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峡湾地貌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概念、形成过程、特点、分布等方面是主要考查内容。
一、概念与形成过程
1.概念: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在海水入侵后形成的狭长海湾。
2.形成过程:首先,在第四纪冰期,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被冰川覆盖,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对地面进行强烈的侵蚀,形成U形谷。然后,冰期结束后,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最终形成峡湾。
二、特点
1.形态特征:①狭长而曲折,由于冰川侵蚀的不均匀性和海水的侵蚀作用共同造成。②深度较大,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本身深度大,海水入侵后进一步加深。③岸壁陡峭,由冰川侵蚀和岩石崩塌共同作用所致。
2.生态特征:①独特的生态环境,峡湾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如鱼类、贝类、海豹、海鸟等。②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许多峡湾地区被设立为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三、分布
1.高纬度地区:挪威是世界上峡湾地貌最典型的国家之一,如松恩峡湾、哈当厄尔峡湾等;瑞典、芬兰也有一些峡湾地貌分布。
2.高山地区:新西兰南岛的西南部有许多峡湾,如米尔福德峡湾等;智利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也有峡湾地貌。
四、形成要素
1.冰川运动:是峡湾形成的首要前提因素,为峡湾形成奠定基础条件。
2.纬度因素:纬度越高,峡湾地貌分布相对频率越高,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常年偏低,在冰川时期受到的影响更大。
3.洋流作用:洋流对峡湾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岸流。
五、考察方式
1.自然地理角度:要求学生分析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需结合冰川侵蚀特点、海洋动力学等知识。
2.区域地理角度:可能会让学生比较不同地区峡湾特征的差异,如挪威和新西兰南岛的峡湾。
3.人文地理角度:考察峡湾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旅游规划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等。
六、考点分析
高考地理中峡湾地貌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形成机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1.形成机制
(1)原理考查:以简答题或过程推导题形式出现,要求阐述峡湾由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后被海水侵入的过程。
(2)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某地区形成峡湾地貌的有利条件,如纬度较高利于冰川发育,地势起伏大利于冰川流动侵蚀等。
2.地理特征
(1)地貌特征描述:要求描述峡湾地貌的形态特征,如海岸线曲折、谷地呈U形、岸壁陡峭、深度较大等。
(2)气候特征与成因:分析峡湾地区的气候特点,比如受海洋影响大,气候较为温和湿润,且多雾等。
(3)生态系统特点:考查峡湾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如特殊的海洋生物种类、动植物的适应性等。例如,峡湾内的冷水鱼类资源丰富,以及一些植物适应了潮湿、多风的环境。
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经济活动方面:如渔业资源丰富,可发展渔业;峡湾景观独特,可发展旅游业,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交通与聚落分布:峡湾地区的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聚落选址的影响,如聚落多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峡湾沿岸,交通线路多沿海岸线分布。
4.区域对比
(1)不同地区峡湾差异:对比不同地区峡湾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差异,如挪威峡湾与智利南部峡湾,分析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对峡湾形成和特征的影响。
(2)与其他海岸地貌对比:将峡湾地貌与其他海岸地貌,如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等进行对比,考查其在成因、形态和利用方式上的不同。
(3)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峡湾地貌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冰川侵蚀形成峡湾对当地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影响,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反作用于峡湾地貌的演变。
(4)可持续发展:结合峡湾地区的旅游开发、渔业资源利用等人类活动,考查如何在保护峡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渔业资源的合理捕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