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宁波生态文明建设 八大目标勾勒“绿色宁波”

2020-12-11 来源:要发发教育


宁波生态文明建设 八大目标勾勒\"绿色宁波\"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过去五年,宁波“绿色文明”的快车稳健前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基本实现,环境污染整治成效明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有了长足进展……

未来五年,宁波将迈向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然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地表水功能达标率相对较低,污染增量继续扩大,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加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仍令人担心。

作为资源小市,宁波环境承载容量有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成为最直接带动力。

根据《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2011-2015)》,宁波将通过五年努力,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的宁波,将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与民生改善需求相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的宁波,一幅山青水清、天蓝地绿的江南水乡图将呈现在众人面前。

素描:八大目标勾勒“绿色宁波”

作为资源小市,宁波不仅要补好工业文明的课,同时还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即通过一批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项目,催生以低碳技术运用为特点的生态环保产业,促进消耗资源环境的粗放型发展向有效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具体来说,生态城市建设有八大目标。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比2010年提高20%;单位GDP水耗控制在36立方米/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5立方米/万元,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系数达到0.58;全市原煤消耗量力争控制在“十一五”末水平,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主导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比重在50%以上。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9年降低15%,铁矿石烧结、炼钢、再生有色金属生产、废弃物焚烧等重点行业单位产量(处理量)二噁英排放强度比2008年消减10%。

环境质量较大提高。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于70%;劣Ⅴ类水质比例控制在15%以内。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9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6分贝。

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村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5%,其中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

村覆盖率大于97%;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重点企业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飞行监测”达标率在8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在97%以上;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生态有效保护与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50.5%,平原区域林木覆盖率在18%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需治理与修复的废弃矿山治理率在98%以上,农村生态葬法覆盖率在98%以上;重要水域、海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

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有效运行,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监控网络,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的现代化环境监控体系;环境监测、执法监察(环境应急)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环境污染突发事故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生态文化逐渐普及。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率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绿色系列”创建覆盖面持续扩大,生态消费模式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试点和各类生态示范创建取得明显成效,8个以上的县(市)区创建成为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3个县级市创建成为省级以上环保模范城市。

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进一步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评机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领域的机制和制度政策创新积极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环境保护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全面实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

图景:十大行动构建“生态之城”

如何构建“生态之城”?有专家认为,天蓝地绿只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生态文明之城第一是“育土”,保育国土资源,打造青山绿水、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第二是“养民”,养育四方百姓,建设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社会;第三是“致富”,造福百姓,发展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第四是“弘文”,弘扬生态文明,倡导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

未来五年,宁波将开展打造“生态之城”十大行动,即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清洁海洋、森林宁波、绿色创建等,正好涵盖了上述四层意思。

节能减排行动

大力推动碳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以提升产业结构、节能降耗、优化能源结构、低碳消费、增加碳汇等领域为重点,到2015年,实现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指标。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GDP能耗控制指标和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循环经济行动

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4个,市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区域、企业10家。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清洁生产。

绿色城镇行动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率。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置体系,积极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提升城镇绿化水平,努力打造绿色宜居城镇。到2015年,市本级及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以上。

美丽乡村行动

大力发展农村生态产业,推进循环农业建设。推广普及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和垃圾分拣、减量化处理模式,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到2015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覆盖率在97%以上,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在70%以上,卫生户厕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90%。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

清洁水源行动

加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到2015年,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在95%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加大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到2015年,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内河水质总体达到Ⅳ类,城乡接合部内河水质基本达到Ⅴ类,实现城区内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清洁空气行动

严格实施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加强源头管理,控制全社会用煤总量。

到2015年,全市原煤消耗量力争控制在“十一五”末水平。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禁用高污染燃料。积极发展绿色交通物流。倡导绿色出行,推动公交车、出租车和港区集卡车等高频使用车辆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严格防控扬尘污染,加强防治工业企业废气污染。

清洁土壤行动

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强化土壤环境监测监控。加强固废污染防治,到201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危险废物回收、利用和处置体系。加强辐射污染和放射源监管,确保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收贮。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示范,提高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

清洁海洋行动

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突出抓好氮、磷及重金属等入海污染物减排。到2015年,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赤潮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建立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实施海洋生物资源、重要港湾及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森林宁波行动

全面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创建。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5%,平原区域林木覆盖率在18%以上。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森林碳汇工程,鼓励全社会造林增汇,探索开展“购车植树”环保公益性活动。

绿色创建行动

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到2015年,力争8个以上县(市)区创建为省级生态县(市)区,3个县级市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环保模范城市。深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保护母亲河号站、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