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6:35
我国有些教师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提出“向40分钟要质量”,并且已经积累一些经验。首先要根据目的要求,内容多少,重点难点,学生的条件,以及教学设备等,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其次,要注意节省时间,特别是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抓住重点,不能企图一下讲深讲透。要安排一定的练习时间。通过练习的反馈,再采取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练习。再次,要注意尽量安排全班学生的活动,如操作、口算、笔算练习,解应用题等,避免由少数人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要注意在一节课内提高学生的平均做题率。此外,还要注意选择有效的练习方式和收集反馈信息的方式,以便节约教学时间,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上面谈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绝大部分是要在课堂内进行的。但是有些教学内容,如测量,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到操场或校外进行实际观察和测量活动。还有些教学内容,如利息和保险的计算,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到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去访问、调查。把数学教学活动社会化,虽然多花一些时间,但是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即使是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课堂教学一般都采取班级授课制,其特点是拉平取齐,按照统一进度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现代教学论提出加强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前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强调把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美国恩德希尔在《小学数学教学》一书中还设计了一个大组(全班)、小组和个人相结合的教学示意图,(如下图)。
近年来我国也有些教师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分组教学。例如,有的教师把全班按照数学水平分为甲、乙、丙3组。对甲组学生鼓励学习,在达到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带有综合性、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对乙组学生要求掌握好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困难的适当予以帮助。对丙组学生则多加辅导,使他们逐步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这样教学的结果,全班的数学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高。由此可见,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无论在国外或国内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很多。怎样选择好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要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前苏联莫罗著《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中就强调,“对那些促进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给以更大的注意。”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提高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探究。要做到这几点,就要慎重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数学课上,选用讲解、说明等方法,教师的活动较多,而学生的活动较少,就不如采用问答、研讨、探究、引导发现等方法。后几种方法,学生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排斥使用讲解、说明等方法。例如,在较高年级教学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时就可以使用。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年级、不同条件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也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于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不一定完全一样。例如,在学生活动能力较强的班上,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而在学生活动能力较差的班上,就需要教师多给以启发、引导。有时在一节课内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以弥补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通过操作,采用引导发现法,然后再辅以教师的概要的讲解。
(二)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上面谈到有些教学方法本身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也有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有些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相对地说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较差,就更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另外,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比较差的情况下,也需要注意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说明学习新知识的目的,通过直观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精心设疑促使学生探究等。
(三)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前面研究教学目标时谈到了儿童认知规律。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也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这一规律,教学某些内容时要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操作。特别是遇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少感性经验的时候,更要注意通过操作,给学生建立表象,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对抽象的概念、法则的理解。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要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凑十的方法。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要通过实际量它们的边长,用三角板的直角比量它们的角,并且进行一些拼、摆活动,来认识它们的特征。教学简单应用题时,也可以通过操作来分析数量关系。例如下图,通过摆学具,使学生理解白圆片比黑圆片多,白圆片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黑圆片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黑圆片多的;从8个白圆片里去掉跟黑圆片同样多的5个,剩下的3个就是比黑圆片多的,所以要用减法计算。不仅在低年级要注意操作,在高年级教学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也要重视操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最容易揭示所学概念或法则本质特征的学具,使学生操作简便省时。课前要设计好操作的步骤。
2.进行操作要同思维和言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教学34+2和34+20,要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思考,从整捆的和整捆的相加,单根和单根的相加,抽象概括出要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如果只用操作来验证一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那就失掉操作的重要意义。但是也要明确这样一点,操作、直观是认识概念和理解法则的手段,教学时要注意逐步脱离操作、直观,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重视操作、直观,并不意味着教学任何内容都从操作、直观开始。有些新知识学生可以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就要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迁移类推。
(四)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这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另外,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会思考问题,就为进一步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选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还需要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做出努力。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强调要“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就是说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2.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发展思维能力。为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法则、应用题时都要分析其发展思维的有利因素,根据其特点有侧重地发展思维的某些方面。例如,结合教学100以内的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结合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法的笔算以及应用题的教学,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结合运算定律的教学,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归纳、演绎推理能力。还可以结合一些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例如,结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教学转化的思考方法,即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的旧知识;结合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等。
3.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思维过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往往不能分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能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或者不能完整地表述解题思路。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直观,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学生有时不会正确地表述,教师要适当给以帮助,解答应用题时要教给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叙述自己思考过程的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说,通过互相说给同学听,便于培养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思维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思考,互相评价,发表不同意见,活跃思路,并且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维。例如,中年级教学x+5=12,学生算出“x=12-5,x=7”以后,可以提问,“你根据什么这样算?”教学25×13×4,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简便算法,还要能说出根据。还要注意学生判断的逻辑严密性。例如,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提问,“12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2是倍数,3是约数。这个判断对不对?”学生回答后要说明理由。总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巴班斯基研究证明,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度。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等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思维的敏捷性从低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如教学口算时要逐步提出适当的速度要求。教给学生一种计算方法,经过一定练习后要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以便于进一步提高计算的速度。例如,教9加几、8加几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得数与第二个加数有什么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想一想怎样能很快算出得数。培养思维敏捷性,要注意要求适当,向学生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使学生过分紧张。
思维的灵活性也要从低年级起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途径:(1)对于一些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可以加强对比练习和混合练习。例如,加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够随着数目和运算符号的变化迅速地确定解题的方向。(2)加强变式练习,既可加深学生对概念、法则的正确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低年级教学长方形的认识,要出现摆放的位置不同的长方形;中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要有把不同的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的情况,还要有一些不均分的情况。(3)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练习,如低年级让学生找出加法表、减法表、100以内数目表的排列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一个角度迅速转向另一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教给某一种计算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说出或使用自己的算法。有些应用题,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法,并且比较哪种简便。有些题还可以让学生找出多个答案,如5+()<9。这些练习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发散思维的成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但是教学时要注意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恰当地结合起来,不必要求学生举全,而要弄清和掌握基本的、简便的方法,否则会浪费时间,反而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时期内的学生成绩、教育和发展程度上,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这就是说,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要达到上述要求,除了前边谈到教学目标定得适当,教学组织形式选得合适外,还要考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的差异,还有智力、认知方式以及性格等的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当面向全体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大多数学生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而因材施教时就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对后进生要更多地运用操作、直观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一般不能采用活动强的教学方法。进行练习时也要多加检查与辅导。但是对于思考差的依赖型的学生,也要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学习思考,避免都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想,怎样做,以便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更多地放手,不断提高他们思考和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