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3 02: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8 06:33
晋南地区独特的艺术瑰宝——威风锣鼓,起源于古代社日祭祀和祈雨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社火和节日庆祝的重要表演节目。
早期的威风锣鼓团队规模较小,通常由14人组成,分为鼓、铙、钹、锣四个部分,因其使用八面锣而得名“八面威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88年以来,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了更大规模的传承和创新,演出阵容从百人至数百人不等。
威风锣鼓的表演队伍结构丰富多样,通常包括炮队、门旗、龙旗和乐队,表演技巧包含了鼓技、锣花、铙花、钹花、槌花等,以及复杂的队形变换。不同的地域还孕育了南河、北河、南山、西山等多种表演风格,如平阳的挎鼓表演和浮山的架子鼓表演。
威风锣鼓在河东和河西两个流派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常见的曲目如《七牌子》、《牛腰子》等,这些曲牌,又称“锣鼓经”或“锣鼓单子”,种类繁多。例如,仅“十样景”就有六种敲法,而“风搅雪”则有四种变体。
据1980年和1990年的调查,县内威风锣鼓的曲牌丰富,总计有44种,如“风搅雪”、“四马投唐”、“小插花”等,每一种曲牌都因地域和传统而有不同的敲打风格,显示了晋南威风锣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晋南威风锣鼓产生于农耕时期,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晋南威风锣鼓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