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日,《水浒》相关内容是否应该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的讨论成了热点话题。有家长认为《水浒》有毒,足以毁灭“三观”,中小学生不应该读。
限制阅读不是个新鲜事,书籍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在人类历史上不时会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大范围限制阅读的主张往往存在争议。有趣的是,禁止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一些书籍的做法却似乎更容易取得多方——尤其是家长——的共鸣。保护孩子,是很多限制阅读主张的初衷。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谢尔·西尔弗斯坦的《给予树》,甚至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都因为或描写了青春期叛逆,或因为成年人担心它宣扬了一种不健康的、片面的爱和给予,或因为“鼓吹”儿童的恶作剧和不良行为等原因,在某些时代某些学校被禁止。
不可否认,书籍对青少年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那种认为一本书足以摧毁孩子“三观”的主张,其实是把一本书的作用脱离开了孩子的整体阅读体验,把阅读体验脱离开了孩子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脱离开了社会文化。个人的“三观”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在塑造“三观”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时时刻刻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包括家庭背景、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教育、哲学思想等等。
书籍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阅读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往往深远而长期,近几十年以来的众多研究,都无法找到两者之间一锤定音的因果关联。此外,每个看书的孩子都是带着自己性格特点在阅读,但是,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所说“我们消费的暴力娱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我们面临的血腥死亡风险却从未如此之低”。这个推论或许可以消弭一些成年人的焦虑。
当然,认为《水浒》有毒,中小学生不应该阅读的成年人,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那么怎样才是合理保护孩子
在《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这本书中,美国心理学家格雷格·卢金诺夫和乔纳森·海特批判了现代美国大学文化,特别是“溺爱”或过度保护学生和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的趋势,而这种现象绝非仅仅是大学生特有,这种保护主义至上的养育方式,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早已开始了。两位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由三个错误的假设造成的:假设一,学生是脆弱的,他们的情感健康非常重要;假设二,世界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假设三,我们应该让孩子避免任何思想上的争议、挑战或困难。
那些主张禁看《水浒》的成年人对这三个假设是否似曾相识 两位作者在书中有力地论证了这种过度保护的弊端——它直接导致言论和知识多样性的匮乏,让孩子与真实世界缺乏链接,减少了接触新思想和新观点的机会,导致青少年抗压能力和应对技能下降,增加了焦虑和抑郁的比例。而限制阅读的初衷恰好完美地体现了这种保护主义至上的原则。就像每个成年人一样,青少年应该有权利阅读,甚至应该自己决定所读的内容,即使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可能存在争议。与其限制阅读,不如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辩论。
(节选自凤凰网资讯,原题《是〈水浒〉有毒,还是脑子有毒 》)
材料二:
《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
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惟有理性地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糌粕”,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
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其实是前面两点的延伸。《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我们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还可以进行专题探究,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水浒女性的是是非非”“侠义与忠义”“江湖聚义的善与恶”“反叛与归顺”……
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节选自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复网友“《水浒》有毒应该从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删除”的留言)
材料三:
我们都喜欢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我想说的是,思想性这个东西时常靠不住。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实更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没有艺术才能,一切都是空话。在美学上,说空话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席勒化”,把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莎士比亚化”。对于林冲这个人物,如果施耐庵只是拍案而起、满腔热忱地“安排”林冲“走”上梁山,我们说,这就叫“席勒化”。相反,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这才叫“莎士比亚化”。在“莎士比亚化”的进程当中,作家有时候都说不上话。但写作就是这样,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节选自毕飞宇《小说课〈“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是大范围限制阅读的主张,这一主张往往存在争议。
B.《麦田里的守望者》《给予树》《野兽国》都因为描写了青春期叛逆,宣扬了一种不健康的爱和给予,且“鼓吹”儿童的恶作剧和不良行为而被禁止。
C.家庭背景、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教育、哲学思想等因素都能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D. “每个看书的孩子都是带着自己性格特点在阅读”可以理解为:如果你本身是一个充满敌意、酷爱暴力的孩子,你就更有可能去仿效脏话与暴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书的两位作者认为,“溺爱”或过度保护学生和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的趋势和做法,是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持续到大学时代的。
B.限制阅读体现了保护主义至上的原则,但将青少年置于一个完全绝缘的“无菌环境”中成长也是不可取的,与其限制阅读,不如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辩论。
C.《水浒》常被诟病,是因其中充斥具有暴力色彩的场景描写,这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使得它可以成为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
D. “席勒化”的人物性格单一,艺术价值不高;“莎士比亚化”的人物性格丰满,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托尔斯泰塑造聂赫留朵夫的手法是“莎士比亚化”的。
3.批判性阅读的核心在于对作者所述内容进行质疑、评估,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以下不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实例是(3分)
A.司马迁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非常推崇,认为其智勇双全。但有人认为,蔺相如不过是个冒险家,虽侥幸成功,实则凶险无比。
B.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九国之师面对强秦“逡巡而不敢进”,但有同学指出贾谊之说不符史实,九国曾多次联合攻秦,迫使秦退避函谷关。
C.在学习《套中人》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别里科夫死时的脸色描写,大家根据理性判断,给出了“放松的脸色”等与契诃夫写法相异的观点。
D.《老人与海》人物形象的鉴赏交流中,同学们认为,桑地亚哥从容高傲地直面失败与悲剧,体现出具有崇高意义的英雄本色。
4.如何理解“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这句话的含义 (4分)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雪地复仇的描写带有暴力色彩。你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否需要删掉,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鸟爷
鸟爷不是北京大爷,土生土长本地人。他有家有孩子,但他在自己六十岁生日那天坚持搬出去换一个城市一个人住。没有人能说服他,他也不解释。还是他的老朋友来劝,说是要搬就在附近找个地方吧,免得将来家人收尸麻烦。这句话他倒是听得进去,就在家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带了一点随身物品住了进去。搬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只鸟。
那只鸟的品种很难说,懂的人说有可能是画眉,不过又说不一定准,因为它更像是一只大一号的麻雀,而且,它基本上就不叫。鸟爷说了,不叫好,不提要求,没有抱怨,大家耳根清净。有人问鸟爷,这鸟又不会叫,又不好看,你养来干什么 乌爷翻了翻白眼:这话你回家问你爹妈去。那人居家啃老,有无限多的时间来“关心”街坊。
搬了家,养了鸟,鸟爷就天天跟他的鸟待在一起。并不逗弄,也不训练,更不和鸟说话,他就那么坐在鸟笼边上,和鸟大眼对小眼那么相互瞪着。天气好,就带着鸟笼出来晒太阳;阴雨天,就把鸟放在餐桌上,自己在一边坐下,继续相互瞪着。家人来探望,鸟爷也没什么话,专心致志瞪着他的鸟,家人就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发愁。
城里有位张婶,立了堂的,说是从关外请了保家仙来,问事很灵。家人就去求张婶,让她给看看,老爷子这究竟是怎么了。张婶收下棍香、鸡蛋、面条、红包和酒,就请神上身去看。看完说没事,老头和鸟叫做一魂双体。降生的时候,三十三天的罡风太强,把老头的魂给吹走了一丝,一甲子之后,那丝走失的魂落在这只鸟身上,所以,他们俩一起待着感觉舒服自在,感觉自己终于全乎了。人是这样,鸟也是这样。
家人听完有些着急,难道说以后就这样了 有家不回,整天和一只鸟在外面待着,这算是怎么一回事 这日子怎么过 外人又会怎么看 张婶想了一下,回答说也许等到融魂之后就能好吧。
家人又问怎么才能才能融魂 张婶不说话,斜眼去看桌面上的鸡蛋、面条。边上就有人插话,这不是你应该问的,说了你也不懂。人没事就好,你赶紧回吧,后面还有人在等着呢。
这事之后,大家都管老头叫鸟爷。不管真假,事情得到了一个满意的解释就好。人们理解了鸟爷,接受了鸟爷,有时候还会带着同情的眼光看着鸟爷和他笼子里的灵魂碎片。有人评论说,难怪那鸟和他一样鸟。就有人劝,说做人要厚道,嘴碎容易伤功德;又有人插话,功德个屁,那叫阴骘,没看见老头下眼皮的阴骘纹吗 那是有福报的人,轮不到我们来操心。
鸟爷可能听到了这些话,也许没有,反正也看不出来,他还是整天和他的鸟待在一起。这话反过来说似乎也可以,鸟整天和他待在一起,双方都没有厌倦的时候。家人们开过几次会,一条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只有活物才有灵魂,如果杀死那只鸟,灵魂脱出,不就可以和粩爷子融魂了 但也有家庭的重要成员审慎地表达了担忧,如果灵魂这一次没有融合成功,老头从此就残缺了怎么办 有成员当场激动地表示,以前残缺着不一切挺好的吗 就是找到了那只鸟,一切才变得奇奇怪怪的。
但最后鸟还是没了。鸟爷的好朋友赵伯伯讲述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那天乌爷带着鸟来找赵伯伯,说是时候到了。赵伯伯心中一惊,问什么时候 鸟爷说,这鸟我已经训好了。根据鸟爷的说法,他大概五六岁的时候遇见过一个江湖把戏人,身上挑着七八个鸟笼,走村串镇,给人表演把戏。那些鸟都听他的话,打开笼门,就会自己飞到把戏人手上,会做算数,会测字,弄完把戏人说一声“回”,就又自己飞回笼子。
鸟爷用了自己所有的压岁钱,暗中求到了训鸟的方法。他等待了五十多年,终于等到了把戏人描述过的那种鸟,这段时间他严格按照把戏人的教导,每天都在训练那只鸟,现在终于彻底达到彼此心意相通的境界。看到赵伯伯不相信,鸟爷就现场演示了一下。
他用三张小纸条分别写上:原地起跳、张开翅膀、倒挂起来。然后,鸟爷把三张小纸条揉成团,让赵伯伯握起来摇一摇,随便取出一张来。赵伯伯打开一个,上面写着“张开翅膀”。鸟爷神秘莫测地看了赵伯伯一眼,并不说话,转头瞪向那鸟。随着目光落下,那鸟全身突然陡然一震,然后就像是提线木偶一样,僵硬而迟缓地展开了翅膀。鸟爷回望目隥口呆的赵伯伯,眼神幽微闪烁,仿佛有黑色的火光。
最后的终极测试,是打开鸟笼,让鸟出来,自动飞到自己手上或者肩膀上,这就是训鸟圆满。赵伯伯打断鸟爷,说这段时间你一直就是为了做这个 抛家弃子,有家不回,租房扮孤寡老人,就是为了这个 乌爷的兴致被打断,有点不高兴,反问说:老赵,这辈子你有没有什么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 这辈子你做过几件这样的事 这辈子你是不是一直为了别人做这做那 老赵你说这有没有个头啊 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六十岁了,可以为自己活一回了吗 我就想训一只鸟,五十六年前就那么想,没有一天停过。老赵你告诉我,究竟行不行
说着,鸟爷平复了一下情绪,打开笼门,最后的考验终于来临。
那鸟看着笼门打开,歪着头确认了很久,然后轻轻一跃,双爪分开抓住门框两侧,试着把头探出去,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它用力一蹬,跃出笼门,在空中张开双翅猛拍两下;于是腾空而起,划出一道极为流畅光滑的曲线,从老赵家敞开的窗口飞了出去,头也不回地穿过晾衣绳和电线,掠过树顶,斜插天空,从此消失不见。
赵伯伯评论说:看来,那鸟也有自己的安排。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鸟爷评价鸟不提要求,没有抱怨,这是他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写照。
B.张婶用“一魂双体”解释鸟爷的奇怪举动,而出人意料的结尾,暗含了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批判。
C.鸟爷的亲属、街坊邻居对鸟爷行为的不解和议论,展现了鸟爷所面对的思想束缚和舆论压力。
D.鸟爷在执着追求自由时,还能听取朋友的劝告租住在家附近,体现了鸟爷有通情达理的一面。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介绍鸟爷突然执意搬离家中的情节,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语言颇具特色,运用了反语及大量短句,使得文章更具有幽默讽刺意味,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赵伯伯见证了鸟爷训鸟的最终结果,这一人物设置自然引出鸟爷关于离家养鸟原因的解释,使文章情节自然流畅。
D.结尾处鸟儿“歪着头确认许久”“用力一蹬”“头也不回”等描写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此处极富象征意味。
8.请结合全文谈谈“看来,那鸟也有自己的安排”一句的含意。(4分)
9.文本画线部分连续使用反问,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复杀数千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士尚三千余人。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②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吾不死,非壮士也。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校尉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有改动)
材料二: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然仆观其为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③,重为夭下观笑。悲夫!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同李陵一同出征匈奴,无功而返。②捉野侯:即赵破奴,曾逃至匈奴,后回归汉朝。③蚕室:受官刑的牢狱。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命不遂A后B求道径还C归D如浞野侯E为虏所得F后G亡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卒”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卒”字意思不同。
B. “安步当车”与“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中“当”的意思不同。
C. “虏骑数千追之”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特殊句式不同。
D. “而仆又佴之蚕室”与《劝学》“取之于蓝”中“之”的词性和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是一个矛盾人物,表现在他出征前的自负,战斗中的奋勇,兵败时对以身殉国的摇摆。
B.司马迁之所以敢在朝堂上为李陵慷慨辩解,不仅因为他同李陵交情深厚,还因为他对李陵品行的认可以及他自己对汉武帝的忠诚。
C.从听闻李陵战败投降前后群臣反应的明显对比中,可窥见汉武帝的态度,这也直接导致了司马迁的悲剧。
D.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李陵从率兵出征到兵败投降的过程,材料一详细叙述,材料二则简要叙述,这与它们不同的文体有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陵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2)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1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李凌投降的因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夏日小斋杂兴
袁宗道
室小堪容膝,冥然断百思。
坐看檐日下,袒受竹风吹。
苔色流书帙,花光侑①酒卮。
从来中散⑦意,未许外人知。
【注】①侑:在筵席上用歌舞助兴,劝人吃酒。②中散,即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室小堪容膝”以极简的语言描述了小斋的狭小,流露出诗人对于生活现状的满足。
B. “坐看檐日下,袒受竹风吹”通过对感官体验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C. “苔色流书帙,花光侑酒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刻画了苔色流动、花光摇曳的情状。
D. “从来中散意,未许外人知”借用嵇康的典故,表明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16.前人评价这首诗“清润和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诗词《石上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化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李凭
箜篌引》中也同样化用此神话来描写音乐震撼力的诗句是:“ , 。
(2)历史上因奢靡浪费、挥霍无度而亡同的教训不胜枚举,例如《阿房宫赋》中揭露秦将剥削来的钱物如泥沙般挥霍掉的句子是:“ , 。”
(3)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学史上留下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句,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将服务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经过研发者 A 后的共识,也是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方向。只有与人相似的容貌、身高、休重、语言、行为方式才更容易被人类接受,这是人类在演化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在演化史上,人与黑猩猩分道扬镳之后,(甲),这个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合作伙伴等,还有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有别,但每一种支持都 B ,这让人们得到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让机器人服务于人并与人建立较亲密的关系时,(乙)。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形机器人受到青睐也缘自于信任,而信任起源于最基本的心理认同和亲和力,只要信任和认同机器人,才有可能让机器人为人服务。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21~22题。
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倒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 ,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仙女,她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
21.请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个别词语。(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请结合材料简要赏析。(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代读书人潜心苦读“四书五经”,绵延两千多年;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给时代注入新鲜血液;近代,一代人“学好数理化”,使得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改革开放的近些年,创新学习成为主流,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发展气势如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三部作品被禁止的原因各不相同。C项对“三观”的解释正确,原文“决定性作用”表述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可以)
2. A(原文是“绝非仅仅是大学生特有……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早已开始了。”不能简单转换为“持续”)
3. D(其他三项体现了批判性阅读中的质疑评估、理性思考,而D项桑地亚哥的形象解读属于常规阅读的范畴)
4.①“作家的能力”指的是作家的艺术才能(1分);“他的权力”指的是他在作品中对笔下人物行为与命运的操纵(1分)。②艺术才能缺乏的作家,会空洞地、自以为是地操控笔下人物的命运(1分);而作家的艺术才能越大,他操纵人物行为和命运的权力就越小,这意味着人物往往会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走向自己的命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一:不删。①个人 “三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众多因素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课文中林冲雪地复仇并不能决定性地影响孩子的“三观”。②阅读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往往深远而长期,近几十年以来的众多研究,都无法找到两者之间一锤定音的因果关联。此处的阅读与孩子以后的行为无确定关联。③过度保护孩子存在弊端,与其删掉限制阅读,不如保留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辩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④这是“莎士比亚化”进程的必然,作者此时说不上话。(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给6分)
参考答案二:删。①作品体现保护主义之上的原则,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防止摧毁孩子的“三观”;②删掉并不影响其巨大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③阅读经典书籍是要从中汲取精华,删掉并不影响阅读的目的。(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给6分)
6. B(过度解读,本文的主题是借鸟爷突破传统的行为反映了对自由的追求,并未表达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批判)
7. B(文中第二段末句运用反语,但短句没有使文章具有幽默讽刺的效果,因果关系失当)
8.①这句话是赵伯伯在看到鸟爷驯鸟的最终结果之后的人生感慨。②鸟儿不受束缚飞向天空,就是写鸟爷追求自由,不被传统观念束缚。③鸟儿飞向天空,表现鸟和人一样,都不听从既定安排,更加深化了自由的内涵。(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给4分)
9.从反问句的内容来看:①表现了鸟爷对于理想的充沛热情和执着追求。②表现鸟爷多年来内心的酸楚。③表现鸟爷对人生的反思。④表现鸟爷多年来内心的压抑与愤懑。
从反问句的形式来看:①连续反问能增强语势,表现鸟爷此时激动的情绪。②连续反问将小说情节推向高潮。(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给6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常理,可酌情给分)
10. ADF
11. B(A.都解释为“士兵”, 意思相同。B. “当”, 当作/适当。C.定语后置。D. “之”, 音节助词,无意义/代词,即前文的“青”)
12. B(从材料二中第一句可知“交情深厚”错)
13. (1) 李陵军遭遇单于,匈奴大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直”“可”各1分,句意准确2分) (2) 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素” “虽”各1分,句意准确2分)
14. 客观因素:①叛徒管敢投降匈奴,泄露了李陵军队的情况;②李陵孤军奋战,连战力竭却没有援军。(2分) 主观因素:①李陵自负, 逞能只带五千步兵出征;②浞野侯赵破奴先去匈奴再归汉的先例使李陵殉国的决心出现了动摇;③李陵兵败后自觉无颜面对汉武帝。(5分)
15. C(“苔色流书帙,花光侑酒卮”是静态描写苔色、花光,“花光侑酒卮”意为“鲜花的光彩来为我劝酒助兴”运用的是拟人手法而不是比喻)
16.①居室简朴,生活清静。居室虽小,却为诗人提供了远离世俗的宁静之所,体现了淡泊的生活情趣。②沉浸自然,滋润心灵。诗人静坐檐下,欣赏夕阳西下,感受凉爽的竹风吹拂,获得身心愉悦。③书酒意象,文人雅趣。诗人以书为伴、以酒助兴的闲适生活场景,充满文人雅趣。④借用典故,寄托情志。借用嵇康之典,表现了诗人不慕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超然态度。(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2)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18. 深思熟虑 (深思远虑) 不可或缺 (每对一处给1分,共2分)
19. 甲:逐渐建立了独特的社会支持系统 乙:要求其外貌与人类相似是一个基本的需求(每点2分)
20. 人形机器人受到青睐也缘于信任,而信任起源于最基本的心理认同和亲和力,只有信任和认同机器人,才有可能让机器人为人服务。(4分)
21. 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悠远的歌的仙女。(3分)
22.①多用四字短语,句式活泼,简笔画式的勾勒,极具视觉冲击力,表现了山谷的清新自然之美;②应用叠词,“深深浅浅”“星星点点”读起来韵律感十足,富有画面感;③使用“绿”“白”“黄”“红”等色彩词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象。(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23.参见2024年高考湖北省作文评分标准。
审题: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年轻人是各个时代的主力军,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习,需要年轻人认真地思考,努力去顺应,去改变,去探索,去追求。
联系时代,去思考我们的学习,辨证地看待我们的学习,可以是功利的,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主动的,可以是被动的;可以是普通的,可以高品位的。就看我们对学习和这个时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