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空白效应原理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19 14:5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9 15:12

中国现代教育的选才机制,一直以来都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课堂教学则遵循着升学率导向的“满堂灌”模式。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们在课堂上忙于听讲和记录,仿佛机器般,知识还未完全消化就被接收。他们常常是“堂上记,课后背,考试忆,考完忘”的循环,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这种结果的产生,心理学原理有着关键的解释:首先,“满堂灌”教学法易引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即“分心”现象。其次,从记忆原理来看,连续的灌输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吸收新知识,因为新信息受到先前知识的干扰,即所谓的“前摄抑制”。再者,从创新和想象的角度,这种教学方式容易滋长学生的惰性,倾向于接受现成答案,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然而,若能在课堂中适当留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效果将大不相同。学生受“后摄抑制”的影响会减少,课堂上大脑能得到休息,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同时,留白也鼓励了学生发挥想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扩展资料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广告空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背景,虽然它不直接装载广告信息,但它所具有的"回旋余地"有很强的审美促销作用。在具体运用中,广告空白通过语言组合、构图形状和刊播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都是空白效应。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