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7月份,对高三学子来说都很重要。
这两个月他们需要完成两件大事儿,一是高考,二是填报志愿。
报志愿就是选学校,挑专业,可现在大学里的专业五花八门,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
不过专业再多,你肯定也很难见到一个专业,那就是“殡葬专业”。
即便看见了,或许也会当成谈资聊一聊,绝对不会有人去选。
而即便你想选,和你一块看志愿的父母也一定会阻止你,说不定还要来上一顿“竹笋炒肉”让你清醒清醒。
这就是大多数人对“殡葬专业”一贯的看法和印象。
但总有一些人,她们不是大多数人,而是能坚持自己想法的人。
浙江的陈雪彤就是一位敢于挑战自己的人,她的成绩很不错,考了601分。
这个成绩虽然说不是顶尖,但可供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也有很多,陈雪彤偏偏就选择了“殡葬专业”。
她也不出意外成为了民政职业大学2024级新生中,也是自己这个专业中的第一名。
这也足以说明陈雪彤的选择有多么独特,考她这个成绩的人,99%不会选一所前职业学校,更不会选殡葬专业。
但值得一提的是,民政职业大学在今年升格为了本科高校,师资建设力量进一步增强。
陈雪彤所选的殡葬专业,也是我国殡葬行业首个职业本科专业。
之前没有设立这个专业,可能是觉得不会有人报考,而且很多殡葬工作人员都会选择去殡仪馆学习,很少选择学校。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一辈对于殡葬的忌讳、害怕之感逐渐退出了舞台,年轻人对殡葬专业更多的是好奇、敬畏。
信息来源:光明网
况且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各种行业都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不断规范。对于殡葬行业,是有必要设立专业推广的。
而陈雪彤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相反经过深思熟虑。
她对殡葬行业的了解,得益于一名职业防腐整容师博主。
第一次看到防腐整容师,陈雪彤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影视剧中那些恐怖的镜头。
她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这个行业,但同时也佩服这个行业从业者们的勇气。
不过当陈雪彤带着一丝好奇,一丝忐忑观看完博主的视频后,她发现自己错了。
原来殡葬行业也并没有那么吓人、恐怖,在博主幽默诙谐的演绎讲解下,陈雪彤发现这个行业居然充满了温情、感人。
高考完后,她和家人一起了解了殡葬专业,觉得殡葬专业就业前景好,不容易失业,而且不用接触很多复杂的人。
于是陈雪彤最后选择了殡葬专业,而和她一样的年轻人还有不少。
逢琳的高考分数比当地一本线要高出20分,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分数。
如果选择就读一本大学,那可能选择专业的余地就比较少,分数和其他同学比没有优势。
如果想要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专业,可能就要上一个二本院校。可明明比一本线分数高,逢琳肯定不会选择一个二本的。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后在纠结之中,逢琳干脆选了殡葬专业,和陈雪彤一样,也是觉得殡葬行业前景好,容易找工作。
其实她们想的也不错,在之前,殡葬行业缺口很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新鲜血液。
一般人家对于死亡都很忌讳,不会舍得自己的孩子接触殡葬行业。
所以说一些殡仪馆以及公里的大医院,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平均年龄基本超过了50岁。
而且还有一个劝退人的点,这个行业的老板,无论是赚钱还是不赚钱,99%的人都不愿意让子女继承这个行业。
由此可见,以前大家对于殡葬行业还是有一定的畏惧和误解的。
可老人总会有退休的那一天,所以殡葬行业总是需要新人的。
况且殡葬行业是有前景的,即便最后没有在专业的殡仪馆工作,自己锻炼了胆量,开一个殡葬用品店也是条路。
在当今不少实体店都受到网络冲击的时候,殡葬用品店是一个难得的净土。
顾客不可能因为电商促销,就提前先买两个骨灰盒准备着,也不可能因为寿衣大减价,就买几套寿衣等着。
生老病死虽是自然规律,但人离开的时间一般很难把握,这种事一般都是十万火急的事情。
所以顾客不可能有闲工夫和心情去和老板砍价,也不会有心情货比三家。
但无论怎样,前景都是后话,前提是要能学习好殡葬专业。
在学校里,逢琳上了一节“死亡体验课”,在体验中心带上仪器,感受前胸后背慢慢合拢的窒息感。
不少学生第一次体验到死亡的感觉,不禁都对生命与生死多了一分敬畏。
不过在学校外面,选择殡葬专业也会让她们遇到难处。
逢琳的妈妈起初就很反对女儿学殡葬专业,她想的很远,女儿学殡葬专业,以后先不提找工作,连个婆家都不好找。
有些朋友也对这个专业带有偏见,怪异的眼神,嫌弃的神情,避之不及的动作,让逢琳心里都有点难受。
亲戚听说逢琳学殡葬专业,更是被吓得不清,在给逢琳庆祝的时候,整个人递红包的手都是抖的。
所以说,殡葬专业虽然一只在被接受,但还是很小众,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它存在误解。
但无论如何,逢琳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决定坚持下去。因为学习这个专业的自卑,和学会后帮助逝者的成就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只有你真正接触了,才能明白其内核。
殡葬专业的设立,最大的意义不光是培养服务于逝者,更重要的是传播生命文化理念,让大家重新认识殡葬行业。
只有殡葬行业在大部分人眼中不再神秘和可怕,人民才可能会真正实现“逝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