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1:33
芒种,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每年阳历6月5日左右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的位置。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其含义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非常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大忙的季节。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诠释。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由此而来。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鹏(伯劳)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卯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呜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呜叫。
芒种是一个典型的表现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然过去,中稻、甘薯移栽到了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人返青阶段,秧苗嫩绿,生机盎然。“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美丽风光。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还未移栽的中稻,应该马上栽插,如果再拖延,因气温升高,水稻营养生长期变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肯定不高。甘薯移栽最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甘薯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增加,而且等到秋来时温度下降,影响薯块膨大,产量也将明显减少。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在此时进入黄梅季节。梅雨天的普遍特征是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我国东部地区全年的降雨量约有1/3(个别年份为1/2)是梅雨季节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一般出现于6月份后。这时,正是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茂盛、需水较多的季节。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冬季过后,冷空气强度减弱北退,南方暖空气相应北进,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但这时北方的冷空气仍有较强劲势力,于是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对峙,形成准静止锋,出现了阴雨绵绵的天气。相峙一段时期后,暖空气最后打败冷空气,占领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终结,雨带中心转移到黄淮流域。江淮流域在这时正在抢种。
梅雨对庄稼非常有利,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梅雨过少或来得晚,作物就会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