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11-18 来源:要发发教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文人画的最初由来可追溯到汉朝,蔡邕、张衡是东汉时期的重要画家,虽没有画作流传至今,但其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有记载,如张衡的《巴潭兽》、蔡邕的《小列女图》至唐代还能见到。魏晋南北朝的姚最、宗炳提出的绘画自娱主张,被历代文士奉为宗旨。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文人画创始者,是唐代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王维开创了水墨画先河,使唐朝的绘画呈现出青绿与水墨两种画并存的局面。王维是典型的文人画家,他以诗入画,自创的泼墨技法,用水墨代替青绿的渲染,大大发展了水墨意境,营造出抒情简淡的氛围,对后世影响极大,为文人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末的董其昌就极为推崇王维,称他为“南宗之祖”。

绘画艺术发展到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文人画也在这片时代土壤中深深扎根。文人画家将绘画看成是全面修养的展现,因此,绘画成为他们风雅生活与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的绘画“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的主张,体现出在艺术功能上不同于以前绘画为统治者教化民众服务的特点。此时的文人画,题材以墨梅、兰、竹、菊,花卉及山水树石为主,反对过分拘泥于形式的描绘,追求主观情绪趣味的表现,追求并达到一种宁静平淡、天真清新的风格。

元代赵孟頫提出了“书画同源,绘画贵有古意”的理念,主张以书法用笔入画,更加丰富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元代中期出现的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重视笔墨,主张少用色彩或稍淡色渲染,追求画中有诗意的表现,其画作多出现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局面,用来抒情寄兴和托物言志。元四家的绘画理念与技法影响了明清整整两个时代,不管是明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还是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及其他众多的追随者们……

文人画是区别于宫廷职业画家、民间画工的另一种绘画体系,它不同于富贵妍丽、工致严谨的院体画,也不同于带有明显市井气息的民间绘画艺术,它对画家本身要求较高,画家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要能够做到兴之所至、信笔拈来,作品格调高雅。这样一来,参与者只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属于偏上层人士、影响力较大,因此主导了宋以后的绘画主流倾向。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整个绘画体系,也在笔墨语言、技法、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尽管如此,文人画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水墨人物画来说,有着诸多不利影响。首先,士大夫阶层的身份优越感,让他们看不起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董其昌公开提出的“南北宗论”主张,完全排挤和贬低文人画之外的其他绘画,因而制约了其他绘画门类的发展。其次,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因受所处动荡时代的影响,画面中流露出伤感的情绪;其过于强调避世性而远离生活气息,也与绘画应表现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倾向相悖。再次,文人画标榜士气逸品,强调风骨,提出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把人品和学问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艺术主体的关注。最后,“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不管倪瓒说这番话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追随他的人都将其当作至理名言坚决贯彻执行下去。一旦美学观念有了偏颇,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摘编自何宛竹《“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对于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影响及反思》)

材料二:

在中国绘画中,首先提出“逸笔”概念者为南北朝时期的谢赫,他点评毛慧远作品“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元代倪瓒的竹石更是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闻名。逸笔画反对“历历俱足,甚谨甚细”的画法,强调自由抒发,重“写”而不重“描”,以笔简意赅、出于自然为追求。

逸由气生成,故“逸气”指人超逸的精神气度,也指气韵生动的作品。所谓逸笔山水画,要求作品中形、神、意、韵四者俱备,而且自然天成,它虽基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却又超越于这种形式,在有限的形象之外有一种奇逸之气。

从绘画形式进行区分,“工”和“逸”是画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如工笔重彩山水画,它以金碧辉煌的青绿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逸笔山水画强调的是笔墨情趣和意境、意象、意趣等,即作品中的逸气、逸致、逸势。与写意山水画相比,逸笔山水画更侧重于笔墨的运用,“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逸”,它寓主观于客观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水的精神特征。而水墨画,是始自五代画家荆浩提出的“水墨晕章”命名的。所以,逸笔山水画能够兼具写意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两者之特质。

鲁迅先生曾用“逸笔如春”一词形容文艺创作的气象。当代的中国逸笔山水画在不断扬弃、创新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它不断吸收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构成元素,涌现出许多优秀画家。中国逸笔山水画既是传统审美观在当代的回归,也是快节奏时代画家的艺术取向。当代逸笔山水画创作并非过去的写意山水画或水墨山水画所能包容的,其韵致既要赋物于形又有超越于形的束缚,它包含着气韵生动的用笔和水墨晕章的写意性。因此,逸笔山水画可以从理论和创作上脱离“写意”和“水墨”的既定范畴,使中国当代的山水画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浅谈“逸笔”山水画的绘画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自创的泼墨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为文人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被时人称为“南宗之祖”。

B.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元合称“元四家”,其绘画理念与技法影响了明中期吴门四家、清初四王等画家。

C.文人画对画家要求较高,故参与者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主导了宋以后的绘画主流倾向。

D.逸笔山水画要求作品中形、神、意、韵四者俱备,且自然天成;它兼具写意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和唐代进一步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

B.宋代文人画家主张绘画“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为统治者教化民众服务。

C.写意山水画的“意”就是逸笔山水画的“逸”,而逸笔山水画比写意山水画更侧重于笔墨的运用。

D.当代的中国逸笔山水画,既汲取古代逸笔山水画的精华,又不断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构成元素。

3.下列选项,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B.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C.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无异,全论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仿大痴》

D.凡未操笔,当凝神著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宋]韩拙《山水纯全集》

4.下图是叶浅予先生所画《王熙凤》,只画了个鲜红的辣椒,正如文人画的“逸笔草草”。请结合材料中的“逸笔”,简要评价此画。(4分)

5.材料一对文人画作何评价?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小题。

看山

李锐

远处,山峰连着山峰,它们向上托举着,升,升,升,不知费了多大的劲,也不知受了多大的委屈,还是挣扎不过,只是默然地矗立着。崇山峻岭之中蜿蜒出一条清澈的小河,温柔着,劝说着,也许只有河流的温润才能理解大山的沉默。

太阳很好,草很好,牛们也很好。随着缓缓移动的脚步,和吃草时摆动的脖子,牛铃叮叮咚咚地响着,悠悠的,传得很远。

牛群越放越大,可是放牛人越过越孤单:妈死了,老婆死了,后来,儿子半路上也死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和自己厮守着。可是,再后来,女儿也出嫁了。嫁女儿的时候他有些不舍,不舍可到底也嫁了。女儿一嫁,他的日子就好像是凝冻了一般:所剩下的只是放牛,只是独自一人每天呆呆地看着这些个山。

①猛地,有个东西白亮亮地刺进心里来:

昨天晚上,队长来找他,说他老了,说放牛的活儿苦重,说村里只有牛信[注]挣的工分最多,说队里打算换一个牛信,问他愿意不愿意。“不愿意!想端我的饭碗子哩!”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只是说:“我还能行哩。”送走队长,他提着马灯进了牛圈,看着反刍的牛们,两行老泪流下来,他问:“你们愿意吗?你们说我老吗?”牛们不说话,只把湿漉漉的眼睛恋恋地看着他。

放牛人靠着一棵歪脖子的橡树坐下来,掏出烟荷包用烟袋锅挖了一阵,自制烟末随着喷出来的青烟,发出一股臭味,可放牛人却有滋有味地享受着,透过眼前的青烟若有所思地看着山脚下那个熟悉的小山庄,他和牛们就是从那儿走出来的,村西头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他一个人的家,只要他不回家,房顶上的那个烟筒就冷冷清清地永远不会冒出烟来。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揉揉眼,他把视线移向别处,可不觉中又恋恋地转了回来。

②村子里,管成家的门口挂了一只面箩,箩上缚着一条尺把长的红布条,鲜亮亮地透着刚得了儿子的喜气。黑小家年前死了老人,过年时用白纸写的对子还在乌黑的门框上贴着,字辨不出,纸还是白生生的。保成媳妇正朝院墙上搭被子,娃娃们又尿炕了。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走过村口的神树。鸡和狗的叫声像是隔了一层什么远远地传上来……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是看过无数遍的,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自从女儿出了嫁,他就觉得这一切都和自己远远地隔了一层,倒是和牛们越来越亲近了。那头牤牛,就是儿子死的那一年出生的,不知怎么的,他总觉得这牤牛的眼神像自己的儿子。

河曲曲折折地绕着,不知道要流淌到什么地方。牛群在山坡上散散漫漫地走着,长长的尾巴在周身上下不时地甩打,轰赶着围上来的虻蝇。长舌头在肥嫩的青草丛里卷来卷去,③吃到酣畅处白白的口涎就顺着嘴角长长地垂下来,在明媚的阳光中拉出一道闪闪发光的弧线。或许是猛然间回忆起什么遥远的往事,它们就会中断了香甜的咀嚼从青草中抬起头来,黑而大的眼睛久久地注视着群山。

放牛人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在山坡上,在身边的这一群当中,他已经享受惯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他是它们的中心,它们是他的依靠,可是今天这自信中却夹进了一些惶恐:我真的就老得不中用了吗?工分多那是我雪里雨里挣下的,这也叫人眼红吗?嫌多,我宁愿减工分。可队长说话时的口气分明是冷冷的,是不容商量的。他只会笑笑,只能服从的,他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服从。不由得,他又想起撒手而去的老婆,半路而去的儿子,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嫁出去的女儿来。

山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着,木然着,永远不会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也永远不会和明天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人老了。放牛人细细地思量着:甩石头用的小锨已经磨得只剩下半个,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到河底镇再去打一把新的来;下雨天上山穿的毛腿,已经防不住水了,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再出羊毛,再纺线,重新织一副;水壶是自己预备的;再剩下的就是牛们了,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禀性,不在一块过日子谁也摸不清,心疼不心疼得看各人的良心……这么想着,那惜别的凄凉又涌了上来,好像是自己要咽气了,好像自己在给儿女们一件一件地安排后事。不懂事的牛们安闲地吃着草,它们不知道,队长昨晚上来过,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带它们上山的人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到那时就会是另外一个人,站在山坡上看山脚下的村子,看这些石顶石墙的房子,看这些扛锄下地的人们。

他心里昏昏沉沉的,④太阳很暖和,慢慢地,坐在橡树下的放牛人睡着了,一缕口水从嘴角上耷拉下来。恍惚之中,他看见自己回到了村西头那间冷清的石房里,石房里忽然热闹起来,牛们不离左右地簇拥着,口口声声叫他队长,他坐在炕头上颐指气使地分派着:牤牛你去泉上担水,黑眼窝给我烧汤做饭,长耳朵和独角去拉土垫圈。它们都是只会服从,只会笑,没有谁不听话的。他很满意,朗声问道:

“我老吗?”

“不老。不老。”

牛们都说,都笑。

可他还是老了。白胡子长了老长老长,想死,可又没有病,就走到半山这棵歪脖子橡树底下,拴上一根牵牛用的麻绳,往脖子上一套,两脚悬空,死了。牛们都围上来哭,牤牛哭得最凶,他睁开眼劝牛们:

“不用哭,我想死。这石顶石墙的房子我一个人住够了。山根底下这个村子我天天看,看透了。”

牤牛说:“我跟你一块走!”

牛们都围上来:“我们也跟你一块走!”半山里大家哭作一团,哭得肝肠寸断。他被哭得心软了:“我不死了,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哭着,说着,放牛人醒过来,伸手一摸,脸上湿湿的。黑眼窝下的那只牛犊子正凑在脸前头,伸着舌头舔他的脸。他不动,任那牛犊去舔。

太阳很暖和。

[注]牛信:放牛的人。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部分通过描写矗立的大山和蜿蜒的河流,暗示着放牛人无人理解的孤独与痛苦,只能与牛群为伴。

B.队长劝说放牛人放弃繁重的放牛工作,队里打算再换一个牛信,这使本来就饱经苦难的放牛人内心充满苦痛和忧伤。

C.放牛人靠着橡树,望向山脚,看着村西头自己的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恋恋不舍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D.放牛人像往日一样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可是今天的自信夹进了一些惶恐,这种惶恐正是放牛人卑微服从性格的体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的“刺”字写出了“队长换牛信”这件事对放牛人影响很大,也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因为放牛已然成为放牛人单调且孤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B.句子②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这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述一致。

C.句子③巧用比喻,将牛嘴角的口涎比喻成闪闪发光的弧线,形象生动地写出牛在草地上吃草时的悠闲惬意。

D.句子④属于环境描写,太阳的“暖和”与“心里昏沉沉”相对,反衬出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8.文章结尾的梦境中,牛化成人围在放牛人身边,《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二者的写法虽都荒诞离奇,但作者的写作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看山》中对人性的赞美隐藏于悲剧的人生底色之下,同时小说没有激烈的外在矛盾冲突,而是在平衡稳定的小说秩序中流露出作者的悲悯和反思。”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小题。

材料一: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范雎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白起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赵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赵之诸臣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主不悟耳。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

夫人之言非一端也,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明暗也。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贤愚也。是皆未足为难也。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言之难也。

(节选自欧阳修《为君难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用人之失A天下之人B皆知C其不可D而独E其主F不知者G莫大之H患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相同。

B.何以,宾语前置,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的“自信”用法不相同。

C.自,亲自,名词作状语,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用法相同。

D.讷,说话迟钝,引申为不顺耳,本意与《促织》“为人迂讷”的“讷”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颇坚守营垒,不与秦国交战,于是秦国范雎施反间计。蔺相如识破了范雎的诡计,劝告赵王不要以赵括代廉颇,但赵王不听。

B.赵括的母亲通过对儿子所作所为的观察,认为赵括远不如他父亲,不能为将出战,如果赵王一意孤行,出了问题,自己不负责任。

C.赵括中了武安君白起的计,军队被截断,粮道补给也被阻断,军队中甚至出现了残杀相食的情况,这样赵军的败局已定。

D.欧阳修认为臣子进言的话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君主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去透过言辞的表面,洞察背后的真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之所畏,独畏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4分)

(2)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4分)

14.欧阳修认为什么是国君最难做的事?材料一的事例是如何支撑这一观点的?(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武昌松风阁①(节选)

黄庭坚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②何时到眼前。

安得此身脱拘孪,舟载诸友长周旋。

[注]①本诗写于黄庭坚晚年。诗人此前屡遭贬谪,途经鄂州写下此诗。②张侯:指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此时被贬房州(今湖北房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篇以阔大的视野描绘了松风阁的地理位置,“夜阑箕斗插屋椽”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夜色将尽、星空低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B.“风鸣娲皇五十弦”与《李凭箜篌引》中“二十三丝动紫皇”异曲同工,前者写松风吹动琴弦,后者写箜篌之音撼动天庭,二者都表现了音乐超越自然尘世的力量。

C.“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刻画了诗人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情景。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他们仍不吝于以微薄之力置办酒席,体现了情谊的深厚。

D.本诗不用僻典,不作拗语,笔势自然有力。作者善于从“老松”“夜雨”等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于一体,体现了宋诗特有的韵味与深度。

16.本诗与《登快阁》都表达了归隐之志,但触发归隐之思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前往九江研学,正值梅雨季节天气潮湿,所住之地更是芦苇、竹子生长茂密,这让他想到所学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情景相近。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是王安石、司马光私交的真实反映,可谓一言动情。而“议事每不合”只是由于“__________”,直言分歧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

(3)鸟的鸣声是天籁,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声音,唐宋诗词中常常用鸟的鸣声喻指音乐,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2题。

月壤只不过是月球表面的尘土,为什么还要研究它呢?

月球表面几乎完全被月壤所覆盖,这就意味着,环绕月球轨道上的所有探测器直接探测的对象并非岩石,而是月壤。由于太空风化作用,月壤的物质组成和光谱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会对探月仪器和宇航员形成不小的威胁。在人类开展无人着陆和巡视探测时,从月壤表面扬起的覆盖在各种载荷的传感器表面以及充填在仪器和机械的运动机构缝隙里的月尘直接威胁着工程实施的安全。这些月壤颗粒虽然极微细,却像刀尖一样锐利,很可能给宇航员的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对月壤的认识和研究是月球探测、建立月球基地、利用月球资源等A__________的基础。

①月壤中藏着太阳的秘密。②月壤由于一直受到太阳的辐射,③太阳的物质以太阳风的形式被注入到月壤颗粒得到保存。④因此,月壤颗粒可以提取太阳的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⑤完整的月壤剖面,记录了长达30多亿年的太阳辐射历史和太阳物质的注入情况。

( 甲 )。月球自形成以来,一直在不断地远离地球。在地质历史早期,月球远比今天更靠近地球。除了太阳风之外,月球还一直被地球风吹拂着,特别是在更早的30多亿年前。因此,月球正面的月壤还注入了来自古老乙地球的大气物质,而月球背面则没有。科学家提出,通过比较( 乙 ),可以识别出来自地球大气的成分,研究30多亿年前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地球磁场。

最后,月壤中当然还藏着月球本身的秘密。( 丙 ),溅射起来的物质一层一层堆积在月球表面。因此,月壤剖面记录了30多亿年以来的陨石撞击历史,而且,这段记录同样也适用于地球。需要指出的,与地球相比,月球是一台完美的记录仪,保存了地球—月球区域最完整的陨石撞击历史。

虽然嫦娥四号在月球上开展的探测B__________,但是,我们一直期待着能拿到更多月壤样本,在地球实验室中开展精细的研究。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个长句,请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加点处的“需要指出的是”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原作者李娟的同名散文集也引发了读者的关注。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刚回到阿勒泰的李文秀还在被一事无成困扰着时,她问妈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妈妈张凤侠说:“啥叫有用,李文秀,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是不是?”

这段讨论成为了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点,对此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昌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答案

1.A(3分)“他被时人称为‘南宗之祖’”错误。由原文“明末的董其昌就极为推崇王维,称他为‘南宗之祖’”可知,称他为“南宗之祖”的是明末的董其昌,而非王维所在时代的人。

2.C(3分)“写意山水画的‘意’就是逸笔山水画的‘逸’”错误。由原文“与写意山水画相比,逸笔山水画更侧重于笔墨的运用,‘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逸’”可知,“意”就是逸笔山水画的“逸”是逸笔山水画的特点。

3.B(3分)A.是从一个画家的视角借用雾气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四季山峦景色。B.表明书画的笔墨技法和理法的相通,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C.强调“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绘画特点。D.论笔墨格法气韵,强调画者笔也,斯乃心运。

4.①材料中说“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叶浅予先生笔下的凤姐,是个鲜红的辣椒。辣椒短粗饱满,尖端上翘,暗合了凤姐逞强使性遇事拔尖的那股劲儿。②这个辣椒画得极简,是作者的自由抒发,笔简意赅,正如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一点2分)

5.评价:①文人画要求画家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要能够做到兴之所至、信笔拈来,作品格调高雅。②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整个绘画体系,也在笔墨语言、技法、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③文人画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水墨人物画来说,有着诸多不利影响。(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认识观:作者指出了文人画的优点,又指出了局限性,可见作者在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是全面、客观的认识观的体现。(2分)

6.C“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错误,“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中“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指的是放牛人看到村子和家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对“凝冻”生活状态的痛苦和对现状、过往挚爱与生活的怀念。由此可知“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不是因为“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

7.D A.“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错,句子①中的“刺”字写出了“队长换牛信”对放牛人的巨大冲击,依据“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两行老泪流下来”可知但并未暗示他对队长的怨恨,反而更多地表现了放牛人对自己未来的惶恐,无奈而悲伤。B.“意境和情感表述一致”错,《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陶渊明归隐的喜悦之情,《归园田居》更多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而依据“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可知文中句子②则多了一种隔阂感,放牛人感到对应家庭和社会的疏离。C.“口涎”与“弧线”不构成比喻,写口涎“在明媚的阳光中拉出一道闪闪发光的弧线”只是客观描写。

8.①《看山》中的梦境更侧重于人物心理呈现与转变。牛化成人的梦境描写是放牛人对现实的理想化呈现,侧面反映放牛人无法摆脱苦难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推动人物内心由凄凉转向释怀。②《促织》中的异化隐喻文章主旨。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魂化促织这种荒诞处理旨在批判黑暗社会对人压迫的现实。(一点2分。)

9.①小说赞扬了放牛人虽饱受苦难仍葆有善良坚韧的美好品质。他即将离开牛群却依然操心着放牛的事情;在经历种种苦难后,虽内心凄惨,但最终仍选择坚强面对。(2分)②淡化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对放牛人心理与大山环境的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直接的矛盾冲突。③内心冲突的自生自灭使小说秩序趋于平衡稳定,(放牛人由“自信”到“惶恐”再到思量走后安排)放牛的内心冲突在自我接受中消解;(从痛苦寻死到“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内心的矛盾在牛群抚慰下释怀。(实际上这片古老大地也正是在矛盾的自生自灭中维系着心理的平衡和秩序平衡)(第2/3点答对任意一点2分。)④透过这种平衡,作者寄寓了对世代扎根土地的农民生存和精神困境的悲悯,也反思了大山中人们自我催眠,逆来顺受的文化心理。(2分)

10.(3分)ADG(每涂对一处给1分,全对得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句意:任用人的失误,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不可以任用,偏偏他的君主不知道,这是最大的祸患。“用人之失”名词性偏正短语,意思是在用人方面的失误,表意完整且独立,故可在A处断开。“天下之人”,名词短语作主语,“皆知”,谓语部分,“其不可”,宾语部分,构成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独其主不知者”主谓结构,“独其主”为主语,“不知”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ADG。

11.(3分)BA.正确。词义不同。动词,责备。句意:(赵王)多次责备他。动词,谦让。句意:他们的话都不谦让。B.错误。用法相同,都是的宾语前置句式。句意:为什么呢?/句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C.正确。用法相同,名词作状语。句意: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与秦军搏斗。/句意:天下百姓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D.正确。词义相同,说话迟钝,引申为不顺耳。句意:忠诚的言语朴实无华,往往不顺耳。/句意:这个人性格内向,说话迟钝。

12.(3分)A“蔺相如识破了范雎的诡计”错误。根据材料一“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应侯范雎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可知,廉颇确实坚守营垒,不与秦国交战,但材料中并没有交代蔺相如在赵王做出决定之前就已经识破了反间计。

13.(1)秦国害怕的,唯独是害怕赵括担任将军罢了!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了!(“所畏”,所害怕的;“独”,唯独,只是;“与”,对付;“且”,将要。)

(2)赵括一到军中,就完全改变了原来(廉颇)的法令规定,调换了原来的军官,下令出兵进攻秦军。(“悉”,完全;“约束”,法令规定;“易置”,改变,更换;句意1分。)

14.①欧阳修认为,国君最难做的是“听言”。(1分)②赵括“谈兵”,看似可用,但按此行事导致失败。(2分)③蔺相如和赵母的话,看似不可用,但不按此行事就无法成功。(2分)

15.(3分)B(“前者写松风吹动琴弦”有误,是对“风鸣娲皇五十弦”的误读,“娲皇五十弦”形容的是风声,运用典故和借助想象形容风声的美妙,并非真的风动琴弦,也并未表现音乐的力量。)

16.(6分)①本诗由眼前好友相聚的快乐,想到故友或离世或遭贬,加之自身仕途坎坷,使作者对归隐生活更加向往;②《登》诗则源于对繁琐公务的厌倦,及无知己相赏的孤独,而渴望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第①点4分,第②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3)示例:①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示例)甲:月壤中还藏着地球的秘密乙: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丙:月球表面不断受到陨石的撞击(每处2分,符合文意表达流畅准确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9.(示例)①月壤表面扬起的月尘,②会覆盖在各种载荷的传感器表面,③甚至会充填在仪器和机械的运动机构缝隙里,④直接对工程的实施构成安全威胁。(每点1分,符合文意表达准确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0.A:不可或缺B:卓有成效(成效卓著)(每空1分,符合文意表达准确流畅即可)

21.(1)第②句,由于月壤一直受到太阳的辐射;(2)第④句,从月壤颗粒中可以提取太阳的样本。(每改对一处给2分,其中指出句号给1分,修改正确给1分,其他答案修改正确且不改变原意酌情给分)

22.(示例一)不能去掉,“需要指出的是”是插入语,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对后面的结论进行强调。

(示例二)可以去掉,因为是插入语,去掉后不影响原文表意的顺畅与完整。(可以去掉或不可以去掉,选择其一进行作答即可,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结合文旅剧《我的阿勒泰》,从高中语文常考的母题“有用”与“无用”之辨生发,既与近年来高考命题中重情境、常思辨的趋势相呼应,又借由《我的阿勒泰》中的对话,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中对于“有用”的狭隘定义,鼓励学生在文字中探索自我价值的多维度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真实表达。材料给定的情景相当具有典型性,李文秀“刚回到阿勒泰”时,被“一事无成困扰着”,这一困扰来源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即“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追求。通过《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与其妈妈的对话,材料引出了对“有用性”的探讨。张凤侠以草原上的树草为喻,深刻地揭示了“有用”的相对性。这不仅是对传统实用主义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肯定,即无论是否对他人产生效益,每个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种“有用”常强调对于他人、家庭、社会的责任,这也让一些人在陷入“一事无成”的困境时自责、低落、精神内耗、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一些极端性行为,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有用性”这一话题作辩证思考。向外看,给他人提供帮助,有益于民族、国家是“有用”;向内看,“有用”的标准不应该只是由外部所决定,还在于不需要被外界的眼光所束缚,就像大自然中的树草一样,即使你在社会上并不起眼,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依然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考生如能结合个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探讨清楚何为真正“有用”即为切题。

立意:

1.万物逍遥,何问用否?

2.有无相调,可为用之。

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4.有用是地基,无用是华屋。

5.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