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2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8:45
名称由来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8:45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 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8:46
合肥作为地名出现,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该书撰于西汉武帝时期,成于公元前91年。谓“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可见合肥作为地名出现至少已经有2100年历史。又或引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述“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以证。《汉书·地理志》九江郡下十五县,只列出县名,县下有注文。“合肥”条有应劭注“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注《汉书》的有多家,不知引自何家。不过,如果引用《史记》的原文,而认为“潮”字是“湖”字之误,则不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将《史记》里的这句话解释得很清楚:“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古人因入海之河流都有潮汐现象,故也用潮指入海的水道。从张守节注文可以看出“南北潮“指的是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淮水在宋代以前是直接入海的)。可见《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合肥南北有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是皮革鲍木的集散地。“皮革鲍木”应释义为“皮、革、鲍、木”。在古代,皮指连着毛的兽皮;革指经过加工的去毛的兽皮;木泛指竹木;鲍则是指咸鱼、干鱼和盐渍鱼,泛指水产品,不是指海产的鲍鱼。
至于“合肥”这个地名的涵义,《尔雅·释水》说:“归异出同流,肥”。《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训诂书,作者佚名,产生在春秋到三国这一时段内。与《史记》产生的年代相同或相近。以该义理解,施水(南淝河)与肥水(东淝河)汇流于良余山(今将军岭)而南北向分别流入长江、淮河,两水是“归异出同”之水,谓之肥。肥或指水的异流同出之地。又,郦道元《水经注》“肥水”条有“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句,该意也与《尔雅》义合。可见“合肥”的本意是异流的两河在此汇流。古代大批量的运输主要靠水运,合肥的地位因具有两条入海水道而驰名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