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出自于谁写的什么小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0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1

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出自于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

一、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祖籍浙江温州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吴敬梓精熟《昭明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二、严监生人物形象:

严监生是广东高要县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严贡生之弟,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

严监生在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两茎灯草》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依据这篇文章,一般将其解读为“中国经典的吝啬鬼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1

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的解析:

严监生是清代作者吴敬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个吝啬的有钱人。

小说经典原文片段:

严监生是广东高要县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严贡生之弟,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

严监生是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



严监生形象说法:

到21世纪,人们对严监生的评价已经由单一的"吝啬鬼"形象转变为多元化、多方面的客观分析,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说法:

1、贪婪吝啬的负面人物
严监生由于"两茎灯草"的故事而被国人所熟知。他因在临死前对两根灯草斤斤计较而被指责。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勤俭善良、慷慨的正面人物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高明的,他摹写严监生临死时的场景可谓"很真实",真实得让人身临其境。但他又是高傲的,不愿意直接告诉世人严监生的诉求,而是用赵氏的话把严监生其人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吴敬梓是很佩服严监生其人的,同时又同情他的遭遇。

3、多面、复杂立体的中性人物

在对严监生为兄打官司、哭王氏、立赵氏、生活中省吃俭用、临死前对两根灯草的耿耿于怀等经典情节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后,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说服力较强的说法:严监生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2

严监生是出自于《儒林外史》这个小说,《儒林外史》这本小说是清代吴敬梓创造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14年,全书56回。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接入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成了对当时的一个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作出了对于人性的守护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运用的恰到好处,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采用了高超的讽刺。使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他开创了以小说之家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严监生他的名字严致和,然后他的书没有读多少,他这个官职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个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个灯草严监生觉得废油。

讽刺了严监生,他的一个小气。在儒林外史当中,严监生其实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对功名的追求十分的看重。即便是自己病重,也不舍得花钱医治。这个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于自己的吝啬,但是也应该认识到严监生的一种复杂性,在性格当中有劣势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和不乏人情的一面。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2

严监生在《儒林外史》中只活了一章,却是全书最悲情的人物。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监生是他的身份。
严监生是严家老二,上头有个哥哥严贡生。
两人虽是一母所生,但是性情迥异。严监生谨慎胆小,遵纪守法;严贡生狡猾无赖,是当地一霸。
严监生从父辈那继承了几亩田的家产,凭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和苦苦积攒,终于有了几万钱的家产。
而严贡生却将家产挥霍一空,家里的日子是捉襟见肘。为了维护面子,只能从后门偷偷运出家具来卖。
严监生的出场是由严贡生牵出。严贡生犯了官司跑了,官府找不到人,就去找严监生。
严监生生性担心,遇到事情只能求助两个舅哥——王德和王仁。
古典小说里取名字很喜欢用谐音。
“德”和“仁”是儒家追求的典范,单看很不错。
可是,跟着姓氏“王”,谐音“忘德”、“忘仁”。
事情也证明这两个舅哥所做的事,皆违背了读书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严监生的一番话从侧面道出了严贡生的混账。
严监生不能丢开家里,严贡生犯了事,反而拍拍*走人了,很是潇洒。
差人不去寻严贡生的老婆,专挑软弱的严监生欺负,也知道可以从严监生那里敲诈到钱。
最后,严监生花了十几两银子帮哥哥解决了官司。
这是作者写严监生第一处花钱。
第二次写他花钱,是他妻子王氏生病:
“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每天都请四五个医生,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用的都是名贵的药材,足见严监生对妻子的深情。
反观后来他自己生病:
“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妻子生病舍得花钱给她吃人参,自己生病却舍不得吃人参。
严监生如果是吝啬鬼,也是一个有感情的吝啬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5:23

严监生是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

小说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

严监生是广东高要县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严贡生之弟,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

严监生是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他爱财、聚财,但有时慷慨。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的一面,又时有慷慨,不乏人情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直到现今,他的形象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