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为抓手,围绕分解落实产业助推、百企改造、骨干攀登、强企闯关、科技强企、项目倍增、融资突破、减负提速、素质提升、温暖激励等十大计划,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凝聚发展合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调整,努力保持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职责分工
1、聘请市内外专家对主导产业进行科学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重点培育壮大海洋工业、现代制造业、金属冶炼加工业、新兴产业、农(海)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度假、健康养生等七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提升。(市发改局、经信局、海渔局、农业局、旅游局、民政局负责)
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个明确技改,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技改工程,以持续不断的技改投入做大做强企业。年内,重点实施好福喜农牧扩建、黄海汽配扩规、佰德信汽车尾气催化剂等十六大技改项目,确保全年完成技改投入35亿元。(市经信局负责)
3、对30家重点企业和20家成长型企业逐个走访,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研究激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向高的攀、与快的赛、同强的比,形成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年内,确保培育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23家,其中过5亿元的3家,过10亿元的3家。(市经信局负责)
4、坚持以提高效益、增加税收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骨干企业,引导企业闯关跨越、争当功臣,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贡献份额。年内,确保纳税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其中过5000万元的2家、过亿元的1家。(市经信局负责)
5、引导企业主动争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争创国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等自主创新平台,推进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年内,确保新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省创新型企业各1个;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2个;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立项各4项,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个。(市科技局负责)
6、牢固树立项目中心意识,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好项目就是抓科学发展”的理念,实行领导精力、人员编制、资金经费、考核机制、干部使用等向项目建设倾斜,形成重视项目、重抓项目、服务项目的浓厚氛围。年内,在实施好总投资206亿元的88个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3个,同时抓好造船公司、金华集团、环建集团、乳华纸业等企业的与外合作,推动企业挂强靠大、做大做强。(市大项目办、商务局、经合局、经信局负责)
7、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服务,抓紧组建中小企业信用联盟,探索设立科技银行,加快农信社改制,引进市外金融机构,吸引风险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对具备条件的企业逐个研究上市计划,加快推进12家企业的上市工作,通过融资突破促进发展突破。年内,力争为金牌饲料、黄海汽配、中机模具股权融资9000万元,明年为双连制动、大景区、韩孚生化股权融资9000万元。(市金融办负责)
8、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审批事项,减少涉企收费,规范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效能。年内,取消、暂停、减免涉企收费项目22项,精简审批事项259项,压缩比例达到54%;完成涉企中介服务机构的清理规范工作,降低涉企收费标准,原则上中介服务收费在最低标准的基础上下调20%,其中市里确定的重点项目在最低收费标准的基础上下调50%。(市监察局、物价局、行政服务中心负责)
9、大力实施“人才兴企”计划,以企业家和干部职工素质提升推进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企业高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负责人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快发展。组织开展好“首席技师选拔”、“金蓝领工程”等一系列技术比武、骨干评比活动,通过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逐步推动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提升,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经信局负责)
10、全面落实提高企业家社会待遇十项措施,体现市委、市政府对企业家的关怀,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争当企业家”的社会环境,激发企业家的发展热情和工作干劲。(市经信局、卫生局、文广新局、体育局、组织部、宣传部、总工会负责)
三、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对工业振兴“十大计划”进行分解是落实全市工业振兴大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十大计划”深入实施的必要途径,对于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分解落实工业振兴“十大计划”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成立专门班子、组织得力人员,认真搞好目标论证、加快制订相关措施,为保障“十大计划”深入实施做出应有努力。
检封车间现有青工255人,占全车间人数的70%以上。青工是检封工作生产的主力军,因此,提升青工的技能是必要地、迫切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搞好教育培训工作是前提。
为深入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充分调动全厂广大青工学技术、学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检封团总支做到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制度,使广大团员青年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让更多的青年人增加了相互交流、沟通、学习和提高自我的机会,增强了青年团队的向心力,为年青人提供了更多、更好、更广的展示舞台,从而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
1、教育培训工作要从新进厂青年人入手。
近两年新进厂的人员比较多,对于刚刚步入企业的团员青年而言,正处在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团总支从思想教育到技能培训一步一个脚印热心地服务青年:
(1)团总支以开展“六个一”主题活动为契机,加强思想教育,使团员青年的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2)定期召开大学生座谈会。邀请车间领导与刚进厂大学生座谈,通过沟通、交流、提建议等多种方式,使新人能更快融入到检封这个大集体中来,更快地适应新的岗位,也为车间做好对新进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打下了扎实地基础。
(3)组织新进厂大学生参观检封车间工艺流程,使新进厂大学生熟悉车间情况,让这些新鲜的“血液”快速“流动”起来,积极地投入工作。
通过参观大家分别了解了大张检查、裁切、小张联动生产线、清分机以及塑封装箱生产线等工艺流程,对检封车间的生产工艺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每个流程之间的紧密关系,进一步树立了大局意识和精品意识。
(4)新进厂职工技能培训。培训重点讲解了手工数钞操作技能。针对数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过数的操作要领、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和规范操作演示。举办培训活动,增强了新进人员的数管意识和数字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实际操作能力。
2、提升在岗青工的技能水平。面对车间生产时间紧、任务重的生产形势,检封团总支围绕车间中心,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大力提升员工的创造力、学习力:
(1)组织举办“日问日答日提高”活动,从而增加团员青年对机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部件作用与性能的了解。
就拿近几年引进的清分机等设备来说,自动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青工的要求也在提高。小张清分机检验是一项新技术,是团总支培训计划的重点之一。在车间领导的帮助下,我们邀请工程师利用现场的机器给大家介绍了清分机的各主要模块和传感器的构造和作用,根据大家平时生产操作中的难点作了详细的讲解,确保生产过程中产品和人身安全。
(2)大张检验工序培训。团总支多次组织举办知识交流共享会,安排技术全面的师傅面对面的对团员青年进行技能培训、经验传授等。
针对大张班组,有目的的进行了技能培训,对生产中易出现的漏废及薄弱环节,用废品实物样边操作边讲解,加强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经验传授,信息共享。同时,加强对青工“一对一”导师带徒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青工学习技能的热情,实现员工整体应变能力的提升。达到验证操作人员判废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目的。
(3)转变培训思路,培养多面手。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生产需要,组织数扎人员学习产品公差样张,培养多面手,提高联动线班组的应变力和战斗力。在人员紧缺时,也可以随时顶上拆包或清分机岗位,从而保持联动线的高效畅通。
二、开展竞赛比技能
检封团总支围绕车间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营造青工学习技能热情,通过比赛把造就高技能人才与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相结合,调动青年员工劳动热情,提升操作技能。
(1)组织裁切工技术比武。裁切工序是检封车间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裁切工技能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车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比武内容包括理论答题和实践操作环节两个方面,比赛不仅能查找存在的不足,也提升了裁切队伍的整体素质。
(2)举行小张清分机操作技能比赛。比赛项目包括清分机基本操作、查看平衡报告、读懂英文故障提示信息并正确处理、开机前的设备检查等。
随着小张清分机和清分中班的增加,清分机操作人员将增加60%。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对清分机日常工作的正常高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比赛有利于全面了解清分机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技能水平,为车间清分机转岗人员的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清分机操作人员抽查技能赛是开展的系列比武大练兵活动之一。随着检封工艺改革的不断深入,清分机在检封成为重要环节,清分机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成为质量控制关键点。为提高和检验清分机操作人员技能水平,鼓励青工学习技能的热情,为优质高效完成生产任务奠定基础。
(3) “检封车间技能比武选拔赛”在大张、数扎岗位拉开序幕。技能比武选拔赛是配合总公司团委“2012年印制青工检封技能专场竞赛”活动而举行的,竞赛活动的目的是提升青工技能水平,推动青工振兴计划。
我厂在大张、数扎岗位组织了技能比武选拔赛,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比赛,有四名青工脱颖而出。在总公司团委举行的活动中,我厂选手克服比赛中存在大张工艺和我厂工艺不一致、数捆设备和我厂设备差别较大等困难,积极调整,适应比赛条件,取得了较好成绩,刘春莉获数捆比赛第二名,赖亚中进入大张比赛前六名。
摘要: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实现“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我国在出台4万亿扩大内需政策基础之后又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物流”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如何在十大产业规划实施中把握市场机遇、迅速抢占有利市场,是商业银行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仅从钢铁行业为出发点,对2009年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计划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钢铁行业; 产能过剩;联合重组
中图分类号:F4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3001
1控制产量,扩大需求,减缓行业景气下滑
(1)通过加大对铁路、公路、城建等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扩大各行业对钢材的消费量。
(2)通过关税调整,提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逐步恢复对以来料加工等贸易形式的进口钢材征收关税和17%的增值税,维持普通产品(生铁、钢坯、长材)10%-25%的出口关税等方式缓解国内供求平衡矛盾。
(3)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
2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国家一直倡导的钢铁企业的发展目标。应该说目前钢铁工业存在着很多问题,都与钢铁行业、企业组织比较散乱、集中度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加快联合重组,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是钢铁工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在此次政策出台后,钢企间的兼并重组将得到进一步的加速。
3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实现产品结构调整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是实现钢铁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在金融危机压力的影响下,企业处于极度困难时期,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多数企业可能会力不从心,因此规划确定了重点支持的原则、方向、内容,对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钢铁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减少个人决策的空间。
4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加快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工业文化
毋庸置疑,东北是中国工业文化尤其是重工业文化成长的基地或摇篮。曾几何时,在这里聚集了全国10%以上的重工业,多少个“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第一艘巨轮、第一辆汽车、第一辆机床、第一炉钢水……也正因为此,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培养出了声震华夏的一大批产业工人。
长期以来,在国家的强力扶持下,东北在大工业生产方面形成了一定基础。在大生产文化氛围的渲染下,这批产业工人正义感强、为人敦厚朴实,有较好的组织化、伦理化性格,对工业化大生产有很好的适应性,在他们身上能较好地体现出严明的纪律与敬业精神,但是,在东北工人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养成的惯于吃“大锅饭”、因循守旧、听命于上级、创新精神差等方面的倾向。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挖掘产业工人文化中好的资源,来为提升东北地区的竞争力服务。
商业文化
尔北传统文化积淀并不如南方深厚,但面子文化却要深蒂固。豪爽好客,替人着想的文化理念没有错,但不看对象、不问是非地无原则地处理商业关系,是行不通的。东北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特点,比哪儿都来的强烈。与“亲兄弟,明算账”的智慧相反,东北人往往是对外乡人也不算账,酒杯一端,啥都好说。时间长了,往往又向另一个极端演变。即对商业上的诚信并不恪守。而在现代西方商业文明社会里,这个次序一般是法、理、情。重视哥们意气的江北人尤其应该从这个差异当中吸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更加有效地处理商业生活中的细节问题。
东北亚各国资源丰富,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东北位于东北亚区位中心,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应大力建设面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地域文化,豪爽利市、诚信为本的商业文化,从而为东北的振兴形成强大的助推力。
农村乡土文化
事实上,东北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走在前列。早年出版的《新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思想文化建设体系在改革开放中未被重视,都遇到很大问题。
东北冬季农闲时间较长,春节前后,常见觥筹交错、一醉方休的“酒文化”和花样迭出、通宵达旦的“赌劲头”。这种情形在广大东北农村地区绝非个别现象。20年前常见的民间自发的玩花船、舞狮子等娱乐活动似乎已成为尘封的记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村人的娱乐方式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这的确发人深省。其实,农民们的文化活动不仅是在春节期间才显得贫乏,平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次“文化下乡”活动都会有人山人海的群众围观,这从一个侧面不也正衬托出了农民们娱乐活动的极度欠缺吗?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争看脱衣舞表演”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文明较好的地方,农村的条件也是比较好的,东北理应在消除城乡差别、丰富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探索,并走到全国东北振兴的文化定位
首先,需要开放的文化。从自我本位向开放的社会转变,比如在环境建设上要注重外来人员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习惯性做法。举例来说,在酒宴文化方面,就要注意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惯例接轨。东北人应该注意接受、尊重并欣赏外来客人的风俗习惯,乐于吸收外来文化中有竞争力的做法。改变等级社会、身份社会,善于挖掘并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其次,再造精英文化与学术文化。要彻底改变目前理论研究中严重脱离实际,学风浮躁、肤浅,假、大、空文章盛行的现象。东北振兴要求学术文化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二者并重,相互验证,相互推动。东北的学者应该提倡良知,以不能创新、脱离实际、云里雾里的文字游戏为耻,以推动真正的学术精英阶层的再生为己任,为振兴做一点实事。
笔者结合县教育、民政、农业、扶贫和残联等部门,对2009年以来滑县“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推进情况进行调研活动。通过走访询问、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了全县技能振兴工程的一手资料,深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培训学校情况和参训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就业愿望、意见建议等。
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进展情况
2009年至2013年,共实施各类技能培训86755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41420人,“阳光工程”8931人,“雨露计划”24794人,退伍军人培训1100人,残疾人培训2898人。职业教育毕(结)业7612人,目前在校生2588余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4085人,其中初级8541人、中级4176人、高级以上1368人。目前全县持《职业资格证》人数2.47万人,其中初级1.7万人、中级0.63万人、高级以上0.14万人。
2014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5000人,至目前完成1923人,占任务总量38%;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500人,至目前已完成高级工147人,预计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600余人。
(一)六路并进,合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由县人社部门牵头,教育、民政、农业、扶贫和残联等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人社局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培训工作,指导全县10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大力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实行“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免费化,切实把国家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工的参训热情,同时将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有机结合,提高创业培训后的创业成功率。
教体局整合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筹建了职教中心和裳华职业教育学院,目前可容纳学生1万多人,开设机械工程、电气电子工程、轻工、建筑工程、计算机、工商管理、财会、人文等八个系,33个专业,形成以工科为主、经管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农业局主要针对种植、养殖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重点扶持了八里营乡万亩洋香瓜和高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扶贫办利用国家级贫困县的优势,针对重点扶贫乡镇、扶贫村推进“雨露计划”。县残联以改善残疾人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实现其自身权利和人生价值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符合残疾人自身状况的各种形式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民政局积极开展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培训。财政局用足用活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并配备专职人员,对培训班的开班、培训、鉴定全程参与,及时拨付资金,落实优惠政策。
(二)培育特色、打造品牌。以手绣制作为主要专业的“安绣职业培训学校”,在社会上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大,在校学员培训结业后,坐在家里便能完成作品,由公司统一回收,形成了“公司+培训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特别受到农村妇女欢迎。以牙齿成型为主的“蓝霖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半年以上的长期培训班,学员结业后,赴发达地区就业,因其专业的稀缺性,达到了学员高薪就业的目的。烧鸡作为滑县特色名吃,享誉全国,由县烧鸡协会承办的职业培训学校与职业技能鉴定站充分发挥作用,开展烧鸡制作专业人员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在促进县内行业发展的同时,部分技师外出创业,扩大了市场规模,带动了行业发展。
(三)实施政策引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滑县积极发挥各类补贴扶持作用,引导各类群体参与培训,以服务企业扩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为思路,依托职业培训机构,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开展不同形式、多种层次的技能培训班。
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切实突出服务职能,以见面会的形式,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牵线搭桥”,将培训班办到企业。在光洋超市、圣君超市、国宾大酒店等开业之前,县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积极与他们沟通、了解,详细掌握企业所需工种、人数,有针对地举办培训班,把服务贯穿于招工、培训、就业全程。五年来,累计为光洋超市培训员工399人,为圣君超市培训员工371人,为国宾大酒店培训员工21人,既为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员工,又为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学员提供了就业岗位,打造了双赢互利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是组织实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利用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等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培训补贴优惠政策,引导下岗失业等困难群体参加再就业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开发,实现失业人员技能提升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425人。
三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培训中心利用二十二个乡镇就业服务工作网点,长期开展创业培训工作,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各类群体开展创业培训,将创业培训补贴与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开展创业培训2585人,创业率达90%,带动就业7100余人,发放小额贷款4.49亿元,大力发挥小额贷款带动作用,消除启动资金这一创业瓶颈,优化了创业环境,营造了“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尊重创业”的良好环境。
(四)大力推进技能鉴定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县技能鉴定中心在职教中心、裳华职业学校等职业教育院校大力推行学历证与资格证“双证”制度,每届学员毕业前,对其进行统一考核鉴定,形成了技能人才原始储备。与县人才办、县总工会、产业集聚区等多方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职工技能大赛,三年举办一届高技能人才评选。为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县技能鉴定中心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在烧鸡协会、中科辉煌、电力、粮食等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采取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定等方式组织实施考核鉴定,重点评价执行操作规程、解决技术难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真实的反映了企业职工实际能力,取得了很好反响,为滑县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滑县作为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年均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35万左右,每年技能培训量保持在8000余人,年职业技能鉴定2000余人次。这此年在省、市正确领导下,虽然已初步改善了人才队伍的技术结构,但还存在着培训机构基础差,劳动者观念陈旧;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力度欠缺,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有待提高;劳动者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缺乏;企业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由此可见,培训机构、劳动力与企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滑县作为省直管县,希望省厅对我县加强指导,做好政策、业务上的衔接,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以尽快适应省直管县的高标准要求。
(二)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多头管理、资金分散、监管困难,建议上级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动态管理,确保补贴资金安全使用,发挥补贴资金最大效益。
(三)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制定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对实施校企合作效果好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培训补贴、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深化合作模式,职业机构要根据企业需要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养。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四)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职业资格证社会认知度。由于有些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不认可,待遇不落实,严重影响了劳动者办证的积极性。建议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的监察力度,提高社会对职业资格证的认知度,对持证人员工资待遇不能与技能等级挂钩、有证无证待遇一个样的情况制定惩戒措施,提高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积极性。
关键词:特大镇新型城镇化江苏
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透露,对于10万人口以上特大镇或将升级为市。当前,国家正在抓紧修订设市设镇标准,优化设市设镇模式。对于特大镇的界定,目前能掌握的材料只是设定了10万人口规模的门槛。2015年,江苏省10万人口以上的乡镇为95个,其中仅苏州就占据27席,显然,对于以乡镇经济发达著称的江苏省来说,单纯以人口规模来界定特大镇是不合适的。笔者认为,江苏省特大镇的界定应该是镇区人口10万以上,经济总量2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在产业集聚辐射、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已经发挥着城市副中心作用的乡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为665%,高出全国104个百分点。当前,江苏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举措,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江苏特大镇发展,发挥特大镇在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
一、江苏特大镇发展的历史成因
毋庸置疑,特大镇的发展初期,主要是市场行为驱动,如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苏南乡镇经济的基础,但当乡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则渐渐占据主导作用。江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围绕特大镇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城镇融合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特大镇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强镇扩权”改革
2010年,江苏启动强镇扩权改革,在全省20个经济比较发达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个改革试点镇选择的主要依据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人口规模和辖区面积均在所属省辖市位居前列,每个省辖市至少有一个乡镇入选。强镇扩权改革试点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两年左右努力,推动一批有条件的经济发达镇逐步发展成为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新型小城市,与现有大中小城市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探索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T编制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基层政府新型管理架构。;二是扩大管理权限。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即放的原则,赋予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三是强化公共服务。明晰县镇事权划分,坚持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四是增强发展活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现代新型小城市的目标要求,加强对试点镇规划的指导,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强镇扩权”改革,从产业、形态、功能、体制等方面,对特大镇按照小城市的规模和标准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特大镇发展的重要推力。
(二)特色产业集群
。可以说,江苏的产业集群与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从2011年到2014年,江苏省先后认定了4批特色产业集群,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根据“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生态环保、功能提升”的发展目标,围绕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集群集聚、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可持续发展、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行动、加快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集群自律性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专项引导资金的扶持作用,对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扶助相关活动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优先支持列入省“十三五”重点扶持建设项目。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聚合土地、人才、资金、创新等各类要素资源,成为特大镇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城乡一体化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了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 六个一体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把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形态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方向;把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把提升城乡社会发展水平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内容;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苏州市率先开展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创造了“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做法和经验。特大镇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特大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重点镇规划引导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提出,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分类指导培育一批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一批工商业强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生态宜居城镇;优化镇村布局,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增强乡村特色,建设美丽乡村。顺应国家新型城镇化重心下移的思路,培育重点中心镇,促使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对重点镇的规划指导方面,江苏省提出重点镇的控规、强规、总规等规划体系实现镇域全覆盖,并对重点镇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用以推进镇村规划。结合“重点中心镇培育计划”实施,启动10个左右“综合规划建设示范镇”创建工作。对重点镇的规划引导,成为特大镇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展目标,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二、特大镇的发展经验与成效
江苏特大镇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特色产业集群、城镇体系规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江苏特大镇的发展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特色产业构筑了特大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业是特大镇持续发展的核心。很多特大镇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实现了要素资源的集聚,发挥了对周边乡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县级城市副中心的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苏南依托乡镇企业发展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特大乡镇,如以丝绸闻名的盛泽镇,以提琴闻名的黄桥镇,以不锈钢闻名的戴南镇,江苏特大镇也因此可以概括为工业主导型、商贸旅游型、历史文化型、农业主导型、综合型等五种特大镇类型。
(二)科学规划拓展了特大镇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
由于受发展阶段性制约,很多乡镇在发展初期,对于城镇的空间布局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随着特大镇产业规模扩大、人口规模增加,以及城镇功能的提升,特大镇的城镇空间布局与转型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新型城镇化理念推进的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城镇化进入了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些乡镇的合并,为特大镇实现产业、城镇、居住、文化等功能重新进行布局优化、为乡镇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
(三)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了特大镇发展的活力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乡在人口服务管理、土地管理、住房保障、资金保障、城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制度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针对特大镇“小马拉大车”问题而推行的“强镇扩权”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调整理顺市县镇三级政府的权责关系,提高镇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与城镇发展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特大镇发展的内生活力,成为特大镇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特大镇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
江苏特大镇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特大镇要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仍面临一系列瓶颈制约。
(一)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很多特大镇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要么结构单一,容易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差;要么多头分散,产业门类过多,难以集中优势资源形成主导特色产业。产业内生创新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产业科技创新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创新投入不足、企业负责人缺乏创新意识等方面。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进而形成新产业。特大镇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亟需提升自身吸引优质资源的能力。
(二)城镇功能亟需完善
很多特大镇作为县级城市副中心,已经发挥着小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亟需按照小城市标准和要求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但目前来看,特大镇财力与事权仍不匹配,镇级可用财力不足,难以满足按照小城市标准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需要。有些特大镇尤其是工业主导型的城镇,由于在发展初期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城镇功能分区比较混乱,按照新的理念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比较小。
(三)城镇品味有待提升
很多特大镇在城镇建设方面没有实现与乡镇的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在建筑风貌上“千镇一面”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些乡镇如黄桥镇已经开始注重对文化元素的体现,已经着手在核心街区、建筑立面、道路节点色彩、街边小品等设计上,体现黄桥的乐器文化、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体制机制仍需创新
一方面,财权与事权仍不匹配。在财政支持方面,市级财政已根据自身实际财力,向特大镇进行了倾斜,但与特大镇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落差。目前,很多特大镇尚未建立财政一级金库和土地储备中心。另一方面,人员与事权不相匹配。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现有人员编制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特别是综合执法局和便民服务中心,承接的权限领域宽、范围广、种类多、专业性强,专业人员明显偏少,个别特大镇存在把下放权限又交回上级部门的现象。
四、新型城镇化引领特大镇转型升级的建议
特大镇的转型升级,目标就是在产业、功能、体制机制等方面,向小城市看齐。基于特大镇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特大镇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功能层级,集聚要素资源,为产业转型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提供更好的平台,进而促进优势产业集聚,这将是特大镇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结合自身比较优势,不断加大产业创新体系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发展主导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对招商引Y设立环保、科技等门槛,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吸引产业发展要素资源集聚。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类要素资源的支撑。从高端生产要素来看,要吸引高端科技、高端人才的集聚,需要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和平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同时,按照中小城市的水平,培育与高端人才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从一般生产要素来看,要为吸引人口集聚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优美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要素集聚拉长产业链。通过要素的集聚推动大企业的衍生、裂变,中小企业的配套集聚,推动相关生产和生活业发展,进而增强就业支撑,提升城镇人口承载能力,不断扩大消费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