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来了,考公考研也来了。
复习了一年,结果一看题目直接晕过去了——有个考研er说“四六级都是一次过的,自我感觉英语也算自己的优势科了;为什么今年英语一我每道题都看不懂?甚至差点没写完……”,还有人表示:“专八考了48……”
除了题目难以外,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大军也是一年更比一年更壮大。很多人都把考研当成一条“退路”,结果发现这条“不是最佳选项”的路也是个拥挤的独木桥。
01
考研——退路变独木桥
Collegedaily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的438万下降了50万,较2023年的474万减少了86万。
虽然报名人数近两年有所下降, 但考研的竞争可是越来越激烈——各学校保研的规模越来越大,留给“外人”的路就越来越窄;想要打破秩序、再次选择,和大家一起竞争有限的考研名额,难度可想而知。而考研的困难中,除了题目本身“有区分度”,似乎总还有些不公平竞争的“人为考验”。
独木桥上推推挤挤,有人不讲武德。天真的年轻学生们可能很难想象到,面临利益竞争的时候真的会被好朋友背刺。
比如这个因嫉妒心作祟而举报朋友“超时答卷”的——
朋友长得比我好看,比我上进,家境比我好,二战某top985,两个人一直是朋友但是一直被压一头的感觉真的不好受。我真的希望她不要过的太差,又怕她真的考上理想的那个学校。
她考完跟我说自己考试的时候打结束铃了题还差一点没写,硬着头皮写完了,紧张到不行,害怕被老师抓住啥的…… 我之前有她的准考证,考场啥的就向考试院举报了……我也没想到真的会被处理,我当时只是试试。
她现在成绩被取消,她家里也很难受,父母对她失望,她自己也不知道何去何从……我当时太害怕她考上了,如今她这个样子我也确实后悔了,真的很难受感觉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种愧疚感
乍一看可能有人觉得这位同学“大义灭友”,朋友的行为的确违规,怎么能说人家“恶意举报”呢?
但其实也别判断得太早:高考之前,我有朋友特意问过“是铃声一响就要停笔,还是可以写到铃声结束”,得到的明确答复是“按照规则可以写到铃声结束,但不建议在铃响后继续写”,原因是“可能被同场考生举报,这样会非常麻烦”。
长久以来心中的不爽在这一刻终于迎来了朋友的“把柄”,“队友”叛变成为了这种棘手的“同场考生”,这赤裸裸的动机,怎么能伪装成维护考试公平的“小警察”呢……
02
恶意举报,危机四伏
Collegedaily
放眼如今的考研大局,似乎“举报”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操作了;其中有真违规,也有恶意找茬。
你以为在考场上不做争议动作就能躲开被举报的危险了?谁知道身边潜伏了多少同学,目光灼灼地盯着你的任何破绽,让你有口莫辩。
博主A某日发了上岸的帖子, 但当时还在拟录取阶段,可以随时被举报退档。网友B刷到之后,私信套话复试内容,不过没有成功;一周之后,网友以为博主能放松警惕,便又来套话,随后被博主拉黑。害人不成,网友B恼羞成怒,又翻出博主A的闲鱼账户进去骂人。
考生C平时比较高调, 刚被公示“上岸”没多久就发朋友圈炫耀成绩,结果被有心之人举报“风气不正”。
只要有人认真检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让人找不出任何能被解释为不良“风气”的行为呢?
正巧,考生C因为大学期间谈过多名女朋友,于是因作风问题被刷下去了。
监考老师D吐槽考生们总拖到还有几分钟开考才排队入场,又要安检、签字,又要发试卷、答题卡、草稿纸,开考之后还要填写缺考考生信息、检查考生答题卡填涂状况。之后的两个多小时也是全程心累,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其中稍有疏漏,比如被拖得不得不晚发了卷子、监考过程中的小动作“影响考生”,怕是又要被考生举报。
考研中介发帖科普“哪些行为可以举报”,有人便开始求助成功案例;甚至有人无缘无故地咨询“有什么办法把朋友举报下来”……
不管是卷面上题目的难度还是周围人心的“险恶”,都反映出了如今考研形势的严峻,其中不乏僧多肉少滋长出的恶意竞争。于是有人对考研望而却步,又“幸灾乐祸”地和别人说:“没关系,反正我不打算考研。”
确实,当一条路被踩踏成了独木桥,总会出现其他更简单的退路,比如留学。
03
出国读水硕很容易,闺蜜不会是我申请时的直接竞争对手?
Collegedaily
大部分大学都有一个默认的“秩序”:
“
本科生构建多元化、丰富校园生活的形象,博士生科研冲排名,硕士则是“摇钱树”。
虽然在一些缺钱的英联邦学校,硕士生的水分会更高一些,但就算是我们口中财力雄厚、名声良好的学校,也大多难逃金钱的诱惑。来自内卷严重的人口大国的国际学生们为了获得这段学历,往往也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学费——只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客观实力有的时候也要靠边站,出国读个“水硕”好像还是很容易的。
不过,这种思路打开的时间长了,出国申研早已不是什么“跳出常规路线”的少数人选择,甚至有些水硕项目学生中的七八成已被中国学生踏平。
“反向留学”使一些国外大学的“多元化”指标开始顶不住了—— 它们开始强行制定国籍、种族配额,追求“分散录取”,背景相似的同校好友们又渐渐从“携手胜出”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直接竞争关系。
举个栗子
你和好朋友同时冲刺一所大top,绩点等硬性指标都说得过去,对学校来说就是“过线,需要比较其他方面能力”的情况。
但由于你们的各项基本信息都比较相似,显然不能为目标校贡献多元化数据,很可能落入所谓的“同校竞争”中。
为了突出个人特色、用软背景胜出,你开始准备各种非必要的标化考试、打磨文书等等, 本来开开心心地讨论申请事宜的你和朋友,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不愿意和对方交流自己的准备情况、获得的各种信息……
04
谨防被损人不利己之人拖下水
Collegedaily
有竞争的地方就有腥风血雨,简单以一纸考卷选拔,都能生出五花八门的举报,何况操作空间更大的出国留学呢。
在一些无良中介的引导和“一条龙”服务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准留学生学会了更加“强硬”的竞争手段。
有人自认为背景很不错,被梦校拒后开始搜集被录取的同学的资料、做表格对比, 然后把自认为实力不如自己的同学举报到学校,要求重新评估;
有人把文书分享给了前来虚心求教的同学或后辈,结果被人反手抄袭,好心落得“学术共谋”,甚至面临被退学;
有男女朋友吵架分手,互相向学校爆猛料;
有人和代写闹矛盾,代写向学校举报,而这位同学秉着“我不好你们也别想好”的心态,将身边所有找过代写的同学也全供出来了……
类似的一场场“举报”闹剧,挂在社交媒体上让人们津津乐道;理性分析当事人处境、为人支招的是少数,添油加醋、事不关己却凑热闹、大呼过瘾的数不胜数。
去年此时,很多人可能都吃过早申录取MIT那个女生的瓜,当时有不少营销号煞有介事地出来点评、不怀好意地拭目以待“举报结果”。
笔者与那位同学同校,可以负责地说,这件事中果真“风眼最平静”,反倒是来自其他省市的大学同学们听到了网上各种夸大的描述,认为“问题很严重,闹得很大”——至于“被同校家长联名举报”,大概率是有人为了散播焦虑捏造的。
鹬蚌相争,流量得利;朋友反目,中介得利。
今年申请季,很多人称因为这个 (被过度炒作的)事件,开始瞻前顾后,不敢声张,怕引来莫须有的举报。在考研考公、留学申请这些有一定灵活性、难说“绝对公平”的事情中,争议中的势力各执一词,像前面说的例子一样,往往闹得几败俱伤。
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们最好还是尽量远离恶意举报的是非之地——吃人血馒头的,说不定哪天自己也会成为别人馒头上的几滴血。
欢迎加入留学生家长群
申请材料太多,难以理清?
选校迷茫,不知如何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