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9分钟前
发烧通常是细菌、病毒或它们的代谢物引起的表症。发热的实质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当细菌或病毒侵入机体引起发热反应,此时体内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有助于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
1、临床发热的病因
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复杂的,而退热药只是一种对症治疗药,不能消除病因,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不要随意滥用退热药,以免掩盖病情,影响诊断,延误治疗。而且,随便使用退烧药,病因不但不能消除,反而影响了抗病能力。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侵犯人体时,或者人体组织发生广泛性损坏和破坏性病变时,或者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时,或者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时,都会引起发热。当因各种原因引起感染时,人体即对感染产生一种反应,吞噬细胞的功能加强,通过发热而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有利于身体内抗体的产生、增强白细胞内酶活力以及肝脏的解毒作用,以抵抗疾病对人体的侵袭,促进康复。因此,发烧是身体与病原体进行斗争的一种防御反应。一般来说,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机体在发热时,体内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有利于协助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
发烧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问题,退烧药也是家庭常备的药品,只要一发烧,人们会立即想到吃退烧药。由于炎症物质作用于细胞后,释放出来的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传入大脑皮质产生痛觉,因此,发烧时常伴有身体疼痛的感觉。
引起发烧和疼痛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临床明确诊断方可用药,否则,随意滥用退热药,对疾病的治疗不利,造成治疗不及时,延误病情。如急慢性炎症引起的发烧,单纯用退烧药,短期内虽可以缓解发烧的症状,但治标不治本,退烧药并不具备抗菌消炎的作用,甚至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此时当务之急是抗菌消炎,配以消炎药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炎症消退也就自然退烧了。
退烧药能使人的体温调节中枢恢复正常工作,起到降温的作用;还能制止致痛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达到止痛的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烧药有: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安乃近、扑热息痛、巴米尔(水溶阿司匹林泡腾片)、泰诺口服液、小儿阿苯片(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等,药物很多,应用广泛。在药物治疗的选择上,又分为小儿用药和成人用药,儿童用药一定要谨慎,用量过大会导致大量出汗,造成脱水、体虚,不利于恢复。
3、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
众所周知,解热镇痛药中多数是非处方药,药店有销售,购买方便,人们直接从药店购买就可以使用。因此,日常生活中滥用解热镇痛药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人们遇到头疼脑热,或是牙痛、关节疼、腰腿疼等,常常不经医生诊治,为缓解暂时的疼痛,自己就服用解热止痛药,但是,人们往往忽略其药物的不良反应。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也很多,临床上不良反应的症状:如阿司匹林可引起机体抗凝血功能的障碍,会引起胃出血,促使哮喘发作等现象;安乃近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但由于该药能使体温下降过快、使人出汗过多而容易造成虚脱;消炎痛虽然具有一定的退烧作用,但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非常高。除以上现象之外,有些退烧药存在一定的肝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因此,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量。
综上所述,建议人们发热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合理搭配用药,根据临床症状,合理安排使用退烧药的时间以及使用退烧药的剂量,一般来说,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天。合理使用退烧药,减少不良反应,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临床上对退烧药的研究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