国时,各国均有史官,以官为氏者众多。如晋有太史史墨、史苏,卫有史朝,秦有史颗均属此种情况。西汉时,史姓有外戚发展成名门望族,从鲁国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汉武帝卫太子妃妾)开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为当朝要官。另此期,南方广西、广东已有史姓。东汉时,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史姓历史上六大郡望,其四为史丹之后,西晋永嘉之乱时,史丹后人史苞避乱至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县),后发展成建康望族;史丹重孙崇,东汉封溧阳县(今属江苏)侯,遂举家从陕西长安县徙溧阳,后发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后人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属山东,后发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孙史王广,居长安,后发展成为京兆望族。另有陈留郡,系东汉京兆尹,陈留考城(今属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东汉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隋唐时期,有西域史国人入居中原,以史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这两股新鲜血液的注入,壮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宋元时,北方战事频繁,史姓携家大举南迁,明代史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湖北各地。清代以后,史姓有迁往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家者。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东多此姓,两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史姓迁徒史
  史姓起源复杂,自以官为姓称史氏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至魏晋南北朝时,在我国北方就已形成了五个郡望,郡望中的史姓主要出自汉代史丹之后。
  史丹裔孙、后汉归义侯史苞后人,西晋因避永嘉之乱迁河西建康(今甘肃省高台县),遂形成当地望族;史丹孙史均,其儿子崇东汉初年累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今江苏省高淳县固城镇)侯,后遂率子孙定居溧阳,形成宣城史姓望族;史丹裔孙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属山东省),后形成高密望族;史丹又一孙史(王广黄),留居长安,其中遂为京兆望族。这期间,突厥阿史那氏改姓为史氏后,在河南一带繁衍,成为当地一大姓氏。
  西汉末,史姓已入迁广东、广西。东汉时,迁入四川。
  史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宋之际已分布江南许多地方,宋明以后,史姓遍布全国。另据学者考证,出自安徽宣城的史姓,为仓颉之后,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为史佚的后裔。
  ▲▲历史名人
  史 籀:周宣王时太史、书法家,周初著名史官史佚后裔。据传籀文(即大篆)为其所创,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史籀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思想。
  史 墨:春秋时晋国大夫,长于天文,熟悉各诸侯国内政。其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以及“物生有两”的辩证法。
  史 晨:春秋时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该碑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
  史 丹:字君仲,鲁人,徙杜陵。官汉代都尉侍中,时元帝想废立太子,丹竭力劝谏,元帝责备史丹,史丹脱下官帽,请罪说:“我确实看见陛下哀痛中山王,以致身体瘦损。前些时,太子应当进见,我暗中嘱咐他,不要流泪哭泣,免得引起陛下伤感。罪过在我,我应该被处死。”元帝认为史丹说的是事实,才息怒。后太子即位,封关内侯。
  史 伦:宋代燕京永清(今属河北省)人。因筑室发土得金而有财,逢金季乱世,建家塾,招学者,纳豪士,济艰困,以侠义著称,在河北诸郡组织清乐社四十余个,每社近千人,成为地方上一大豪强。
  史 际:江苏溧阳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春坊,后弃官回乡,置义庄义塾,修明伦堂,招募勇士,抗击倭寇,乡人多敬重。
  史 翁:清代诗画家。时称其诗、书、画为“三绝”,同时,善左笔书。
  史鱼酋:又名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其一贯正直,临终时还不忘劝卫灵公进贤去佞,时谓“尸谏”。其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万岁: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隋代名将。少时英武,长于骑射,好读兵书,15岁随父从军。随父参加北周伐齐,勇武有谋,善骑射,屡立战功,敌闻名而丧胆。
  史大柰:唐代楼烦(今属山西省)人,系突厥族。隋时任金紫光禄大夫,李渊起兵时,率众归从,战功赫赫,贞观初,迁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
  史思明:本名干,宁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将,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初为互市牙郎,亦以骁勇为幽州节度使张守所知,任为捉生将。天宝年间累立战功,官至平卢兵马使。曾到长安奏事,为玄宗赏识,赐名思明。与安禄山同乡相善,随安禄山叛乱,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
  史朝义:唐安史之乱叛将。宁夷州突厥族人。史思明的长子。思明叛乱,使守冀州、相州等地。史思明称帝,封为怀王。上元二年(761年)春杀史思明,自立为帝,年号显圣。次年唐借回纥兵攻破洛阳,他出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后部将降唐,他穷蹙自缢死。
  史弘肇:河南郑州人,五代后周名将,以武功显名。史弥远:明州鄞(今浙江鄞县)人,南宋历任太师、右丞相,位重权极。其侄史嵩之继右丞相一职,亦专断朝政。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省开封)人,居杭州,南宋著名词人。屡试不第,曾师事张磁,后为韩伲胄门下堂吏,负责撰拟文稿,颇有权势。及韩被诛杀,亦遭牵连,被处黥刑,穷困而死。其词以咏物见长,今存其作《梅溪词》。
  史天泽:元代初名将、丞相。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省)人,史秉直之季子,其家族是蒙古时期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善骑射,勇力过人,从其兄天倪镇守直定。后官任将相五十年,上不疑,下无怨,可与郭子仪、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苏宜兴人,明朝理学家。其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授学于东林书院,名望极高。
  史可法:字宪之 ,号道邻,河南省祥符(今开封)人,顺天大兴(今北京市)籍,明末抗清义士。崇祯元年(1628)进士。因其与农民军作战有功,崇祯十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今安徽合肥)、太平、池州四府。清军南下,其坚守扬州,被清军俘获,英勇就义。著有《史忠正公集》遗世。
  史震林:字岵冈,江苏省金坛人,清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官淮安教谕。能诗、工书、善画,不落前人窠臼。作《凤凰台上忆吹箫》能篇叠字却使人不以为然,终于未能在诗坛上留下痕
  迹,真所谓“过犹不及”了。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史荣椿:清军将领。字荫堂,直隶大兴(今北京人。行伍出身,曾从都统胜保*太平天国北伐军。1855年任大名镇总兵,后调徐州镇,在豫皖*捻军。1858年升任直隶提督。同年秋,随僧格林沁驻守大沽炮台南岸,1859年任大沽炮台提督。是年6月25日,英、法、美舰队以换约为名,不顾中方劝阻,强行闯入白河口,炮击我大沽守军。史荣椿协副将龙汝元督部奋起还击,击伤击沉英法军舰10艘,入夜,英法海军陆战队乘舢板抢滩,复遭清军炮火打击,死伤枕籍,毫无进展,只得在伪装中立的美舰掩护下狼狈窜逃。此役毙伤英法海陆军官兵600余人,英舰司令何伯亦重伤,是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所遭受的第一次严惩。在战斗中,史荣椿及所部36名官兵壮烈殉国。
  ▲▲郡望堂号
  1、郡望
  建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北朝魏废。唐武则天时,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地入吐蕃。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隋唐有宣州宣城郡。(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本表于隋唐常说某州某某郡,都属这种情形。)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移治桑犊城(今山东省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陈留郡:秦代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桂阳郡:公元前202年置桂阳郡。西晋建兴三年(315年),分设桂阳、平阳郡。西汉时,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今湖南省郴州永兴一带)。
  2、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此外,史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怀溧堂”、“忠定堂”、“金朝堂”等。
  ▲▲宗族特征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镜,史姓族人多以此铭为鉴。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
  3、史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孙士壁编史姓字行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又史良书新续《史氏宗谱》,内载浙江余姚史姓后嗣辈份派语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
  【史姓宗祠通用对联】
  〖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直躬如矢;
  忠谏伏蒲。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鲉,字子鱼,又称史鱼。卫灵公远君子而近小人,史鲉屡次进谏不被采纳,临死时对他儿子说:“我活着不能让国君走正道,死也不能按礼数安排。你把我放在窗户下。”灵公前去吊唁,见了很奇怪,便问是怎么回事。史鲉的儿子便把父亲临死时的话告诉给灵公。灵公听了,惊愕地说:“这是寡人的过错啊!”很快重用贤大夫蘧伯玉,斥退小人弥子瑕。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史鱼是个正直的人啊!*清明时像箭一样直,*黑暗时也像箭一样直。”下联典指西汉鲁国人史丹,字君仲,元帝时官驸马都尉。元帝病重时要换太子,他直入元帝床前,伏在青蒲上涕泣力谏,使元帝收回成命。成帝即位后,封他为关内侯。
  茅庐炼药;
  梅岭招魂。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史通平,从会稽移居蜀地,筑茅庐炼丹,据说可成龙虎形,后来白日*成仙。下联典指明末河南祥符人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崇祯年间进士,历任西安府推官、右佥都御史、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南京兵部尚书。李自成灭明朝,他在南京拥立弘光帝,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清兵南下,他孤军固守扬州,城破后自杀未死,为清军抓获,不屈被杀。扬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岭为他筑衣冠冢作纪念。
  太守世泽;
  篆书家声。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太史尹佚,人称史佚,子孙以史为姓。史籀,周宣王时太守,作大篆十五篇。
  -----------------------------------------------------------------
  〖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千里过师从席忱;
  一身报国托文章。
  ——史可法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明大臣、抗清明将史可法(1602-15),自题联。
  忠孝立身真富贵;
  文章行世大神仙。
  ——史可法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明大臣、抗清名将史可法撰书联。
  阁部勋名常照世;
  诗书事业足传家。
  ——邓敏怡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节选邓敏怡挽民初参议院议员史泽咸(1882-?)的挽联。史泽咸,字刚峰,山东乐陵人。
  蓼花雪汀秀乡里;
  翠竹震林绿江村。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史雪汀。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史震林,字岵冈,金坛人。乾隆进士。能诗、工书、善画,不落前人窠臼。
  南波传世诗书画;
  岵冈动人竹石兰。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史翁,字南波,浙江人,其诗、书、画有“郑虔三绝”之称。左笔书尤为独步当时,深受成亲王嘉许。下联典指清代书画家史震林,字岵冈,江苏金坛人。乾隆年间进士,官淮安教谕。能诗文、工书、善画竹、石、兰,精八分书,不落前人窠臼。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
  〖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郭沫若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郭沫若撰题扬州史可法祠联。“十日”,指史可法守扬州城陷,清军入城*十日。
  气吐风云,勤千啾之略;
  光依日月,荣二字之褒。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名将史万岁,杜陵人。少英武,好读兵书,善骑射。有谋略,屡立战喵敌闻其名而惧。开皇末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屡次侵扰边境,史万岁率兵至大斤山,突厥人闻其英名,畏惧而逃,他追击前去,大破突厥兵。下联典指宋代王府教授史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年间进士,官国子博士、王府教授、起居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两次任右丞相。金人犯边,诏亲征。为岳飞等人平反,向朝中举荐人才,不因私害公。卒谥忠定。
  定乱安邦,常怀庙廊大志;
  出将入相,允称社稷名臣。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是孙典指五代后周名将史弘肇,字化元,郑州人。尝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大剑,毛锥子安足用哉!”。下联典指元代光禄大夫左丞相史天泽,字润甫,永清人。为将相五十年,上不疑,下无怨,人以比郭子仪、曹彬。谥忠武。
  良娣得产皇孙,故储有后;
  翰林乞假归娶,嘉耦相攸。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史良娣,为武帝戾太子妃,生子进,从外祖家姓,号史皇孙,重孙即位后为宣帝,追良娣为戾夫人。下联典指清史贻直,十九岁举进士,入翰林,乞假归娶,朝野荣之,后居相位二十年。
  伏蒲之忠,谏元帝而留太子;
  知矢之直,进君子而退小人。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都尉侍中史丹,字君仲,鲁人,徙杜陵。元帝欲易太子,丹固谏不得易太子,及太子即位,封丹为关内侯。下联典指春秋卫国大夫鱿,字子鱼,亦称史鱼。灵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弥子瑕,史鱼数谏不从。病将卒,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置尸牖下”。灵公往吊,怪而问之,其子以告,公愕然曰:“寡人之过也。”于是进伯玉而退子瑕。孔子闻曰:“直哉史鱼!既死,犹以尸谏。”
  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蝉联,犹有舅甥翁婿;
  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溧阳史氏祠堂联。上联典指史鹤龄从康熙年间入翰林后,其子史夔,其孙史贻直,侄孙史贻谟,曾孙史弈簪,女婿于小谢,外甥于敏中、任兰枝、管干珍相继为翰林,世称海内无第二家。下联典指史鹤龄为丁酉年举人、丁未年进士,史夔为辛酉年举人、壬戌年进士,史夔弟史普为己卯年举人、庚辰年进士,史随为戊子年举人、己丑年进士,史贻直为己卯年举人、庚辰年进士,史贻谟为甲子年举人、乙丑年进士,其弟史贻简为癸卯年举人、甲辰年进士,史弈簪为己酉年举人、戊辰年进士。
  ============================================================
  附录一:【史氏祖训】
  〖史氏八行垂训〗
  孝、友、睦、姻、任、恤、中、和。
  〖史氏皇祖十戒训〗
  力戒不孝不悌、不睦宗党、不尚节俭、*、奸盗、嗜酒、行凶、误入优隶、出入衙门、不完国课。
  〖史氏家训〗
  立身、孝友、敬祖先、睦亲族、敬师、取友、教弟子、和邻里、肃闺门、御仆蜱、酬恩释怨、排难解纷、治家敬宾、施药传方、不妄杀、官箴。
  ============================================================
  附录二:【史姓典故、趣事】
  〖尸谏〗
  史鱼,曾经在卫灵公时担任史官。那时,卫灵公宠爱弥子瑕,常常任其为所欲为,闹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史鱼数次冒死劝谏,请求对弥子瑕加以管教,但灵公却始终不愿听从。眼看劝谏无功,史鱼感到心灰意冷。他在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身边,悲伤地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先不要把我的尸体装棺盛殓,放在窗户之下陈设几日再作处置。”史鱼死后,他的儿子就依照遗言,将尸体放在了窗户的下面。卫灵公在听说史鱼驾鹤而去以后十分悲痛,便匆匆前去吊唁。他看见史鱼的尸体摆在窗户下,感到很奇怪,便问史鱼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史鱼的儿子回答说:“我父亲临死一再叮嘱我说,‘我活着的时候没有能够匡扶君主,锄暴安良,死了以后就没有理由按照礼制安葬。”’卫灵公听后,幡然醒悟,领会了史鱼以暴尸窗下劝谏的良苦用心,疏远了弥子瑕。从此以后,卫国的*更加清明,国泰民安,为时人称颂。这就是为后人极力称道的“尸谏”的故事。
  《论语》对史鱼有极高的评价,称赞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
  -----------------------------------------------------------------
  〖史思明的兴衰史〗
  史思明,宁夷州人,原名牵干,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史思明少年时与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长大。成年以后,二人仍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不久,二人同时被唐*封为捉生将。以后史思明又得到了再次提升,担任了大将军职务。史思明骁勇善战,胸怀才略,因此多次建立战功,很受玄宗赏识。有一次,玄宗召见他,亲自赐座,并与之亲切交谈,对他的军事才能大为称赞。玄宗问他多大年龄,史思明回答说:“已经40岁了。”玄宗拍着他的背说:“你好好地努力吧,日后一定会显贵的。”
  天宝年间,史思明因为军功显赫而被授平卢兵马使。唐玄宗这位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风流君主,在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之后,不曾料想正是自己视为心腹的爱将史思明和安禄山,发动了使他*背井离乡的“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兴盛强大的唐政权变得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代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顶峰,然而这种表面繁荣的现象背后却时刻孕育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在执政前期曾勤于政事的唐玄宗,后期则沉迷于酒色丝竹之间,疏于过问国家政事。744年,他纳杨玉环为贵妃之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不理朝政,对贵妃之家赏赐无度,百官敢怒不敢言。朝政被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和李林甫把持着,使得唐朝的*更加黑暗。随着边镇军事力量的不断扩大,许多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玄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可是他已经回天乏力。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权力极度膨胀,他率兵在范阳(今北京)发动叛乱,揭开了唐后期*统一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斗争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做梦也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发动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霓裳羽衣曲》后,他才匆忙布置防御。这时唐朝新募的士兵无力抵挡安禄山的劲旅。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潼关。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了割据政权。史思明在河北老巢与唐军相持着,互有胜负。6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了长安。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撤退,史思明占领了河北。
  安史集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致使众叛亲离。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位之后,史思明屯住范阳,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从此安史集团*了。
  不久,史思明带领军队投降了唐朝。朝廷一方面下诏任命他为范阳长使,河北节度使;另一方面又害怕他再次叛变,派人秘密监视。不巧的是,监视他的事很快被泄露了出去,史思明认为朝廷不信任自己,便再次叛变。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大圣燕王,派兵增援安庆绪,解除了唐军对邺城的围困。同年,史思明杀守安庆绪,收编了他的队伍,回到了范阳黄袍加身,号称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在邯山大败李光弼,乘胜向长安进犯,途中被儿子史朝义和他的部下杀死。
  ------------------------------------------------------------------
  〖史可法死因之谜〗
  距今整整360年前,为明朝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5年。这一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从西北方向攻破南明的江北重镇扬州城,守卫扬州的南明督师史可法以身殉国,史称“乙酉之变”。
  正史和野史中关于史可法下落与去向的记载传说互相矛盾,甚为纷繁。关于史可法之死,到底有多少种说法呢?
  一说扬州城破时,史可法毅然自刎而死。如计六奇《明季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