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00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1

中国经济近几十年保持较高增速的增长,既不是高速发展,也不是高速跃进。毕竟过快的经济增长将会带来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加剧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中国过去十年经济总量整整增长了200%,中国经济总量现阶段超过51万亿元,在2011年就超过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长方面,2012年各地区城乡人均收入增幅不尽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间。国家实力强大、民众生活富裕是全体国人的梦想。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的五至十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速大约在7.8%至8.2%之间。
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21万亿元,总比增长超过1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5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近年广义货币发行量处于高位。
虽然2012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成“V”走势,春节后曾出现短暂放缓情况,但下半年开始消费市场逐渐回热,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商务部预计,2012年全国社销总额将突破21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1年时的51.6%提高至55%左右。
2012年实际完成零售总额为20.7167万亿元,与上一年度比增14%。
未来10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多,居民收入也将翻一番,国家实力更为强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将会更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更多。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为中国经济受到欧债危机冲击,市场需求低迷,大宗货物价格降低,工厂开工率不足,失业率上升,但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达到了7.8%,同期印度为6.1%,美国仅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业先后实现见底回升,截止一月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0.6% 以上,今后两三年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期,2013年经济运行态势将会好于去年,经济增长率有望实现7.8%至8.1%的增长,但既不会大幅增长,也不会急剧下滑。
  2012年已经过去,最后一个月经济有两大看点:一是受蔬菜价格上涨推动,CPI将继续回升;二是投资见效,制造业经理指数为50.6%,与上个月持平,从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现小幅回升,二月份物价指数上涨2.3%,轻微加大,这主要是春节期间购物活跃所致。
  不仅如此,宏观经济在年末出现众多可喜变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标持续回升,再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制造业指数连续四个月由负转正,一系列数据成为印证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最新证据。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8%,较三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对应全年增速约为7.7%。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房销售的持续提速,是拉动四季度相应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景气度回升的主要驱动力。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8%,经济总量超过50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总量的13%,约为美国的39%,但美国近年仅保持较低水平的增长率,2012年仅为2.2%。
2013年为中国经济恢复期的第一年,但还会稳定增长,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间,中国上一年度GDP为5.19万亿,2013年经济总量将达7万亿。
稳增长成为2013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侧重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不会大起大落,既不会急剧增长,也不会大幅回落,属于经历欧债危机之后的恢复性增长。
但由于钢铁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及其我国**存在的变数,以及美国正忙于应对财政悬崖危机,美国经济面临6000亿美元额度的增加税收、减少财政开支的双重夹击,美国经济后期难免重振乏力,如果态势急转直下恶化,将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美国、日本先后启动量化宽松*,将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这会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我国经济增长还会保持较高增速,并且,由于存贷款利率处在低位,通胀压力将会轻微加大。
对此,中国的企业界应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应对2013年的经济局势,顺势而为,未雨绸缪,早作计划,拓展市场,以争取生产企业的更好收益。
强国、富民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摆脱农业大国帽子的中国正在向着工业大国迈进,加速追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国家实力在持续增强,正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2010年起的10之内,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要再翻一番,到期就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国民民众社会收入水平高低悬殊,高低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大约*创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国平起平坐,到 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再到2049年,在新中国创建100年的时候,就将会全面超过美国,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实力、科技竞争力依然很强,不可小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1

解读中国未来5年的增长与改革
摘自:中国财经报网

近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信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未来5年的增长与改革暨《北大国情报告:在朗润园读懂中国》新书发布仪式”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举行,众多专家集聚一堂,共同解读中国改革。

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

*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赵昌文认为,国企改革仍然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方向的前提下推进。国企改革现在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做强、做优,然后是做大,逐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他解释说,国企改革需分为三类。第一类商业型国企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整体上市。第二类公益型国企要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第三类自然垄断型国企要符合“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监管”的方针。他强调,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国资委授权的出资人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经营主体。国有资本布局的结构调整,不是体现在让国企消亡,而是体现在股东的进退。

在赵昌文看来,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问题至关重要,允许将部分国有资产转化为优先股,在一些企业内探索实行员工持股等。和*国企相比,地方国企数量上占多数,改革任务也不尽相同,地方国企改革要和地方债的化解、投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财税*等问题相结合。

中国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认为,周期规律是制约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在周期性波动中实现,而这次周期调整无疑时间更长,内容也更加复杂。原因在于:第一,从扩张失衡环境背景看,通过高额投资派生出的产能过剩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第二,从扩张失衡形成机制看,中国经济面临更为复杂的存量调整和局部资产负债表修复问题。第三,从调整进程短期中断看,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行为中断了早先调整,加剧了失衡。第四,从叠加结构调整特点看,要素价格上升和重工业接近峰值倒*转型升级。

卢峰认为,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塑造了近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目前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与周期调整最后阶段,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有必要加大稳增长与防风险的*举措,使关键领域的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由此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充分释放市场创新力量,激活新经济增长因素,更好发挥新型大国能动性,有效拓展全球经济增长空间。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需相互提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教授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机制失效归于过去传统的“双轨制”模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双轨制,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双轨制),尤其是金融抑制已经引发了很多结构性问题和风险。因此需要有新的金融形式与金融渠道来支持创新和产业升级。要放开准入,开放市场,改善监管。在分析金融改革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时,黄益平教授谈到,不应该把金融市场放在实体经济的对立面,要相信市场,需要创造改革秩序和前提条件,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金融体系自身的稳定,使金融体系充分支持实体经济。

医改需在筹资和服务模式上突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认为,短时间内中国仍然会在劳动力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从相对衰落的制造业转型到现代服务业是必然选择。医疗健康行业才是21世纪中国经济的龙头产业,投资健康、医疗行业,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

刘国恩强调,中国医疗*改革必须解决两大问题:筹资模式和服务模式。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医疗服务需求风险很大。中国原有的医疗筹资制度,即以公立医院为主的“补供方”模式需要改革,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需方”模式需要建立。这需要建立大病医保及多元商业医保的补充。

刘国恩认为,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革要艰难得多,应发挥医保“补需方”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助推基层全科医学体系的建立,并促进医生多点自由执业;靠技术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医务人员的有效调动和配置。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