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6: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1:20
这是一件宋代定窑茶盏盏托,高约4.5厘米,上口径约4.5厘米,托部外径约12.1厘米,足径约4.0厘米。
盏托上部呈杯形,且外形向上逐渐呈弧度外撇,托边沿呈六瓣花口型,矮圈足。该器里外施白釉,釉层较薄,釉色白中泛黄。
此盏托在外形设计上最具特点的是“托”部有两层。一层靠近底足,外径较小,约6.9厘米,另一层又以这一层为基础设计。这样,既增加了该盏托“与众不同”的美观和特色,又增加了在其上放置上“盏”以后的稳固性。可谓设计的科学性与欣赏的美观性高度结合。
此盏托胎体较薄,手感较轻,造型规整,比例匀称,美观而实用。托上表面:胎体上有一道长约2.4厘米的弯折划痕;釉面上有一片很自然的聚釉痕,约占整个托上表面的1/3,还有几处明显的针尖大小状黑点;靠近边沿处有一处磕碰伤,面积约为0.45平方厘米。托下表面:可见明显的聚釉痕;胎体上有一处明显的小米粒大小坑点和一处0.5厘米长的划痕,还有几处针尖状棕眼。托边沿:基本等距分布6个花口,花口较小。整个胎体可见一圈一圈的手工旋胚痕。
圈足露胎部分、盏托中心杯内部露胎部分可见明显的老化现象。圈足较矮,足墙一边薄一遍厚。足底中心有一很小的鸡心点。
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盏烫手。据考证,盏托最初是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而盛行。五代末期,盏腹加深,托变高,美观实用。瓷盏托在宋代很常见,汝窑、定窑、钧窑、耀州窑、当阳峪窑、景德镇窑等南北窑场均有烧造,品种有白釉、酱釉、青釉、汝釉、官釉、钧釉、青白釉等,且宋代盏托式样繁多,托口较前显著增高,颇具特色。
盏托最早出现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盏托最早出现于东晋,理由是依据出土的墓葬壁画和一些实物;一种说法是说盏托最早见于唐代,理由是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人人为便”,其后开始不断出现各种材质与形状的盏托。
盏托的出现,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直接关系。我国是茶的故乡,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多种说法,可以说中国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无不喜好饮茶。王安石在《议茶法》中称:“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不可一日以无。”当时斗茶之风颇盛。
孙机老先生等文物考古专家曾经根据考古壁画和出土的盏托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将盏托分为茶盏盏托和酒盏盏托,并且初步总结了东晋至南朝时期、唐至五代时期、宋代、辽金时期、元代等各个时期盏托的类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出土的一件盏托,托部似二层台,比较少见;河南白沙二号宋墓的壁画上还描绘了一个置于大盘中、上覆荷叶形盖的盏托;山东费县出土的金代“茶具雕砖”中之盏托;北京出土的元青花托盏、江苏武进元墓出土的漆茶托。
作者:江志君(教授级正高级经济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员)