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李煜的两首虞美人的对比评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23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03:16

  1.虞美人① 赏析
  ————————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虞美人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释 ]

  芜:音无,①田野荒废,丛生野草。②乱草。
  难任:不堪,不胜。

  [评析 ]

  这首词是怀旧之作,词意比较朦胧,与其他词作直接坦露胸臆略有不同。开篇写出“凭栏”所见初春景色,但盎然的春意并未能驱散主人公心头的愁云。艺术上这叫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主人公独自赁栏“半日”而“无言”,可想见心情的沉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临风,默默无语,脸上的神情痛苦不堪。到了晚上,新月初升,小院里风吹翠竹,声声入耳。主人公依然栏边,回想着往事。这耳畔竹声,眼前新月,与当年南唐宫廷里的景象何其相似。神思恍惚之中,他的思绪回到了当年,眼前又浮现出往日欢乐的场面:池塘里春风荡漾,薄冰初融,池畔嫔妃围坐,酒杯交错,笙歌齐作。君臣同乐,不知今夕是何夕。“烛明”二句陡转,写凭栏后转回室内。画堂里,明烛高照,炉香袅袅,场面不失富丽,但寂静无人,没有一丝生气。对镜自照,满鬓白发,意识到自己年老体衰,生命行将消逝的悲伤不觉袭上心头。莫非此生将老死于此?命运真是捉弄人啊, 一国之君变成了俘虏,从天上附落到人间,这样孤独寂寞、悲伤屈辱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他的内心翻江倒海,几乎无法控制和承受。李煜后期的词作,都深深打上了他的生命烙印。从词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些词已超越了诮歌的歌辞功能,而变成了一种抒发自我人生感受的特殊形态的抒情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03:16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前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从全词看,充满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全词描写生动,笔触细致,情景融汇,由景见情,由情生景,借伤春以怀旧,借怀旧以发怨,借发怨以显痛苦,结构精妙,意象生动,在感情上十分挚烈,艺术手法上相当成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03:16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赏析】
这首词是怀旧之作,词意比较朦胧,与其他词作直接坦露胸臆略有不同。开篇写出“凭栏”所见初春景色,但盎然的春意并未能驱散主人公心头的愁云。艺术上这叫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主人公独自赁栏“半日”而“无言”,可想见心情的沉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临风,默默无语,脸上的神情痛苦不堪。
到了晚上,新月初升,小院里风吹翠竹,声声入耳。主人公依然栏边,回想着往事。这耳畔竹声,眼前新月,与当年南唐宫廷里的景象何其相似。神思恍惚之中,他的思绪回到了当年,眼前又浮现出往日欢乐的场面:池塘里春风荡漾,薄冰初融,池畔嫔妃围坐,酒杯交错,笙歌齐作。君臣同乐,不知今夕是何夕。
“烛明”二句陡转,写凭栏后转回室内。画堂里,明烛高照,炉香袅袅,场面不失富丽,但寂静无人,没有一丝生气。对镜自照,满鬓白发,意识到自己年老体衰,生命行将消逝的悲伤不觉袭上心头。莫非此生将老死于此?命运真是捉弄人啊, 一国之君变成了俘虏,从天上附落到人间,这样孤独寂寞、悲伤屈辱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他的内心翻江倒海,几乎无法控制和承受。李煜后期的词作,都深深打上了他的生命烙印。从词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些词已超越了诮歌的歌辞功能,而变成了一种抒发自我人生感受的特殊形态的抒情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